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在介绍环形交叉口入口通行能力、交织段通行能力和总通行能力等计算方法的基础上,给出了环形交叉口流量流向矩阵形式并以此来表达冲突流量,对于入口通行能力的线性回归模型,以各入口流量之和达到最大值为目标及各入口车流饱和度均满足一定服务水平为约束,假设交叉口各入口转向比例不变并当实际流量增加时,首先在环形交叉口某一瓶颈入口处达到饱和,此时环形交叉口各入口流量之和即为储备通行能力.论文给出了储备通行能力的推导过程并以英国Kimber公式、瑞士Bovy等人的公式为例,针对大连市数码广场环形交叉口的实际调查数据,用两种方法计算出该交叉口的储备通行能力.结论说明:该方法对于入口通行能力为线性回归模型的环形交叉口储备通行能力的计算均适用,并可由此找出环形交叉口的瓶颈入口.  相似文献   

2.
在介绍环形交叉口入口通行能力、交织段通行能力和总通行能力等计算方法的基础上,给出了环形交叉口流量流向矩阵形式并以此来表达冲突流量,对于入口通行能力的线性回归模型,以各入口流量之和达到最大值为目标及各入口车流饱和度均满足一定服务水平为约束,假设交叉口各入口转向比例不变并当实际流量增加时,首先在环形交叉口某一瓶颈入口处达到饱和,此时环形交叉口各入口流量之和即为储备通行能力.论文给出了储备通行能力的推导过程并以英国Kimber公式、瑞士Bovy等人的公式为例,针对大连市数码广场环形交叉口的实际调查数据,用两种方法计算出该交叉口的储备通行能力.结论说明:该方法对于入口通行能力为线性回归模型的环形交叉口储备通行能力的计算均适用,并可由此找出环形交叉口的瓶颈入口.  相似文献   

3.
张钧 《交通标准化》2011,(19):154-155
环形交叉口作为道路交叉口的典型形式,主要优点是不需要设置信号灯,所有进入交叉口的车辆绕环岛逆时针连续通过,可有效地解决道路交通的拥挤状况,尤其适合五条道路汇交的交叉口和畸形交叉口。但是正因如此,环形交叉口冲突点较多,如何对环形交叉口进行有效的交通管理是解决环形交叉口交通事故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黄飞 《湖南交通科技》2020,46(1):122-124
环形交叉口往往是城市交通的拥堵点和事故多发点,因此许多城市纷纷开展了针对环形交叉口的改造工程。以宜昌市北山坡环岛为例,通过分析交通组织现状存在的问题和交通流分布特征,从交通组织改善的角度提出改善措施,并利用微观仿真软件对改善前后环岛的通行效率进行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5.
随着城市发展和机动车拥有量的增加,一些城市道路中的传统环形交叉口通行能力无法满足交通需求,尤其是地形受限的多路环形交叉口。在分析梅县东门塘多路环形交叉口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平面交叉口改善措施,提出优化方案,进行比选分析,以提高交叉口的通行能力。  相似文献   

6.
为提升逆向可变车道交叉口通行效率,提出一种基于逆向可变车道交叉口信号配时优化方法.假设车辆到达服从泊松分布,基于逆向可变车道交叉口车流运行特征,构建了逆向可变车道交叉口通行能力和延误计算模型;以周期时长、主预信号控制、逆向可变车道长度及饱和度等为约束,交叉口通行能力最大和平均延误最小为目标,建立了交叉口信号配时双目标优化模型,采用模拟退火算法求解.选取南昌市某交叉口分析了其设置逆向可变车道后,在高、中、低流量及不同左转比例下的运行效果.结果表明,本文所提方法在不同流量下均能提高交叉口的通行能力并减少延误,且更适合高流量交叉口;当高流量交叉口左转比例大于 20%时,交叉口通行效率改善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7.
通行能力是环形交叉口运行效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分析延误、排队长度及系统服务水平的基础.首先对现有的环形交叉口通行能力模型进行分析总结,如经验回归模型、间隙接受模型,以及基于仿真的通行能力模型等;从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两个层面对问题现状进行探讨,并对关键技术方法进行分析.结合研究中易忽略的问题,提出了环形交叉口通行能力模型构建的一般思路:明晰各股车流相互作用机理,考虑出口车辆及大车等影响因素,从整体上构建通行能力模型.最后结合环形交叉口的控制目标,对环形交叉口通行能力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交通环岛在改革开放初期十分流行,特别是一些中小城市,一些环岛交通路口已经成为了城市的标志性建筑,随着城市化、机动化的快速发展,部分环岛路口交通拥堵严重,成为城市交通的瓶颈,面临着是否保留,如何优化等问题。本文重点分析中小城市环形路口的适用范围、环形路口优化策略,并对滕州市环形路口优化设计进行实例分析。  相似文献   

