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反潜巡逻机使用磁探仪搜索潜艇是有效的搜潜手段之一。论文通过分析引起潜艇空间磁异常的机理和潜艇磁场的模拟方法,建立了椭球体和磁偶极子阵列的混合模型,利用实测数据对潜艇的空间磁场分布特性进行仿真计算分析,得出磁探仪在不同高度探测到的潜艇空间磁场强度分布情况,进一步确定了磁探仪的作用距离。  相似文献   

2.
闫晓伟  段立召 《船电技术》2013,33(1):18-21,24
通过潜艇磁场的偶极子模型和直升机磁异探测模型建立了潜艇的磁异场模型,然后依据文中所提出的磁异强度指标曲线确定了直升机的磁异探测宽度,在此基础上对潜艇磁矩与反潜直升机磁探宽度的关系进行了仿真分析。大量仿真结果表明,潜艇磁矩对磁探仪探测宽度的影响较大,随着潜艇磁矩的减小磁探仪的探测宽度快速减小,当潜艇磁矩减小为原来的0.3倍时,探测宽度减小一半。同时反潜机航向对磁异探测宽度随潜艇磁矩变化关系的影响在东西航向上达到最大。另外,在对潜艇磁矩对磁探仪探测宽度的影响近似估计时,可采用偶极子磁场的最小探测宽度模型进行计算。  相似文献   

3.
利用蒙特卡罗法仿真潜艇航向对规避航空磁探仪搜索的影响,为实际潜艇规避过程提供理论指导。首先分析航空磁探仪所测磁异常信号的表达式,然后将潜艇作为一个具有三轴磁矩的磁偶极子,并考虑其航向及地磁倾角等因素,根据理论分析得出以潜艇为中心的直角坐标系下的磁场表达式,在此基础上建立航空磁探仪搜潜的数学模型。最后利用蒙特卡罗法对潜艇不同航向时被航空磁探仪搜索到的概率进行仿真。仿真结果表明潜艇在规避磁探仪搜索时应尽量东西向航行。  相似文献   

4.
光电探测在探潜方面的发展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针对目前探潜方面存在的问题已不能满足未来海上实战的需要,阐述了光电探测潜艇技术的优势及其必要性,分析了激光探潜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方法,介绍了发展激光探潜的关键技术,激光器技术和接收技术,并作了红外探潜潜艇热尾流的可行性分析,研究了潜艇热尾流在不同流体环境中的浮升的差异以及水面热轨迹的大体形状,同时分析了目前的红外探测器件条件和红外探潜对红外器件的更高要求,最后分析了光电探潜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潜艇壳体受水压作用导致潜艇磁场的变化属于铁磁质磁致伸缩的逆效应,而不同的潜航深度对潜艇磁场造成的影响也会不同。本文在归纳分析了铁磁学中磁力耦合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用气体膨胀力代替海水外压力设计了潜艇模型在不同航向上的升降压试验,并基于面磁荷模拟法,建立了潜艇模型对抗空中磁探潜的数学模型,对潜艇模型在各压力状态下的磁场进行空间延拓,定量分析了磁场随压强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磁化状态下相同应力对潜艇模型磁场的影响显著不同;在模拟对抗空中磁探潜时,考虑潜深改变导致的潜艇模型磁场变化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潜艇磁场建模方法的分析与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潜艇进行磁探仪探测,需了解潜艇的磁特性模型.潜艇磁性物质分布复杂,直接用解析方法求解其磁场相当困难.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目前已经得到了多种有效的潜艇磁场建模方法.本文分析了目前潜艇磁场建模的几种方法,对各种方法的基本原理进行阐述,并对其适用范围进行分析.最后对潜艇磁场数学模型的选择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7.
潜艇磁异常信号与方位对应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潜艇磁偶极子等效模型,利用Matlab仿真生成了反潜机在任意搜潜航向下,探测到的目标潜艇任意航向下的磁异常信号,并利用这些磁异常信号建立数据库。将反潜机在两条相互垂直的搜潜航线下探测到的磁异常信号与数据库中的磁异常信号进行对比,可快速判别出目标潜艇所处的方位,对进一步提高反潜作战效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潜艇水下磁异常探测中关键环节是对信号的检测处理。针对传统EMD算法处理磁异常信号存在的模态混叠现象,论文仿真了经典磁偶极子模型对潜艇磁异常信号,利用改进的EMD算法对高噪声环境下的仿真信号进行检测,检测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自适应强、完备性好的特点,在信号重构过程中能够较好地还原目标信号的时域特性。论文的结果对今后水下潜艇磁异常探测信号检测算法的发展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文章主要介绍了磁探仪的系统结构和工作原理,重点介绍了磁探仪对磁目标信号的识别功能,以及对磁探仪未来发展的展望。  相似文献   

