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高雄级重巡     
高雄级是日本继妙高级后建造的第二批条约型万吨级重巡洋舰。该级舰虽然是在妙高级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但比后者更加“雄壮威武”,综合性能更好。在同时代建造的重巡洋舰中,还很少有哪型舰能够与高雄级相媲美。也正因为如此,高雄级在当时赢得了“日本巡洋舰之王”的称号。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高雄级虽曾在战争初期得意一时,但随着盟军在战争中后期掌握战略主动权后,高雄级就只有招架之功了。最终,在盟军如潮的攻势面前,高雄级重巡洋舰全部灰飞烟灭。  相似文献   

2.
利根级重巡     
利根级是日本在二战前为其海军建成的最后一级重巡洋舰.自该级舰完工后直至二战战败,日本再未建造过新的重巡洋舰.许多西方军事专家认为利根级是日本海军在二战中装备的性能最好的重巡洋舰,可见该级舰与此前的日本重巡洋舰相比,确有与众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3.
最上级重巡     
在日本重巡洋舰史上,最上级是一级非常特殊的重巡洋舰,因为该级舰是日本钻条约空子、“偷梁换柱”建造而成的,被其它西方国家称为“惊人的违约舰”。那么,当时在最上级背后有着什么故事呢?  相似文献   

4.
本世纪前叶,在海军战舰发展史上曾出现各种备受各海军强国青睐的战列巡洋舰。然而随着军事技术的发展,这种军舰很快便从历史舞台上消失了。 战列巡洋舰的起源 战列巡洋舰源自巡洋舰。在十九世纪,巡洋舰主要担负保护和破坏海上交通线、侦察、护卫已方主力舰只及商船队等任务。在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初,出现了装甲巡洋舰。装甲巡洋舰拥有比一般巡洋舰更完善的装甲保护、更强的火力及更大的排水量。当时,战列  相似文献   

5.
1933年,“伦敦条约”签订时,日本海军已拥有“古鹰”、“妙高”3级12艘重型巡洋舰(CA),依据条约规定,日本不能再建造重型巡洋舰。为了能够在战争时期保持所谓“大日本帝国”的海上优势,重巡无疑再次成为日本海军的首选,为此,日本采用了一种“钻条约漏洞”的策略,在计划建造的“最上”级上仅安装5座三联装155毫米主炮,  相似文献   

6.
1944年11月3日,在莱特湾大海战中劫后余生的日本海军“妙高”号重巡洋舰驶入新加坡实里达的海军基地。在“岸波”号驱逐舰的护卫下,这艘受创的巡洋舰是以15节的速度一路蹒跚而来的。在这里,她静待当地舰船维修队的修缮。12月5日中午时分,确信仅凭当地的设施无法完全修复“妙高”所受创伤的联合舰队司令部,下令该舰尽快启航,返回日本大修。  相似文献   

7.
据海军时报2009年7月14日报道,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规划局和海军研究署6月30日与国防工业巨头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签下了一份价值1000万美元的合同,授权研制“远程反舰导弹”。如果该项目进展顺利,美国海军或将得到一种先进的、能在巡洋舰和驱逐舰上用Mk41垂直发射系统发射的高速导弹。  相似文献   

8.
1942年11月30日夜,瓜岛塔萨法隆加角附近海面上炮声隆隆,硝烟弥漫,由卡尔顿·H·赖特少将率领的美第67特混舰队(内有重巡洋舰4艘、轻巡洋舰1艘、驱逐舰6艘)正对日本第二水雷战队行动部队(该行动部队由田中赖三海军少将率领,下辖8艘驱逐舰,任务是为瓜岛上的日陆军部队输送给养.  相似文献   

9.
古鹰级重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巡洋舰是与轻巡洋舰相对而言的,其特点是吨位大,火力强,速度快,装甲防护力好。但重巡洋舰得名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因为吨位大,而是在于其装有200毫米以上大口径舰炮。比如二战中美国建造的许多巡洋舰吨位都比日本和意大利的一些重巡洋舰大得多,但却被称为轻巡洋舰,主要原因就是这些美国巡洋舰的大吨位不是为安装重炮而设的,而是为了提高续航力特意设计的,其主炮口径最大只有152毫米,也就是当时轻巡洋舰的火力水平,所以尽管其吨位远超过1万吨(如“克利夫兰”级轻巡标准排水量达14000多吨).但也只能划入轻巡行列。所谓“大炮巨舰”,两者都不可缺,不过若较真谁主谁次,那就要首先看火力,再看吨位了。  相似文献   

