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电动汽车充电桩项目中为实现节能目标,减少电能消耗,需要加强电能计量控制和管理,以创造公平、有序的电能交易环境,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为此,重点分析了电动汽车充电桩电能计量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这对充电桩项目的建设具有实际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全球范围内目前主要拥有 3 种交流充电桩的标准体系,分别是中国市场的《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系统 第 1 部分:通用要求》(GB/T 18487.1—2015)、欧洲市场的《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系统 第 1 部分:通用要求》(IEC 61851-1:2017)及美国和日本等市场的《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充电连接器》(SAE J1772 OCT 2017)。不同类型的交流充电桩能否兼容是电动汽车行业内关注的重点。通过对不同地区充电桩相关标准的解读,分别从充电接口结 构、标准及认证方案,以及控制导引等方面给出了 3 种类型充电桩标准的差异点和相同点;提出了交流充电桩主要在智能充电模块、剩余电流保护器(RCD)和电动汽车给电网送电技术(V2G)等方面的发展趋势。相关结论可为充电桩企业的规划设计和检测机构的检测平台搭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电动汽车的能源是电能,电动汽车的电能是通过充电设备向电动汽车充电,充电设备的故障意味着电动汽车无法加注能源。笔者在使用北汽EV160慢充充电设备中修复了充电桩启动失败、充电宝或充电桩故障灯闪烁、充电桩人机对话界面显示本机暂停服务、充电枪故障。  相似文献   

4.
《世界汽车》2014,(7):148-148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引来充电桩建设浪潮。截至目前.北京.上海、深圳、天津、重庆、杭州、合肥.武汉多地都提出了充电桩建设规划。按照国家规划.2011年-2015年.电动汽车充电站规模达~rJ4000座.同步大力推广建设充电桩;2016年-2020年,国网建设充电站目标为1万座.建成完整的电动汽车充电网络。而截至2013年底.国家电网已建成充换电站400座.交流充电桩1.9万台.只完成了2015年目标的10%。目前.国家电网将引入社会投资参与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建设.全面开放分布式电源并网工程以及慢充、快充等各类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市场。但国内充电桩标准并不统一.不同品牌之间的充电设施并不能完全通用.给推广带来难度。实际上.工信部2011年12月公布了有关电动汽车充电接口和通信协议方面的几项国家标准.这些标准被认为是电动汽车领域的基础性法规.不过这些标准并未对充电桩关键部位技术参数做出规定。  相似文献   

5.
黄锐锋 《时代汽车》2023,(2):113-115
随着我国政府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视,我国车企相继推出了性能优越的电动汽车车型,我国电动汽车数量日益增多,这导致对充电桩的需求越来越旺盛。随着国家出台相关政策推进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我国电动汽车交流充电桩的安装数量不断突破。本文基于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对电动汽车交流充电设施进行研究,对交流充电系统的作用、结构及常见故障进行分析介绍。  相似文献   

6.
为缩短充电时间,缓解电动汽车的里程焦虑,快速充电桩是未来电动汽车充电器的发展方向。随着充电桩功率的增大,安全性和效率性的要求也不断增高,半导体企业研发出各种光耦合器运用到充电桩上。本文简要介绍光耦合器作为隔离元件和栅极驱动器的运用情况。  相似文献   

7.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充电桩车桩比较高、利用率低、故障率高等因素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简单介绍了充电桩特点,着重从充电需求、用户出行规律、法规及经济因素等多个维度分析了充电桩布局需要考虑的因素,并给出4点合理化建议,以提高充电桩质量水平及利用率,加快车网融合布局,促进电动汽车充电桩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交流充电桩与电动汽车之间的互操作性直接关系到充电桩的用户体验以及使用者的人身财产安全,为确保不同充电桩与不同车辆之间安全顺利的完成充电过程,文章基于交流充电连接方式C的控制导引电路,并以相关国家标准为依据,提出了交流充电桩互操作性检测系统的设计方案,其中重点阐述了车辆控制器模拟盒的设计,可实现交流充电桩的充电状态控制、充电连接时序、异常充电控制、充电控制导引回路等测试内容。设计的互操作性测试系统可用于交流充电桩的出厂测试、互操作性测试、现场维护等领域。  相似文献   

