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3 毫秒
1.
提高铁路旅客满意度的模糊分析及策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铁路旅客运输的特点和消费者满意度的主观特性出发,分析了影响铁路旅客满意度的主要因素.并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结合铁路旅客问卷调查结果,对目前铁路旅客满意度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就如何提高和改进铁路运输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提高铁路运输的综合竞争力提出了相关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2.
本文根据铁路客运专线的性质和特点,以大量的第一手现场调查资料,在旅客随行行李(随身行李和托运行李)需求预测的基础上,分析论证了铁路客运专线办理旅客随行行李的必要性,对铁路客运专线办理旅客随行行李运输方案进行了探讨,并提出建议,同时,对我国铁路包裹运输发展方向和办理方案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简述了深刻市政治经济特点及铁路旅客运输能力的现状,介绍了该市铁路旅客运输的特点,从现有铁路客运市场份额、铁路旅客运输设备能力及铁路旅客运输形式分配等方面阐述了其主要问题,并对深圳市及其周边地区的中长途客运市场作了研究,从深圳城市交通发展的整体出发,论证了修建铁路第二客运站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西部地区经济的不断发展,西部山区铁路产生了运输能力无法满足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等一系列的问题,需要加强山区铁路基础设施建设。根据在山区铁路的新线建设中往往会出现新旧线速度目标值不同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中国客运运价规则和旅客旅行舒适度等的广义旅行成本确定方法。结合旅客旅行支付的成本与旅客对旅行的满意度间关系,提出了以旅客广义旅行成本进行旅客满意度评价的方法,并构建了基于该方法的旅客满意度函数,用来分析山区铁路上下行速度目标值不同给旅客运输带来的影响,并结合南昆线研究了新旧线使用不同速度目标值的可行性并提出了可采用的速度目标值匹配方案。  相似文献   

5.
城际铁路列车开行方案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列车开行方案对城际铁路的运营组织至关重要,并直接影响着城际铁路运营效益。文中从旅客平均候车时间出发,提出城际旅客出行方便值的概念,基于城际铁路旅客出行方便值最大和运营组织效益最优,建立城际铁路客车开行方案优化模型,并设计该模型相应的算法。对城际铁路的运营管理决策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为了提高铁路客运服务质量、增强铁路市场竞争力,建设铁路旅客综合服务系统是十分必要的。文章在借鉴国外先进旅客服务系统发展水平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铁路的实际,分析了铁路旅客服务综合信息系统的需求,并针对目前存在的关键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为了改善铁路客站环境,提高旅客满意度,降低安全隐患,建立旅客期望、感知、期待与旅客满意度关系的结构模型,并在调查问卷发放、收集、信度效度检验的基础上,应用AMOS软件求解。研究发现旅客期待显著影响旅客满意度,说明旅客在价格认知下,金钱所获得的感受直接关系到旅客满意度。与此同时,旅客感知与旅客满意度呈正向非显著相关,说明旅客感受过程好,但旅客的整体评价并非满意。铁路客站环境的改善并非绝对需要改进设备和增加数量,有效使用设备功能,使其符合旅客心理,对铁路客站环境的改善将会产生显著性作用。  相似文献   

8.
《轨道交通》2011,(8):28-28
记者从铁路公安部门获悉,“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发生后,为做好事故善后接待和查询工作,温州市有关部门在温州二十三中设立了旅客接待处,负责遇难者家属和受伤旅客及家属的接待和查询工作。同时,铁路有关部门会同当地公安、民政、医疗等部门,迅速开展伤亡人员身份查证工作,对事故现场进行了认真清理,完成了对全部遇难者的DNA鉴定,并依据旅客乘车实名制信息,对事故列车旅客情况进行了逐一核实,40名遇难者和192名受伤旅客的身份全部确认,并全部与家属取得了联系。  相似文献   

9.
在借鉴国外铁路旅客服务信息系统发展水平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详细分析了铁路旅客旅行消费需求及铁路客运生产管理部门的业务需求;据此提出铁路旅客综合服务信息系统功能结构的初步设想;最后给出系统的网络结构.  相似文献   

10.
根据铁路旅客乘车行为的影响因素,建立包括时间、费用以及舒适度的乘车方案选择指标体系。结合Vague集理论,提出铁路旅客乘车选择的多准则模糊决策方法。该方法根据每个指标所包含的正、负影响因素,采用Vague集表述各乘车方案的特征,依据max-min、max-max、max-center三种方法分别计算各乘车方案的记分函数值,据此得到各方案的优劣排序。最后以兰州—北京段铁路旅客乘车实例对该方法进行了验证,并对指标权重、乘车费用及运行时间进行灵敏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Vague集理论能够充分考虑铁路旅客出行乘车方案选择问题中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该方法可以为铁路旅客出行选择决策提供合理参考。  相似文献   

