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基于ANSYS的轿车外流场数值计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文中应用ANSYS中的CFD功能建立了基于流体力学的国产三厢轿车外流空气动力特性有限元模型,采用有限体积法求解三维定常的不可压缩N-S方程,实现车身外流场三维数值模拟,得到车身外流场的速度、压力、涡流的分布,为轿车车身设计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
基子ANSYS的轿车外流场数值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中应用ANSYS中的CFD功能建立了基于流体力学的国产三厢轿车外流空气动力特性有限元模型,采用有限体积法求解三维定常的不可压缩N—S方程,实现车身外流场三维数值模拟,得到车身外流场的速度、压力、涡流的分布,为轿车车身设计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3.
在整车开发过程中,为更好地用车外流场的CFD分析为汽车气动外形进行设计和优化,文章针对某重型牵引车,利用基于LBM方法的大型商用CFD软件PowerFlow,建立了整车三维计算模型,并进行了外流场数值模拟,计算得到该重型牵引车的阻力系数为0.621,通过分析车身的压力分布及车身周围的速度分布等情况,提出了基于CFD分析结果的改进措施:在货箱前端和后端各加一个导流装置.结果表明:改进后整车风阻系数为0.589,较原来降低5.15%,效果较显著.该方法为整车气动性能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技术应用到汽车外流场数值模拟计算中,克服了风洞试验的局限性,但存在着模拟方法不规范、精度较低、评价指标与维度也不明确等问题。文章面向车身外流场数值模拟的全环节,针对某车型汽车初步造型面(CAS)外流场模拟技术进行了梳理与分析,首先通过前处理软件对外CAS进行几何清理,搭建外CAS仿真模型,然后基于有限元软件STAR-CCM+进行汽车外流场CFD数值模拟技术,最后根据有限元仿真分析方法,得出汽车外CAS三维速度场、压力场和流线图,从而实现对车身周围流场分布、主要分离区域及空气阻力系数的计算与分析。文中的模拟分析与评价方法对整车开发前期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作用、指导意义及价值。  相似文献   

5.
为改善方程式赛车的空气动力特性,以实际赛车为对象,建立有限元模型进行仿真分析,提出了在原有赛车模型前后方车身两侧加装整流翼片和侧箱开孔的优化方案;运用HyperWork中的Virtual Wind Tunnel模块,分析了整车在模拟风洞条件下的外流场分布及车身的外部绕流、空气速度、压力分布情况,结果表明,优化后赛车的空气阻力系数和升力系数均有所降低,改善了赛车的空气动力特性和操纵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FSC赛车空气套件CFD优化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满足FSC赛车设计规则要求前提下,对空气套件进行了结构优化设计,重点完成了赛车尾翼的优化设计和分析。利用CFD技术对赛车车身模型进行了外流场分析,并通过在赛车尾部加装不同间隙和攻角的尾翼,进行车身外流场模拟对比分析,研究尾翼在改善赛车气动特性方面的影响规律,研究确定了空气动力学装置在不同比赛项目时的调教策略。通过对比分析赛车车辆周围气流的压力分布和速度分布规律,研究高速赛车的负升力效果,对于提高赛车的操纵稳定性和安全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指导赛车尾翼的正确安装、确定尾翼在不同比赛项目时的调教策略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介绍车室声腔声学系统建模方法和声固耦合系统有限元方程式的基础上,针对某轿车建立了车室声固耦合有限元模型。利用Abaqus对白车身结构,车内声腔结构以及声固耦合模型进行了模态分析,并通过对耦合前后模型的模态对比,得到了对车身振动以及噪声影响最大的频率段。同时通过模拟实验条件对声固耦合模型施加正弦激励,得到车内噪声声压场分布,从而为以后车内NVH性能的改进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8.
选取LUD离散格式、RNGκ-ε湍流模型,利用计算流体力学进行了运动型多功能车外流场的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模拟所得车身表面压力分布、尾流典型截面各向流速分布、尾流结构等与风洞试验值吻合性好;SUV尾流中存在上、下不对称的反向涡对,抑制该涡对的大小和强度可减小气动阻力。  相似文献   

9.
轿车空调三维流动与传热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杰山  陈见  许涛 《天津汽车》2008,(2):21-23,35
文章以SUV空调轿车车室内的空气气流组织为研究对象,应用RNG κ-ε湍流模型,对轿车进行了合理的简化.基于轿车车身和玻璃窗受到的太阳辐射以及人体的散热,建立了计算机模型.采用GAMBIT划分网格,用FLUENT分析了空调车内的温度场和速度场.通过分析车室内温度场和速度场的分布特征,找出影响空调制冷效果的关键因素,并对分析结果做了详细的说明.  相似文献   

