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7 毫秒
1.
目的 探讨内源性哇巴因 (Endogenous ouabain,EO)在 SD大鼠体内的组织学定位。方法 采用高度特异的抗哇巴因兔血清 ,用免疫组织化学 ABC法观察 EO在大鼠体内的分布。结果 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在 SD大鼠的肾上腺皮质内侧网状带可以观察到丰富的哇巴因免疫反应阳性物质 ,垂体后叶有较弱的哇巴因免疫反应阳性物质 ,而下丘脑、肾脏、心肌等组织中并未发现有哇巴因免疫反应阳性物质存在。结论 表明 EO主要存在于 SD大鼠肾上腺皮质网状带 ,为 EO作为一种新的肾上腺皮质激素提供了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大鼠提睾肌血管壁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Calcitoningene relatedpeptide ,CGRP)免疫反应性纤维的分布特点。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对大白鼠提睾肌动脉各级分支的CGRP免疫反应阳性纤维的分布特点进行观察和研究。结果 大白鼠提睾肌动脉各级分支血管均有CGRP广泛分布 ,一、二级动脉壁上呈密集颗粒状分布 ,局部有密集的团块。三级以下除颗粒状可见到横行或网格状分布 ,且CGRP阳性反应纤维的密度随分支级别的增加而减少。在毛细血管壁上仍可见到网格状阳性纤维的分布。结论 CGRP阳性纤维的分布可能与大鼠提睾肌动脉的生理调节和微循环有关。本研究结果为微循环的神经调节研究模型打下了形态学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前额叶腹外侧眶皮层 (VLO)内微量注射吗啡对大鼠福尔马林试验诱发的腰段脊髓背角c fos蛋白表达的抑制作用。方法 用免疫组化的方法观察c fos样免疫反应神经元在脊髓背角的表达。结果 VLO内微量注射吗啡明显抑制大鼠后爪注射福尔马林诱发的脊髓背角c fos蛋白表达 ,c fos阳性神经元数为 1 8.5 0± 0 .2 6,与注射生理盐水 5 8.2 5± 0 .98相比 ,差异显著(P <0 .0 0 1 ) ,并且这种抑制效应可被VLO内注射阿片受体拮抗剂纳络酮所翻转 ,其c fos阳性神经元数为 5 6.32± 2 .2 8,与单独注射吗啡相比差异显著 (P <0 .0 0 1 ) ,但与注射生理盐水相比 ,无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阿片肽及其受体可能参与VLO介导的下行抗伤害感受效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SP、CGRP及VIP在心脏表面 3个主要神经节丛 ,右心房神经节丛 (RAGP)、心房背侧神经节丛 (DAGP)及主动脉与肺动脉间神经节丛 (A PGP)的化学性质和定位分布。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 ,对豚鼠心脏表面 3个主要神经节丛的神经元及神经纤维进行了SP、CGRP及VI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光镜观察。结果 在上述三个神经节丛内 ,未发现SP及CGRP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 ,但可见少量SP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分布 ,CGRP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数量较SP阳性纤维密集 ,尤其在A PGP更为明显 ;VIP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和神经纤维分布最为密集 ,交织成神经节丛。结论 豚鼠心脏表面主要神经节丛内确实存在SP、CGRP及VIP ,并且这 3种神经肽可能直接参与心肌细胞和心脏血管活动的调控。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丘脑中央下核 (Sm)内微量注射吗啡对大鼠福尔马林试验诱发的腰段脊髓背角c fos蛋白表达的抑制效应。方法 用免疫组化的方法观察c fos样免疫反应神经元在脊髓背角的表达与分布。结果 Sm内微量注射吗啡 (5 μg ,0 .5 μL)可以明显抑制大鼠后肢跖部皮下注射福尔马林诱发脊髓背角的c fos蛋白表达 ,c fos阳性神经元数为 (2 6 .5 8± 1.79)个 ,与注射生理盐水相比 [(6 2 .0 9± 14 .5 9)个 ],明显减少 (P <0 .0 0 1) ,并且这种抑制效应可被Sm内微量注射阿片受体拮抗剂纳洛酮 (1.0 μg ,0 .5 μL)所翻转 ,其c fos阳性神经元数为 (5 5 .5 0± 9.81)个 ,与单独注射吗啡相比差异显著 (P <0 .0 5 ) ,但与注射生理盐水相比 ,无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阿片肽及其受体可能参与Sm介导的下行抗伤害感受效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大鼠颌下腺细胞中是否表达降钙素(CT),为进一步证明颌下腺与甲状腺C细胞具有同源性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细胞培养、免疫细胞化学SP法以及原位杂交法进行降钙素的细胞定位及基因定位,并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培养液中降钙素的含量。结果大鼠颌下腺上皮细胞呈CT免疫反应阳性,阳性物质分布于胞质,胞核呈阴性反应。上述细胞同样含有CT mRNA杂交信号,信号物质亦分布于胞质内,胞核呈阴性反应。ELISA法测定大鼠颌下腺细胞培养液中降钙素的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大鼠颌下腺上皮细胞能分泌CT,提示大鼠颌下腺上皮细胞可能与甲状腺C细胞具有同源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电针治疗脊髓损伤大鼠的行为功能及脊髓损伤部位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阶段性特异性胚胎抗原-1 (SSEA-I)的表达,阐明电针对脊髓损伤后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增生及分化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电针治疗组,每组20只.