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4 毫秒
1.
胡斌祥  赵彦州 《北京汽车》2007,(6):17-20,33
产业集群是产业与区域的有机结合,是当今世界范围内产业发展的重要形式。汽车产业集群化是欧美日汽车强国培植和提升汽车产业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湖北汽车产业飞速发展,呈现出集群化发展态势。文中分析了湖北汽车产业集群的现状、联结模式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湖北汽车产业集群进一步发展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汽车产业集群的发展潜力,是体现在产业集群核心功能群体的竞争力上,具体体现在产业集群中核心产品的竞争力上。换句话说,产业集群的竞争力是以产业集群中最终核心产品为载体,体现出整车产品在生产、销售、服务各环节上的质量、服务、技术、成本的竞争力。反过来汽车产品的竞争力又是以形成产品的整个产业集群的优势为支撑的,评议我国汽车产业集群发展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中国汽车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发展中国汽车企业集群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各类集群的形成带来的竞争优势效应以及技术创新优势效应上,而这两方面对于面临人世竞争的中国汽车企业又是重中之重,关乎核心竞争能力的形成。从各方面情况来看,上海具备了成为汽车产业栖息地的最佳条件。广州虽然居于其次,但随着丰田汽车公司的即将落户,它也会成为日本汽车公司在中国的集聚地,将迅速成为我国又一个重要的汽车产业栖息地。此外,东北、包括武汉、重庆、长沙在内的华中地区及京津冀地区也都各有优势,都有可能发展出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汽车产业集群。  相似文献   

4.
我国汽车产业集群雏形及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汽车产业是关联度非常高的产业,它的产业链长,对相关行业的依赖性和带动作用非常强,通过实施产业集群战略,可以有效促进汽车产业的快速稳定发展。在产业集群内,高度专业化的分工,将会形成规模的生产和销售,大大降低生产和交易的成本,形成整个产业链各环节的合力,造就主导产业强劲的竞争力,发挥产业集群的优势和效应,进而加快汽车产业的发展。制定实施汽车产业集群发展战略已引起了业内人士的关注。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把产业政策与产业集聚理论相结合,就当前中国汽车产业政策对汽车产业集群及其发展存在的影响及效果进行分析。研究认为:在当前中国汽车产业政策尚未完善、企业自身力量相对薄弱的情况下,政府在指导和优化汽车行业的企业技术创新行为和绩效方面的行为,将对推动汽车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存在重要的影响,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当前实施的汽车产业政策也存在其自身缺陷,从而可能扼制汽车产业集群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6.
中国汽车产业集群雏形及评价(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我国汽车产业集群雏形,根据影响汽车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因素,对我国一些地区汽车 产业集群的发展进行评议,提出了对我国汽车产业集群发展的思考和如何培育汽车产业集群。  相似文献   

7.
汽车产业常常被认为是最具有全球性的产业之一,其价值链的各个环节遍布全世界。而由于汽车产业的性质,各地往往以产业集群作为其产业发展模式,具有区域性的特点。全球汽车产业的竞争不仅表现为若干个公司在纯粹产品上的竞争,更表现为以产业的网络组织为形式的集群间的竞争。全球的汽车产业主要受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的汽车集群控制,这些集群融人全球产业网络,处于全球价值链中“战略性环节”,其汽车产品占领了全球主要市场,也成为全球汽车产业的技术领先者和创新驱动者,左右着整个汽车产业的发展。研究发达国家汽车产业集群发展,借鉴其成功经验,对于循序渐进地发展我国汽车产业集群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用产业集群理论提升我国汽车产业的竞争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产业集群理论是一种全新的理论,能有效地提高产业的竞争实力。汽车产业实施产业集群,正成为许多国家迅速发展的有效手段。我国汽车业必须实施产业集群的发展战略,利用产业集群的优势来提高汽车企业的竞争力,更快地缩短与汽车工业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相似文献   

9.
产业集群与我国汽车产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业集群理论是一种全新的理论,能有效地提高产业的竞争实力。汽车产业实施产业集群,正成为许多国家迅速发展的有效手段。我国汽车业必须实施产业集群的发展战略,利用产业集群的优势来提高汽车企业的竞争力,更快地缩短与发达的汽车国家之间的差距。  相似文献   

