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汽车发动机液阻悬置动特性仿真与实验分析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3  
本文总结了发动机悬置系统的隔振要求和常用的悬置元件动特性评价参数,指出了悬置元件为满足高、低频隔振要求而产生的设计上的矛盾和困难。通过激振实验方法测试了液阻悬置元件及其橡胶主簧的动刚度和阻尼特性。对一种轿车动力总成液阻悬置建立了集总参数的力学和数学模型,进行了动特性仿真,并与实验测试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表明该模型对液阻悬置的低频动特性分析很有效,在高频段也可以预测液阻悬置开始发生动态硬化的频率,对于液阻悬置产品的设计和改进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王德平  王立公 《汽车技术》1995,(8):21-23,37
在弹性隔振元件动特性试验中,因力传感器布置位置的不同,使测定的原点动特性与跨点动特性不同。以Audi100轿车动和总成液力悬置为试验对象,验证了二者的差别,分析了造成该差别的原因,从而上理论上和实践上完善了弹性元件动特性的试验方法。  相似文献   

3.
轮胎自由与约束悬置的模态试验与综合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管迪华  董培蕾  范成建 《汽车工程》2003,25(4):353-355,359
为了证实约束对轮胎模态参数带来的影响,探讨如何从自由悬置的轮胎模态参数转化为固定悬置的参数,分别对自由悬置与固定悬置的轮胎进行激振试验,提取模态参数,并用模态综合法完成自由悬置结果到固定悬置结果的转化。模态综合计算的结果与试验相符,证明了利用自由悬置模态参数建模,利用模态综合的方法考虑约束系统动特性对轮胎特性的影响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4.
冯振东  王立公 《汽车工程》1994,16(4):193-198
本文建立了带惯性通道的解耦盘-膜式液力悬置动特性的力学模型和数学模型,对其动特性的表征参数如动刚度,滞后角和力传递率等进行了仿真计算,与试验相比,二者吻合良好。此外还分析了模型参数对动特性的影响。本文为此类液力悬置动特性的设计计算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汽车动力总成液力悬置——一种新型隔振元件的结构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立公  冯振东 《汽车工程》1994,16(6):340-347,339
动力总成液力悬置是国外70年代末在汽车上开始应用的新型隔振元件,是国际汽车隔振技术的重大突破,由于它具有优良的动特性,可明显降低汽车振动和车内噪声,因而它取代传统的橡胶悬置是未来发展的必然,本文回顾了液力悬置的发展历史,对其进行了分类,阐述了各种典型的液力悬置的结构工作原理和性能特点及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潘双夏  王芳  王维锐 《汽车工程》2005,27(6):736-739
在综合分析现有悬置非线性数学模型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惯性通道弯管损失系数对悬置动态性能的影响,建立了包含惯性通道弯管损失系数的更精确的数学模型,并探讨了悬置及橡胶主簧动态、静态特性的试验测试方法,建立了相应的测试平台,对相同工况下液压悬置和橡胶主簧动、静态特性进行了测试及对比分析。将橡胶主簧的实验数据应用于所建的模型中,仿真结果和实验分析表明本模型具有更高的精度。  相似文献   

7.
汽车发动机液压悬置研究方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沈彤  潘双夏  杨礼康 《汽车技术》2004,214(4):1-4,8
发动机液压悬置是非线性很强的隔振元件,其动特性因激振频率和激振振幅的改变而改变。试验分析和理论研究是研究液压悬置的两种基本方法。文中通过分析典型液压悬置的结构特征,全面总结液压悬置的试验方法、理论模型和优化设计方法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分析了将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相结合、采用系统参数识别方法对液压悬置进行研究的可行性,并探讨了最优试验设汁准则。  相似文献   