分别于脊髓损伤造模后第3、7、14、28天时进行BBB评分(Basso-Beaie-Bresnehan scale),并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大鼠脊髓损伤部位GFAP和SSEA-1变化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 电针组与模型组在3d和7d时,GFAP和SSEA-1阳性细胞数有差异(P<0.01),7d时阳性细胞数达到峰值,在14d时电针组和模型组的阳性细胞数有差异(P<0.05),而在28 d时,电针组和模型组GFAP阳性细胞无明显差异(P>0.05),但SSEA 1阳性细胞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电针治疗能够增加脊髓损伤模型大鼠星形胶质细胞逆分化,激发星形胶质细胞的干细胞潜能,从而促进损伤后脊髓功能的恢复;损伤后的脊髓GFAP和SSEA-1阳性表达的高峰期都在7d,提示脊髓损伤后7d内可能为电针治疗介入的黄金期.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免疫细胞化学卵白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体(Avidin-Biotin-peroxidase Complex,ABC)法和舒斯云的葡萄糖氧化酶-二氨基联苯胺-镍(Glucose oxidase-DAB-Nickel,GDN)呈色法研究了大鼠背海马胆囊收缩素(Cholecystokinin octapeptide,CCK-8)免疫反应分布。结果显示:CCK 阳性细胞体主要分布于CA1-CA4区光辉层、锥体细胞层、放射层、腔隙分子层和齿状回颗粒细胞层,还偶见于槽层。阳性细胞突起清晰可见。阳性纤维终末呈带状,集中在锥体细胞层、槽层、腔隙分子层和齿状回颗粒细胞层.下托亦有丰富的阳性细胞和纤维。采用舒斯云的GDN 法能明显地增加背海马CCK 阳性细胞染出率,尤以显示阳性细胞突起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瘦素受体在SD大鼠中枢神经系统的组织学定位。方法 采用高度特异的抗瘦素受体血清 ,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观察瘦素受体在大鼠脑的分布。结果 在SD大鼠的前脑 (包括嗅球 )、皮层Ⅳ、Ⅴ层、海马、下丘脑、杏仁核、丘脑等可以观察到瘦素受体免疫反应阳性物质 (LR IR) ,其中下丘脑弓状核、视上核、视交叉上核、杏仁基底外侧核、孤束核有较强的LR IR ,而下丘脑外侧视前区、杏仁中央核有较弱的LR IR。结论 瘦素受体广泛存在于大鼠中枢神经系统 ,包括下丘脑、杏仁核等与味觉和摄食调节密切相关的核团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半胱氨酸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1(cysteinyl aspartate specific protease-1,caspase-1)在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取健康成熟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损伤组,各18只,每组再分8 h、3 d7、d共3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6只。对照组仅做单纯T8、T9椎板切除术,损伤组则按Nystrom法建立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动物模型。HE染色观察脊髓组织病理学变化,免疫组化测定各时间点caspase-1的表达变化。结果对照组大鼠脊髓组织中少量细胞caspase-1表达阳性。脊髓损伤后8 h时,损伤组caspase-1表达高于对照组,3 d时表达最高,7 d时略有降低,但仍高于对照组。脊髓损伤组各时间点caspase-1表达阳性细胞数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结论大鼠脊髓损伤后caspase-1的表达迅速增强,可能是导致脊髓继发性损伤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初步建立并优化用于脊髓组织蛋白质组分析的双向电泳技术。应用双向电泳技术建立胎鼠与成鼠脊髓蛋白质组图谱,并对两者的差异进行比较,从整体水平上探究成鼠脊髓丧失再生能力的蛋白质基础。方法以大鼠脊髓为研究对象,应用以固相pH梯度等电聚焦为第一向、均一水平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为第二向的双向电泳体系,对样品制备、电泳参数、染色等技术环节中影响双向电泳分辨率的关键因素进行一系列的优化。采用ImageMaster 2D Elite图像分析软件对获得的胎鼠与成鼠脊髓蛋白质组2-DE图谱进行图像分析,比较两者在蛋白质组表达上的差异。结果在此优化的实验条件下,获得了质量较好的脊髓组织蛋白质组双向电泳图谱。胎鼠脊髓蛋白质组图谱经图像分析后,可检测到838个蛋白点,成鼠脊髓蛋白质组图谱可检测到847个蛋白点。对胎鼠与成鼠脊髓蛋白质组匹配差示图谱的分析发现,两者间存在813个差示蛋白。结论通过对各种条件的优化,初步建立了脊髓组织2-DE技术。对胎鼠与成鼠脊髓蛋白质组的比较发现,两者存在明显差异。胎鼠与成鼠脊髓蛋白质组差示图谱的建立,为进一步筛选、鉴定与脊髓再生能力丧失有关的蛋白,并探究其作用机制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Magneticmotorevokedpotentialisanon-invasiveelectrophysiologictechnique,currentlyinuse,intheclinicaldiagnosisoftheextentofspin...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选用三条人的脊髓,九条猫的脊髓,三条狗的脊髓,四条免的脊髓进行了研究。1.人脊髓最长的脊髓节是第三胸脊髓节(Th3),猫是第十二胸脊髓节(Th12),狗是第四颈脊髓节,兔是第三腰脊髓节(L3)。在人和动物,一般来说脊髓胸段都比脊髓其它段长。人和狗的脊髓颈段比腰骶段(L-S)长。猫和兔的腰骶段比颈段长。2.灰质体积的比较是人、猫、狗、兔的腰膨大均比颈膨大的灰质体积大。人的胸段灰质体积最大。3.人的脊髓白质面积近颅则有明显的增大,兔的脊髓白质面积近颅侧没有明显的增大。4.一般来说,动物脊髓前角的体积都大于后角,但是人脊髓颈段和胸段前角的体积小于后角。动物脊髓中间带的体积比人的大。5.人脊髓白质后索的面积比前索面积大,但是兔脊髓白质后索的面积比前索面积小。我们发现人和猫的灰质向前移动是动物进化在脊髓的标志。可能在神经解剖和神经生理实验方面猫的脊髓是比较满意的实验对象。  相似文献   

14.