10.
在二战前日本海军建造的所有轻型巡洋舰中,“夕张”号是非常有特色的一艘。该舰是日本海军最小的轻巡洋舰,但却应用了许多构思巧妙的设计,其中有些还对世界巡洋舰的设计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夕张”号虽然“个头”不大,但在实战中却表现得非常活跃,取得的战绩甚至强于一些比其个头大得多的重巡洋舰。因此,尽管该舰成为日本军国主义的陪葬品,但其本身仍不失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70、80年代是前苏联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最为激烈的时期,双方在各个领域展开近乎疯狂的竞争,这一点在争夺海洋霸权时表现得尤为明显。为了扩充自身海军的实力,双方研制和建造了大批新型舰艇。在前苏联海军当时建造与装备的众多舰艇中最能代表当时战术思想的当属“基洛夫”级(Kirov)核动力导弹巡洋舰了。当二次大战刚刚结束,人们还未完全从战争的阴影中摆脱出来时,冷战又随即开始了。美苏两国海军为了能够控制海洋,各自用成千上万吨的钢铁,力图在海洋上筑起一道保卫自己安全与利益的屏障。在争霸初期,财力雄厚的美国海军由于…  相似文献   

12.
1905年的对马海战中,日本联合舰队司令长官东乡平八郎海军大将用航速较高的战列舰压迫俄国战列舰队形,集中火力逐次消灭了俄国排列在战列线的主力舰,取得了海战的胜利。俄国人在战后总结教训时,不得不沉痛地认为东乡的战术代表了未来战列舰决战模式,即首先使用高速分舰群抢占有利阵位,削弱及摧毁敌主力。为此,俄国海军要求立即设计一型能够独立作战的新式装甲巡洋舰,要求可以高速包抄封闭对方战列线,同时集中火力攻击敌先导战列舰,又具备相当的防护能力,以便在敌强火威胁下仍能保存一定的战斗力。 随后,俄国海军参谋部要求为波罗的海和黑海两大舰队各组建两支快速装甲巡洋舰总队,每个总队各由4艘舰编成。这样,俄国的所谓“排在战列线中的装甲巡洋舰”就已经具备了战列巡洋舰的基本特征。最早设计战巡的英国海军,规定战巡的任务是用来对付敌人的老式装甲巡洋舰,因而舨速很高、但防护性能相应低些。而俄国式的战巡首要目的是对付敌战列舰,因此必然是航速较高,但防护也较强的更具平衡性的军舰。1914年,英国的无敌级战巡在福克兰群岛海战中蹂躏德国装甲巡洋舰可谓得心应手,但在后来日德兰海战中遭遇德国主力舰时却因为防护不足遭受重大损失。因此可以认为,俄国对战列巡洋舰概念的认识要更长远些。  相似文献   

13.
太平洋战争初期,美国海军发现日本重巡洋舰的速度和火力都超过美国的同级舰,因此提出了建造更重型战舰的要求。美国海军对这些战舰的官方称呼是大型巡洋舰,实际上从各个角度来说它们都可以算是战列巡洋舰。  “阿拉斯加”级预计建造六艘,舷号CB1—CB6,实际只完成两艘。第三艘“夏威夷”号最终未能完成,因为战争早已结束。首舰“阿拉斯加”号和第二艘“关岛”号分别于1944年6月17日和9月17日服役,加入太平洋舰队对日作战。这一级舰原来是设计为巡洋舰队的领舰,对手是日本的重型巡洋舰,因此拥有较强的火力、机动性和先进的指挥性能,但是造价昂贵,与“衣阿华”级差不多,但装甲防护相差悬殊。阿拉斯加级舷侧主装甲带只有9英寸,对日舰的14英寸炮弹肯定没戏,也就是只能抵御日本重巡洋舰的主炮。建成后的阿拉斯加级重巡主要伴随米切尔的航母舰队,充当巡洋舰分舰队的旗舰,并为航母提供保护。末期日本海空军力量接近毁灭时,曾参加炮击舰队炮轰过日本本土,在二战中没击沉过一艘日舰,没有什么特别的战绩。该级舰相继在40年代末退役,50年代末拆除。  相似文献   