9.
充电桩是电动汽车的充电装置,出现故障将导致电动汽车无法进行能量补给,文章针对某款国产电动汽车交流充电桩常见的两类故障进行了分析,并对其故障原因及排除方法进行了具体论述。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乘用车为分析对象,立足于传统汽车总装线以及纯电动汽车总装线发展现状,对纯电动汽车总装工艺展开分析思考,对比分析纯电动汽车与传统汽车的主要结构组成、总装线布置等关键要点,得出了纯电动汽车与传统汽车总装工艺的差异性,解决了纯电动汽车的电动机分装、电机与悬置总成、电池包分装和充电桩工位,以及绝缘检测工位在总装线上合理的工艺布置等问题,为纯电动汽车总装工艺技术的快速发展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汪学慧     
正Q汪老师您好!2010年购买的比亚迪F3DM第一代电动汽车,现在遇到充电困难的问题。原先的充电桩是企业自己设计的,不符合国际充电桩的标准。现在南方电网将它换成了国际版的充电桩,就遇到新充电插头与F3DM电动汽车原先的插座不符合的问题。我问询南方电网,也求教于比亚迪厂家和4S店,均没有得到具体确切的回复。  相似文献   

12.
正随着社会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度不断加深,电动汽车逐步成为全球汽车产业转变的方向。电动汽车使用和普及的进程中,充电桩会在未来一步步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普通百姓使用充电桩的概率也会越来越高。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利用移动互联网作为桥梁,实现用户与充电桩之间的信息对称,为用户提供与充电业务相关的服务,这成为充电桩技术领域发展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13.
<正>纯电动汽车之所以不能像传统汽车那样迅速普及,原因是纯电动汽车在使用上还不如传统汽车方便。最关键的地方就是能量的续充问题不能很好地解决,纯电动汽车能跑到哪里,完全取决于充电桩的分布。而目前,充电桩像加油站一样普及仍尚需时日,这让很多人对纯电动汽车依然抱着观望态度。此外,纯电动汽车的充电时间依然是难以突破的瓶颈,电能和化学能之间的转换时间远不及液体汽油的流动速度快,十几个小时的充电时间对于急着赶路的人来说就是灾难。如果说充电桩和充电时间对于有钱又  相似文献   

14.
正8月6日,海南省儋州市东成镇东成休闲小站,安装完毕的电动汽车充电桩已经可以为过路车辆提供充电服务。目前海南环岛高速公路很多服务区已安装电动汽车充电桩,电动汽车环岛出行条件基本上已经初步具备。预计到2020年,海南将累计推广电动汽车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电动汽车直流充电桩充电原理,分析了直流充电桩低频电磁场(EMF)产生的来源,阐述了直流充电桩EMF试验方法,结合试验解析了EMF对电磁环境的影响,为进行充电桩EMF试验的测试人员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6.
电动汽车进入市场化阶段,其传导式充电系统和充电桩的互联互通问题日益凸显。本文根据国家发布的一系列充电系统标准,针对此问题进行了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的研究,并针对一部分电动汽车进行了试验,进行了归纳总结,为解决电动汽车用充电系统的互联互通问题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7.
电动汽车交流充电设施涉及电网、充电桩和车辆三方面,电能质量、充电设施和车载充电装置的性能、充电通信兼容性等均会影响充电过程,其中,电能质量对电动汽车充电系统的影响,在现有国家标准中,并未做出详细规定。通过对国内充电桩、充电站基数较大、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城市进行电能质量调查、采集,分析所采集城市的电能质量相关具体数据,总结存在的电能质量问题,研究对电动汽车充电过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易汉卿 《专用汽车》2022,(12):44-46
纯电动汽车以清洁能源为动力,具有低污染、低噪音、高能量利用等特点,是未来汽车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纯电动汽车的应用不断增大,充电排队时间长、充电桩利用率低、充电运营商盈利难等相关问题不断凸显。虽然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纯电动汽车在关键技术上有了重大突破,但是要进一步提高纯电动汽车的推广效果,除了要打破现有技术、制定统一的规范之外,还需要更新电池和充电技术,满足纯电动汽车的续航要求。据此,对纯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及其充电技术进行分析,详细介绍目前动力电池技术的现状以及未来充电技术的发展方向,为纯电动汽车行业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随着纯电动汽车的普及,充电焦虑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为进一步推动国内电动汽车充电兼容性的发展,试验室制定了电动汽车和充电桩实地测试项目,组织了国内主流品牌的电动汽车在京津冀、上海、深圳等地的充电站进行了充电兼容测试。由于直流充电电流大,危险系数高,本次测试主要围绕直流充电匹配性展开。本文综合各个地区的测试情况,将测试结果汇总,从现场充电环境、充电接口以及绝缘检测处理等方面进行分析,给出国内车桩充电时存在的普遍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上海市电动汽车公共充电桩到2015年达5000个记者:截至2013年3月底,示范推广新能源汽车达3.97万辆,上海市2012年私人购买新能源乘用车约300辆,加上公交等公共区域所使用新能源客车,总计约1000辆,随着国家对新能源汽车补助政策出台,新能源汽车将获得较快发展。目前上海电动汽车充电桩建设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