10.
我国汽车产业集群的区域布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壮 《客车技术》2006,(1):10-13,19
通过对产业集群概念的阐述,分析了汽车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提出了我同汽车产业集群区域的选择原则及具体的产业集群区域布局方案,并对我国的六大汽车产业集群区域的成长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我国汽车行业网络营销大有发展前途。首先比较了传统营销与网络营销的特点,归纳出汽车网络营销的优势;其次,对我国汽车网络营销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就我国汽车网络营销的发展给出了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12.
巩琦雯  甘玲云 《时代汽车》2021,(8):10-11,26
本文针对柳州市汽车产业创新集群出现的增速缓慢、带动效应差、科研水平不高等问题,利用其产业专业化程度高等优势,把汽车产业升级与创新生态系统相结合,构建汽车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并认为柳州市汽车产业集群开放式创新的关键点在于提升创新主体水平,打通要素流通的关键脉络,提升内部软实力。  相似文献   

13.
周强 《汽车科技》2010,(1):5-10
汽车是改变世界的机器,也是推动当代主要大国崛起的支柱产业。以近代主要强国的发展实践论证了汽车产业在推动大国崛起中发挥的重大作用,提出汽车产业在推动中国崛起中肩负着重大责任,同时,分析了我国汽车产业的基础与国际汽车强国存在的差距,并指出了当前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重大机遇。  相似文献   

14.
周煜 《汽车科技》2006,(6):7-10
利用全球价值链理论介绍了全球汽车产业的发展,接着对合资模式和自主创新模式在中国汽车产业升级中的利弊进行了分析,并从全球价值链的角度对中国汽车产业的升级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我国汽车文化娱乐产业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汽车产业和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促使了两者结合产物——汽车文化娱乐产业的快速兴起。随着中国汽车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汽车文化娱乐产业的发展速度会越来越快,未来在我国经济中的比重也越来越大,但目前对于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几乎空白。对我国汽车文化娱乐产业进行了分类,并对每一细分门类的现状进行了详细分析,并结合现状总结了一些汽车文化娱乐产业的发展规律,在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如何让我国汽车文化娱乐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刘国卿 《天津汽车》2009,(12):15-16
面对全球范围日益严峻的能源形势和环保压力,世界主要汽车生产国都把发展新能源汽车作为主打产业,文章阐述了新能源汽车在我国前景广阔,可真正要走向市场,当务之急需要解决消费政策和完善服务网络等4大问题。指出发展新能源汽车,我国具有一定的有利条件,也符合我国的国情,只有共同努力,才能加快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唯有如此,汽车业才能实现历史性的跨越。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与技术发展关乎民生,更关乎国家发展.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从无到有,发展十分迅速.但由于新能源汽车研发时间相对较晚,故此,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正确认知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在改革与创新中抓住发展契机,完善行业发展结构,可构建新能源产业集群,强化对核心技术的深入研发.  相似文献   

18.
我国汽车制造业的飞速发展,促使我国汽车行业不断的转型升级,从生产性的人工密集生产制造到今天的智能化机器人应用,体现着我国强大的工业制造实力。汽车制造行业不但拥有技术密集型产业的特征,还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特征。并且在生产过程中,对于零部件制造的精准度以及质量都有着严格的要求。并且随着当前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我国汽车市场的数量需求不断增大,加上我国消费市场建设不断完善和成熟,作为汽车生产的制造商为了能够更好的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开始寻求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道路,移动通信技术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带来了AI智能应用,而AI人工智能则催生了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智能机器人在汽车制造行业中有着人工无可比拟的先天优势,能够提高产业效能,大幅降低汽车生产成本,从而帮助汽车生产制造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夺得大片的市场份额。  相似文献   

19.
杨安杰 《天津汽车》2009,(10):12-14
近年来,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汽车工业飞速发展,增长幅度令世界瞩目。文章介绍了中国和日本汽车工业的发展,并对中日两国汽车工业在汽车密度、汽车保有量及千人汽车拥有量等方面进行了比较,指出虽然我国与日本相比相差甚远,但我国汽车市场前景广阔,汽车产销量在未来的3~5年内会跃居世界首位,成为汽车工业强国。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各型汽车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然而,随之而来的则是对环境的巨大污染和石油大量消耗。正因如此,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逐渐走上了历史舞台。文章出于对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前景考虑的目的,通过对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必要性、优势和目标等的分析,得出了新能源汽车必将成为我国汽车工业发展战略目标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