10.
客车车身外流场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ANSYS中的CFD功能建立了基于计算流体力学的车身空气动力特性有限元计算模型,对客车车身外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分析了涡流产生的原因及对客车带来的影响,为客车车身设计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1.
消声器内部流场及其对消声性能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自行设计建造的消声器静态试验台上,对某型消声器在有、无气流两种情况下进行了试验研究,并根据试验进行了消声器内部流场CFD仿真研究。研究表明,气流在一定的速度范围内对消声器消声量影响很小,当超出范围时消声量随气流速度的增大而减小,同时消声器压力损失也加大。说明流速和内部结构是影响消声器性能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空调系统设计与布置合理与否直接影响乘员舱内舒适性。空调系统设计要求配气比必须满足标准要求,而且风道的气动噪声必须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本文通过对某乘用车空调系统原方案进行配气比及气动噪声分析,对空调系统风管内流场分布以及气动噪声源产生与传播进行了详细分析,从而提出两种优化方案。通过配气比及噪声试验,3#优化方案满足配气比标准要求,并且驾驶员右耳处噪声较原方案降低3.7dB,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3.
针对静音型电源车通风散热要求,计算了车舱内柴油发电机组的散热量和整车通风量,根据通风量的大小对电源车通风散热结构进行了设计,包括进、排风口的大小、位置以及进、排风方式,并利用计算流体力学(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 CFD)方法对通风散热效果进行了仿真计算,分析了车舱内流场和柴油发电机组的温度场分布。结果表明,所使用的计算和设计方法是合理的,车舱的通风散热能够满足要求。  相似文献   

14.
为减少汽车空调吹风管道振动引起的舒适性问题,文章以某车型HVAC吹脚模式地板振动问题为例,提出一种HVAC吹脚风道的分析与控制方法。利用三维不可压缩流体的k-ε湍流模型,建立吹脚风道的数学模型进行CFD模拟流场分析,根据分析结果优化风道的流场分布,采用手工方式,将吹脚风道进风口挡板填平,改善气流走向,并从CFD和试验两方面对改进方案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湍流是引起吹脚模式地板振动的主要原因,该方法验证了分析和控制方法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5.
对典型结构的蒸发混合式汽车加热器燃烧室内部的进气流动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对比分析1~4层进气孔结构及进气分流片对燃烧室内部流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研究了前端主动进气格栅的叶片角度对于前舱冷却气流进气量的影响。主动进气格栅可以有效地降低整车风阻,但其对于前端开口面积的阻挡,会使前舱冷却气流有一定程度的下降。通过数值仿真法在造型固定的情况下,改变主动进气格栅叶片的角度,研究冷却气流进风量的变化和叶片角度的关系。研究发现,通过调整叶片角度,可以在相同的格栅开口下,获得更多的进气量。对比了不同角度下前舱流场的不同,分析了前舱进气流量增加的原因,为主动进气格栅的设计提供了方向。  相似文献   

17.
为了分析不同车速下风扇的开启对汽车前端进风量的影响,通过CFD模拟了冷却模块上有无挡板两种情况下的进风量。随着车速的不断增加,风扇开启的增量越来越小,当车速达到一定速度后,风扇开启相对风扇关闭的进风量反而减少,风扇开启后起到了阻碍进风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重点介绍了前舱引流板对温度场改善的分析过程。针对某项目设计过程中,前舱温度场不达标的情况,提出增加前舱引流板的建议,通过CFD(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分析对比,增加前舱引流板后,前舱的流场及各主要零部件的温度情况改善明显,使进入前舱的气流利用率最大化,解决了整车开发过程中,前舱温度场难以达标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在分析汽油机过渡工况下各种影响进气流量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信息融合的进气流量预测方法。通过该方法提取了汽油机过渡工况的动态特征参数信息,建立了进气流量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并以车用汽油机加、减速工况实测数据为样本进行了仿真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准确地实时预测汽油机过渡工况的进气流量,同时能够消除空气流量传感器的滞后特性。  相似文献   

20.
吴俊云  陈芝久 《汽车工程》1999,21(4):248-252
本文以太阳辐射和强迫对流为外边界条件,数值分析了非稳态情况下空调客车以40km/h速度行驶时隔热厢体结构三维温度场及热流分布,与实验结果较好的符合,为了空车室内空气流场温度场及空调负荷的准确计算提供依据,也为空车室内舒适环境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