10.
潜艇防磁探能力评估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常用的测量设备难以获取潜艇高空磁场梯度的缺陷,提出了以磁偶极子磁场梯度模型换算潜艇高空磁场梯度的方法.针对潜艇防磁探能力难以量化的问题,采用磁异常梯度极大值、磁异常面积作为评估防磁探能力指标.经过仿真表明所提出的方法和指标有效,对我国潜艇防磁探能力评估方法的研究将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声纳作为探测潜艇的有效装备,从其诞生之日起就伴随着潜艇技术的发展而发展。鉴于低频大功率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特性以及与基阵的关系,开发大孔径低频被动声纳技术是解决远程探潜问题、进行有效反潜的必要前提。二十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现的拖曳线列阵声纳是在这种低频大孔径水声技术的  相似文献   

12.
针对舰载声呐系统探测性能远落后于潜艇,并且受复杂水文条件影响较大而造成的水面舰艇在搜攻潜时有较高危险性以及鱼雷命中概率不高的现状,提出了由舰载直升机对潜艇定位引导水面舰艇使用管装鱼雷攻潜的方法,在分析直升机引导水面舰艇对潜艇精确定位时的各种误差,建立鱼雷攻潜相关参数计算模型后,采用模拟法计算了水面舰艇在舰载直升机引导下使用管装鱼雷攻潜的命中概率,计算结果表明在鱼雷的发射距离为5 km时,这种引导攻击方法的命中概率可达到0.8以上,为实战决策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3.
赵庆钏 《航海》1993,(4):15-15
未来的海战是反潜战;反潜战的实质是研制出性能优于潜艇的反潜鱼雷(或远程反潜导弹),以便更加有效地对付水下目标:反过来也还是潜艇对攻击方的反潜鱼雷等武器实施反鱼雷等武器攻击和战术的研究。所以说现代化的反潜战是潜艇、鱼雷、水雷和远程反潜导弹等武器的较量。  相似文献   

14.
水中探测技术涉及声学、物理学、电子学、计算机等多学科和专业,它是造船电子行业重要组成部分。以水声探测技术为主的水声装备是我国海军水下作战的重要耳目,它是水下目标探测的最有效手段,也是水中兵器制导的主要手段。水声装备遍及水面、水下和空中立体空间,广泛应用于航母、水面反潜舰艇、潜艇,猎雷扫雷舰艇、反潜飞机及鱼雷、水雷,成为现代海战中的反潜战、水雷战、水  相似文献   

15.
潜艇作战环境及应对措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世界各军事强国的反潜战术技术飞速发展,探潜设备和攻潜武器的多元化已经对潜艇的生存构成严重威胁。从潜艇面临的空中威胁种类、潜艇与航空反潜平台的对抗及我国周边主要国家和地区航空反潜能力三个方面分析了潜艇所面临的作战环境,并给出了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6.
一、概述在机载反潜战(ASW)中,为了要探测潜艇在水下的位置,通常要借助声纳浮标。通过从飞机上对水中浮标群的精确定位,测定潜艇的确切位置。对水中浮标定位的最简单的方法是根据投放浮标时飞机的瞬时位置来推算浮标的位置。这可以由飞机本身的导航系统来完成。但由于海面  相似文献   

17.
潜艇尾迹内波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潜艇噪声越来越小,非声探潜技术显得越来越重要.实际海洋中存在温度和盐度梯度,水下航行的潜艇产生的扰动和尾流的坍塌会在海洋中产生内波.由于内波存在时间较长,频率范围大,其特征难以消除,所以内波容易被检测到.本文利用直流电导率检测技术,实验研究了潜艇尾迹内波产生的特点和规律,得出了潜艇尾迹内波与分层流梯度的关系和尾迹内波随时间和空间的衰减规律.在线性分层中内波信号在Nt大约为40时还可以检测到.潜艇尾迹内波在空间上可检测到的区域接近椭圆形.实验研究表明利用直流电导率法检测水下潜艇的尾流和内波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据洛杉矶时报网站2008年9月19日报道,美国正在研制一种可探测静音潜艇的无人遥控艇,美海军官员表示该型艇将来可部署在波斯湾海域,预计服役时间为2011年。该搜潜遥控艇是一种无人驾驶水面舰艇(USV),美国海军希望该无人艇将能够成为探测敌方静音柴电潜艇的主要工具。搜潜无人艇将主要采用声纳系统来探测水下潜艇可能隐藏的角落,并通过安全距离以外的海军船员进行控制。  相似文献   

19.
为提高空潜对抗中潜艇的生存能力,从航空反潜作战流程和反潜鱼雷攻潜特点入手,分析了潜艇对抗反潜鱼雷所需的能力。从潜艇对反潜飞机的探测和攻击,潜艇对鱼雷的快速报警、对抗器材的快速发射、对抗器材的尺度模拟、对抗器材的软硬综合对抗等方面,探讨了潜艇对抗航空反潜鱼雷的关键技术实现途径,对提高我潜艇防御能力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减少舰船信号特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技术上是否便于实现;二是需要多少费用。这决定了是否应用这些技术成果。作战研究(OR)技术可用来量化减少信号特征的相关关系。对作战研究模型是如何将航速和噪声之类舰船平台特征(在反潜战范围内)综合进行了研究。过去,这曾支持了荷兰海军M型护卫舰对这些方面的需求。使舰船自身安静化(减少自噪声)的目的是优化舰的探测性能(另一方面是避免被敌方潜艇发现或触发声水雷)。强调从反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