Irritablebowelsyndrome(IBS)isacommon functionalgastrointestinaldisorderinpopulations.RecentstudieshaveshownthatpersistentIBSsymp tomsdevelopedinbetween7%and31%ofsubjects afterinfectiousgastroenteritisandtransientinflam mationenteritis[1].Thisassociationis…  相似文献   

15.
用[~3H]-2-脱氧葡萄糖相对定量的方法进一步证明了痛信息主要投射到同侧脊髓背角的Ⅰ、Ⅱ、Ⅳ,Ⅴ、Ⅵ和Ⅹ层,针刺信息投射到同侧背角的Ⅰ、Ⅱ、Ⅳ、Ⅴ层,两者有相互重叠的层次投射,正是在这些部位,两种信息可能相互作用、在脊髓水平实现对痛觉的调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电刺激支配足三里穴的腓神经,或电针足三里穴都可在猫脊髓背索、背外侧索、腹外侧索和腹索四个象限的白质的上行纤维中引导到相应的诱发电位。提示电针足三里穴时,传入冲动並不局限于某一特殊的传导索上行。脊髓背側部的诱发电位和腹侧部显著不同。背侧部以低阈值,短时程,章突触的快电位为主;腹侧部以高阈值,长时程的多突触的慢电位为主。电刺激腓神经或足三里时,粗纤维的兴奋主要经脊髓背侧部上行。细纤维的兴奋主要经同侧或对侧的脊髓腹侧部上行。应用足以使C纤维兴奋的强刺激时,並不能在脊髓各上行传导索上引导到田C纤维兴奋引起的诱发电位。其原因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神经干细胞经脑室移植后在损伤脊髓的早期动态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神经干细胞经脑室移植后在损伤脊髓的早期动态分布。方法取转录有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的孕16 d SD鼠胚脑海马组织,培养成神经干细胞球,注射到脊髓损伤鼠第四脑室,通过免疫染色和电镜,观察其在脊髓的存活、分化状况。结果移植细胞在脊髓表面形成细胞团,大多分布于损伤区头侧的腹、背侧两面。细胞团面积背侧小于腹侧;数目背侧多于腹侧,并于术后5 d达到高峰。这种分布和增殖形式见于损伤脊髓正常部分和无损伤脊髓(对照组)。1周时细胞侵入损伤区,分化并表达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2~3周时与宿主细胞良好融合。结论通过脑脊液移植细胞对于损伤性脊髓进行干细胞移植是一种实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为脊髓损伤的临床药物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方法 将 48只大鼠用 Allen法制成脊髓损伤模型 ,分别予以亚胺环己酮、甲基强的松龙、二药联合应用及不予治疗。观察动物不同时期神经功能评分 ,斜板试验及体表诱发电位。结果 从伤后 3周起 ,治疗组各种指标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 ,而各治疗组间无差异。结论 早期应用亚胺环己酮与甲基强的松龙治疗脊髓损伤均有效 ,但二者合用不能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9.
在观察刺激大鼠腓肠肌神经和膀胱神经分别所诱发背角神经元放电形式的基础上,对肌肉-内脏会聚神经元(Musculo-ViscusConvergentNeuron,MVCN)进行了归类分析。发现在165个被腓肠肌神经传入激活的神经元中,有25个亦能被膀胱神经传入激活,按对肌肉、内脏传入A和C类纤维的反应,可将MVCN分为Aαβ-C·C(n=21)Aδ-C·C(n=1)C·C(n=2)Aαβδ-C·Aδ-C(n=1)四型。提示,上述多种会聚形式可能是肌肉、内脏初级传入在脊髓水平对感觉传入(特别是痛觉)进行调制的基础,在痛与牵涉痛中发挥作用;同时也可能是躯体、内脏相关的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