8.
发动机液压悬置作为汽车重要的隔振元件,主要由橡胶和液压模块两部分组成。橡胶部分可以有效衰减发动机的振动,液压模块可以通过内部流道共振产生较大的阻尼,从而有效地抑制来自路面的冲击。文章对发动机液压悬置的物理结构和材料特性进行分析,采用Coulumb摩擦模型以及Kelvin-Voigt模型表征橡胶材料的内部摩擦以及黏弹性特性。在考虑流道结构和油液特性的基础上建立液压模块的物理模型,通过仿真得到了液压悬置的动刚度和滞后角。最后,通过试验验证了文章的建模方法,并研究了关键物理参数对液压悬置动刚度和滞后角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以某动力总成悬置为研究对象建立力学模型,推导出磁流变悬置在低频工况和高频工况下动刚度与阻尼角的表达式,运用Matlab软件对磁流变悬置的动态特性进行仿真,并进行了试验验证。通过仿真分析了磁流变悬置的橡胶主簧等效面积、阻尼可控通道的长度、磁流变悬置的上液室体积柔度、磁流变液零场粘度等结构参数的变化对悬置动态特性的影响,为磁流变悬置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提高橡胶悬置装配状态下刚度的稳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某型动力总成—橡胶悬置系统进行模态试验时,发现橡胶悬置的装配状态对刚体模态频率影响较大。针对该橡胶悬置结构进行了研究,找到了影响橡胶悬置装配后刚度特性的因素,并提出了改进方案。改进后的结构消除了装配状态对动力总成—悬置系统振动特性的影响,提高了悬置刚度的稳定性,对改善整车振动与噪声性能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汽车发动机橡胶悬置动特性仿真与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用橡胶类材料的非线性本构理论和橡胶悬置产品的动刚度计算方法.以及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对国内某款橡胶悬置产品动刚度进行了分析。运用abaqus对该汽车悬置产品动刚度和阻尼进行了计算,且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相一致,说明其具有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对CA7221轿车发动机动力总成液力悬置的隔振性能进行了试验测试,并与橡胶悬置的隔振和降噪地对比研究,同时,还测试了副车架与隔振方面的作用。结果表明,液力悬置较传统橡胶悬置隔效果明显,应用橡胶悬置和副车架两级减振也有很奏效,应用液力悬置使整车舒适性有很大改善。  相似文献   

13.
对发动机动力总成悬置的动刚度和静刚度参数的确定及相互关系进行阐述,提出动力总成悬置匹配计算中关于动、静刚度的一般选取原则,指出影响动刚度值的因素主要有频率、预载荷和动态载荷幅值三个因素。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矩形顶管隧道接头橡胶圈的受力特性和密封性,利用接头细部尺寸关系表达式,计算接头在发生防水失效时的临界状态值,通过有限元软件建立接头安装模型,定量改变接头安装间隙和管节偏转角,将模拟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进行对比验证。结果表明: 1)橡胶圈安装力随安装距离的增加表现为先增大到峰值,后减小到定值,且安装间隙的大小对安装力影响显著; 2)橡胶圈压缩高度在8~14 mm时接头防水效果良好,当橡胶圈压缩高度小于8 mm或大于14 mm时,橡胶圈分别因接触压力不足0.3 MPa或过度压缩而不满足规范要求; 3)管节发生偏转时,最大允许的偏转角为0.02 rad,当偏转角进一步增大,依次发生因接触压力不足引起的渗漏水破坏、钢套环与插口管节接触破坏、钢套环与橡胶圈的脱离破坏以及橡胶圈过度压缩导致的破坏。  相似文献   

15.
通过测试几种高劲度模量混合料在不同温度下回弹模量、动态模量和劲度模量,比较其高劲度混合料的性能,得出测试的高劲度模量混合料的回弹模量明显高于一般的沥青混合料;掺加一定比例外加剂PR.M可以提高沥青混合料的回弹模量;20℃劲度模量试验结果表明,橡胶沥青混合料劲度模量最高,硬质沥青、SBS改性沥青劲度模量相当,橡胶沥青混合料ARAC20达到了高劲度模量沥青混合料标准。  相似文献   

16.
吴为东 《路基工程》2017,(2):130-134
采用不同胶粉掺量、胶粉细度、拌和温度、拌和时间制备橡胶沥青,并测试橡胶沥青的针入度、软化点、延度、弹性恢复、粘度等指标,研究制备条件对橡胶沥青性能影响;同时,采用四组分法和红外光谱分析了橡胶沥青的微观结构。结果表明:橡胶沥青宜采用由货车轮胎磨细得到的20目胶粉,生产温度可为180℃~200℃,发育时间宜为60分钟,胶粉掺量应根据项目要求确定,但最低掺量不宜小于18%;根据对橡胶沥青微观结构分析结果,胶粉与基质沥青未发生复杂化学反应,橡胶沥青性能的提高主要源于胶粉与基质沥青混溶后的物理状态改变。  相似文献   

17.
This paper discusses two different methods for the detection of flatness defects present on the mounting surfaces of oil pans using laser-scanned point clouds. The first method involves registration, which is a widely used method in the field of 3D data inspection: scanned point clouds are registered with CAD data and the iterative closest point (ICP) algorithm is used for further comparison. The second method is our proposed method, a simple yet effective method for measuring the flatness of an oil pan mounting surface. The process is based on the construction of a reference plane on the scanned surface. The oil pan mounting surface is scanned by a 3D laser scanner, obtaining point cloud data that is then further processed to reduce noise. Using this processed data, a reference plane parallel to the direction of the mounting surface is defined at the mean position of the mounting surface. The direction of the reference plane is determined by the normal vector of the mounting surface. Construction of the reference plane is carried out by the 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 (SVD) technique. The deviation of the surface from the reference plane is measured by calculating the error distance between the points of the surface to the reference plane using the least-squares metho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