14.
1916年6月的一天,在奥克尼以西海域的航道上,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爆炸声,海水冲天而起,接着又铺天盖地地砸在一艘正在航行的英国巡洋舰“汉普郡”号上。坐在该军舰上的英国陆军总司令基钦纳勋爵和舰上的海军官兵还未弄明白是怎么回事,就见这艘1.9万多吨的巡洋舰摇摇  相似文献   

15.
正在嵊泗海底,一艘北洋水师的二等巡洋舰至今已长卧了近120年,这是一艘曾被国人寄予厚望的巡洋舰,也是近代中国海军因事故沉没的最大一艘战舰。一百多年前的一个大雾天,也就是1904年2月25日,北洋水师"海天"舰传来噩耗,这艘4 300吨级的主力巡洋舰在嵊泗海域北鼎星外皇坟岛附近触礁沉没。"海天"舰的损毁是中国近代海军历史上的一个悲剧,给海军造成重大损失,引起朝野震动。  相似文献   

16.
高级战斧武器控制系统(ATWCS)正被开发用于支持海军舰艇上当前和未来的战术巡航导弹,高级战斧武器控制系统利用海军标准战术高级计算机(TAC3)部件和商用标准局域网(LAN)来装备一个具有最佳发展潜力的灵活耐用系统。系统工程原则的的积极使用已经改进了系统设计,从而使它对不同的海军平台都适用。满足这项设计目标的一个最成功的例子就是潜艇高级战斧武器控制系统。高级战斧武器控制系统数据通过是一种与TAC3  相似文献   

17.
正舰载飞机是以航空母舰或其他特殊舰艇为起降基地的飞机,是航空母舰的主要作战工具。1910年11月,美军上尉驾驶一架"寇蒂斯"式双翼机从"伯明翰"号巡洋舰上起飞成功,2个月后又在"宾夕法尼亚"号巡洋舰上成功降落,开创了飞机上舰的历史。20世纪70年代,我国海军开始组建舰载直升机部队。随着海军装备水平的提高,我国的航母及许多大型军用舰艇上都已装备有各类舰载飞机。  相似文献   

18.
巡洋舰常被称为海上战斗堡垒,是远洋型海军不可或缺的舰种。苏联为了构建远洋海军与美国争霸,曾经组建了庞大的巡洋舰队,其主要特色是重视水面打击与反潜火力,尤其是利用远程导弹的超视距打击能力,抗衡拥有强大航母与核潜艇兵力的美国海军。  相似文献   

19.
所谓“反制”作战,就是先让对方一步,尔后伺机反攻并制服对方的作战战术。二次大战期间的中途岛战役就是“反制”战术作战的光辉典范。1942年6月4日,美、日双方在中途岛附近海域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海战。在这场战役中,美军“后发制人”,成功地实施了“反制”作战,从被动中求主动,以小的代价取得了大的胜利。结果,日本海军大败,其海军联合舰队共损失航空母舰4艘、重巡洋舰2艘、飞机285架、人员3500名;而美军仅损失航空母舰1艘、驱逐舰1艘、飞机150架、人员307名。经过这次交战,日军航空母舰遭到巨大损失,海军航空兵力量受到很大削弱,从而改变了太平洋战区日美航空母舰的实力对比。中途岛战役日本的惨败决定了整个太平洋战争乃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命运。从此,结束了日本侵略者在太平洋发动进攻的势头,太平洋战场上战略主动权的“天平”已经开始逐步向美海军方面倾斜。  相似文献   

20.
《船电技术》2010,(1):63-63
据StrategyPage2009年9月4日报道日本正计划建造更大的航母,长248米,满载排水量25000吨。二战后,日本宪法禁止海军拥有航母,然而,日本已经建造了两艘“直升机驱逐舰”,和航母非常相似。这样看来,拥有一艘“直升机巡洋舰”也不会引起宪法太大的反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