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所谓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是指在一个社会当中,运用多种多样的纠纷解决方式以达到各种解决方式能够发挥他们各自特定的功能,以及运用他们自己的运作方式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协调并且共同存在,所结成的一种互补的、满足于社会主体的多元化需求的程序体系和动态的调整系统.多元化解决体系是相对于单一化解决体系而言的,其最大的意义在就在于避免把纠纷的解决方法单纯寄予某一种程序,如诉讼,从而导致将其绝对化;以适应人类多元化的社会价值和多元化的手段为基本理念.  相似文献   

2.
群体性纠纷是现代产业规模化发展的结果,而中国社会全方位的快速转型及伴随的政策调整也引发了群体性纠纷的大量出现。群体性纠纷的解决关乎权利保障和社会稳定,这不仅是法律问题,也是政治问题。但中国群体纠纷的解决出现异化,法院对群体诉讼的实施表现克制,行政主导的纠纷解决扮演了更重要的角色。法院的司法能动应表现为完善群体诉讼相关制度,推动并积极参与建立协调运作的群体性纠纷多元解决机制。大调解为中国提供了群体性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协调运作的平台,也为中国的司法能动释放了空间。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学生状告高校的案件不断发生,日益增多的教育纠纷迫切需要切实可行的纠纷解决机制.教育仲裁适应了教育纠纷及其处理的特殊性,是一种最为重要的非司法诉讼解决争议的方式,更有利于学生权益的救济.  相似文献   

4.
作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中的重要环节,委托调解制度在司法社会化与社会司法化的趋势下孕育而生,在实践能动司法、调整社会资源、延伸审判职能、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和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在实践操作中,如何找出一条合适的途径是充分发挥委托调解制度效能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司法程序公正得以保障的物质基础是充沛的司法资源.随着社会现代化程度的不断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疏远,诉讼成为解决争端的主要方法,诉讼率日益增高.当诉讼爆炸与司法资源稀缺的矛盾突兀的呈现时,法律制度必须成为"一种配给制度".然而,法律资源配置的不充分、不平衡,使司法审判人员拥有不同的法律资源,当事人不能平等地享有法律资源,各方参与者徒具形式上的平等参与机会,在实质上却不具有平等的参与能力和参与效果.在这一过程中,弱势群体因自身或社会的原因失语于司法资源配置的利益博弈,往往以被排挤者的面孔出现在我们周遭,并以体制外的诉求表达途径来拷问这个市场的合理性.因此,合理的配置有限的司法资源应当成为司法公正的机制保障.  相似文献   

6.
虚假诉讼行为以虚构事实、提供虚假证据等方式妨害司法秩序,损害他人合法权益,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刑法修正案九增设虚假诉讼罪为民事诉讼中的虚假诉讼行为之可罚性提供了法律依据。虽然该罪有解决虚假诉讼纠纷的作用,但根源于对犯罪构成的理解存在差异,实践认定中产生了较多分歧。深入解读虚假诉讼罪的概念性质、法条罪状、犯罪停止形态等内容,正确认定罪数与相关罪名的竞合关系能为准确适用该罪提供理论支持。为有效打击各类虚假诉讼行为,司法机关应出台相应司法解释来完善罪名解释与司法审判制度。  相似文献   

7.
晚清时期,由于西商东渐,华洋商事纠纷因之迭起.华洋商事纠纷及其引发的诉讼,作为近代西力东渐背景下的一种重要涉外法律关系,它在中国的产生、蔓延及解决,对转型期的中国法律变革,施加了不容低估的影响.从观念层面看,它以一种可以感知的形式,催生了中国近代民商立法的自觉;从制度层面看,它推动了晚清部分重要民商事法律的制定.此外,华洋商事诉讼的动态运作,也或隐或显地对中国司法诉讼制度的近代转型,施加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当前,替代性纠纷解决方式(ADR)对于解决社会纠纷的价值意义开始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ADR的诸种方式在社会纠纷的解决中也得到日益广泛的运用。以ADR方式解决高校教育管理纠纷的独特优势及其可能性,并对协商、调解、仲裁、申诉等ADR方式在高校教育管理纠纷解决中的适用予以阐析。  相似文献   

9.
18世纪末的妖术叫魂案,反映出转型社会政治权力的独断性逻辑,揭示出法治均衡的时代要求。对文学家卡夫卡《诉讼》的法理解读,彰显了法治均衡的人本意蕴,进一步明确了人权与公权均衡的法治主题。对洞穴奇案的思想试验,则从司法方法论的角度阐发了法治均衡的实践性要求,为断裂社会疑难纠纷的解决开辟了一条新的法律思维路径。  相似文献   

10.
随着海洋环境损害问题日趋严重,引发的赔偿纠纷越来越多.求偿主体日趋多元化,公共利益纳入保护的范畴.我国海洋环境损害赔偿诉讼面临着起诉难、起诉混乱、诉讼主体缺失的窘境,为此,民事诉讼法的修改应立足现实,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确立公益诉讼制度,使海洋环境诉讼原告资格扩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