11.
在公共交通优先发展、公路客运站旅客发送量比较成熟的情况下,分析公路客运的运营特征和需求特性,对已有和规划的公路客运站适应性进行论述。提出符合城市发展的公路客运站布局方案,并对其功能定位进行研究,实现城市客运交通的可持续发展,该研究方法可为类似城市的公路客运站规划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在轨道网络形成期,轨道交通客流通常需要3 a的培育期.文中以缩短客流培育期,更快、更好地发挥轨道交通效益为目标,提出内外兼修的轨道交通客流培育与聚集策略.既强调通过轨道交通自身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增强竞争力,又强调轨道交通与其他接驳交通方式良好合作和提供多种方式的延伸、驳运服务主动聚集和培育客流.针对6~10 km中短距离出行,提出实施客流逐步升级策略;对于10 km以上的长距离出行,提出实施客流直接转移策略.  相似文献   

13.
随着公路主枢组规划的逐步实施以及建设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公路客运组织优化研究也随之得到重视,而公路客运组织优化后的分流实施问题研究甚少。对公路客运组织分流实施的原则、方法、实施方案等关键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以某抠纽城市城区公路客运组织分流为实例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郑西客运专线的基本情况及沿线公路客运的现状,对比了客运专线动车和公路客运的技术经济条件,在分析国内已开通客运专线地区公路客运所造成的冲击基础上,结合问卷调查的结果对郑西客运专线沿线客运市场的未来变化做了预测,并结合沿线客运市场的实际情况对公路客运业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结合新疆道路旅客运输市场的情况与存在问题,针对快速旅客运输管理工作的要求及新疆高速公路建设发展的实际,对促进与引导新疆道路旅客快速运输,加强快速旅客运输管理工作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对当前新疆道路快速旅客运输业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陆锡明  李娜 《城市交通》2013,(4):19-23,38
中国的有轨电车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已有的天津滨海、上海张江有轨电车运行情况并不理想。因此,需科学理性地发展有轨电车。首先,对有轨电车的技术性能、优缺点进行分析,指出其是介于公共汽(电)车和轻轨之间的轨道交通形式,客运能力有限、投资成本高昂,适用于具有一定客流规模和道路资源条件、对舒适性要求高、有良好景观要求的地区。进而明确有轨电车在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中的定位,并探讨其适宜的客流走廊和通道选择条件。最后,从必须坚持经济和高效原则、尽快完善配套标准和法律法规两方面对中国城市发展有轨电车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通过分析铁路客运站应对客流高峰存在的问题,认为应从人流引导和客运站规划方面进行解决.在人流引导方面,客运站应该做好提前客流预测、加强员工培训、协调其他运输部门以及加大先进设施的运用;在客运站规划方面,通过分析国外先进客运站实例,总结相应经验,为铁路客运站应对高峰客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成都铁路枢纽客运系统的分析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成都铁路枢纽客运系统为研究对象,作者讨论了客运专线引入枢纽对客运系统的影响,城市形态及其发展规划与铁路客运站选址的相互关系,铁路与城市交通网络体系中其它运输方式的衔接方式、换乘关系及协调发展;提出了未来三十年成都铁路客运系统车站的分工布局、客货线路在枢纽内的走向及疏解原则,同时提出近期新成都站的建设方案以及市内各种交通运输系统与之协调共谋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基于旅客列车开行及停站方案的客流分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客流分配是评价旅客列车开行方案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分析旅客对列车选择行为的影响因素,旅客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出行方案,考虑旅客乘坐列车的消费水平及拥挤费用,消费层次较高的旅客选择费用较高、旅行时间较短的乘车方案,消费层级较低的旅客选择费用较小的乘车方案,最终每个路段上的客流达到一个平衡状态。通过构造基于开行方案及停站方案的换乘网络,根据路段路径阻抗,利用梯度映射法进行求解该网络的客流分配模型,最终获得各OD对之间的多条出行路径方案。  相似文献   

20.
京沪高铁开通对我省公路客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江苏省内高速公路和公路客运站数据系统中积累的相关数据信息,对京沪高铁开通前后江苏省内公路客运,主要是高速公路客车流量和客运站旅客发送的变化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京沪高铁开通对沿线公路客运产生了明显冲击,同时促进了高铁所在城市与周边城市间公路客运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以往研究者对此方面分析的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