9.
以环形交叉口为研究对象,调查其高峰小时交通量,并以交织段的通行能力测算方法——沃尔卓普公式为基础,以瓶颈交织段的通行能力决定整个环形交叉口通行能力为整体思想,提出计算环形交叉口通行能力的新方法——交织段流量限制法,并对大连市二七广场环形交叉口作了交通调查及通行能力计算。  相似文献   

10.
针对农村公路交叉口交通事故多发的状况,引入了在国外广为应用的小环岛来改善农村公路交叉口交通安全,提出了适用于农村公路交叉口的小环岛形式和小环岛的设计方法。这对提高我国农村公路交叉口交通安全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对环岛控制的理论分析基础上,以巴黎凯旋门交通环岛为例,提出一种全新的车辆环绕方式,将环岛内的车流有序化、规范化.将环岛优化策略与交通信号控制相结合,设计出主干道与次干道交通信号控制方案.主干道信号控制有效地避免了环岛因超负荷而堵塞以及车辆二次停车的情况,次干道信号控制有效地将岛内高峰车流与入岛车流相分离,从而实现了环岛的车辆通行能力最大化.  相似文献   

12.
Capacit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operation efficiency at roundabouts. Through analyzing existing capacity models of roundabout,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problem research principles and methods such as empirical regression model, gap acceptance model and model based on simulation software. The key technologies of modeling are also analyzed. Then the general approaches of modeling roundabout capacity are proposed, combined with some problems easily overlooked in previous study. Determining the interaction mechanism among each traffic flow and considering the significant impact factors, the capacity model is established on the whole. Finally, combing with the control objectives of roundabouts, an outlook is proposed for future studies on roundabout capacity.  相似文献   

13.
对于地形受限的多路环形交叉口,应用环岛改造加信号控制的改善方案,不仅经济可行,而且可以有效解决交通拥堵状况.  相似文献   

14.
城市中心的环形交叉口,由于受行人的巨大影响,经常成为城市交通的瓶颈。从减小行人对环形交叉口的影响出发,以承德市火神庙交叉口为实例,设计两种改造方案,以增加交叉口通行能力,并通过对比两种方案,确定最佳改建方案,可供类似改造工程借鉴。  相似文献   

15.
环形交叉口交通噪声预测模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给出了环形交叉口交通噪声评价点位置,运用数学建模的方法,通过分析环形交叉口进口道及环道上车辆在噪声观测点处产生的噪声值,建立了环形交叉口等效交通噪声预测模型,井对模型进行简化。通过建立的模型表明,环形交叉口等效交通噪声主要受各种机动车流量及行驶声功率级、环道等效行驶线半径、噪声评价点分别至环道上等效行驶线及进出口道等效行驶线的距离、机动车在环形交叉口内行驶时的速度等因素的影响。最后,实际选取了一个环形交叉口,对交通噪声模型预测值和测量值进行了比较,并进行了统计检验。  相似文献   

16.
为降低环形交叉口的平均延误时间,提高交叉口群车辆通行效率,以环形交叉口为研究对象,通过引入"虚拟信号控制环形交叉口"概念,对到达环岛的交通流进行错时分离,其次应用数解法提出主路径车流双向绿波协调控制方案,建立了基于主路径车流双向绿波协调控制的交叉口群相位差模型,最后利用VISSIM仿真软件对云南省曲靖市珠江源大道与建宁东路环形交叉口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虚拟状态下主路径车辆通过环形交叉口数由66.36提高至88.69辆/100 s;车辆在环形交叉口平均停车次数为0.57次,较实际降低了10.9%;车辆平均延误时间较实际降低了23.8%;建立的交叉口群相位差模型能够较好地改善各个交叉口的延误效益.  相似文献   

17.
城市交通流潮汐现象导致了路段双向通行能力利用不均衡,早、晚高峰时段交通需求的不对称导致了早、晚高峰时段拥堵路段不具有空间对称性.本文从城市交通网络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一种对早、晚高峰时段可变车道设置方案进行综合决策的方法.以交通均衡理论为基础,以降低城市交通网络高峰期出行总费用和减少可变车道设置管理成本为目标,建立了一主二从双层规划模型,其中上层为可变车道设置的决策方案;下层根据上层决策方案分别对早、晚高峰时段交通需求进行交通分配,并设计了求解模型的遗传算法.算例分析表明,与不设置可变车道方案、早晚高峰时段分别设置方案进行比较,早晚高峰时段综合设置方案减少了系统总费用.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智能网联自动驾驶车辆(Connected and Autonomous Vehicle, CAV)与人工驾驶车辆 (Human Driving Vehicle, HDV)混合行驶的多车道异质交通流运行特征,本文剖析了异质交通流中不同类型车辆的跟驰模式,提出不同类型车辆双车道及多车道换道模型,进而构建了多车道异质交通流仿真模型,并分析了不同CAV混入率下的道路通行能力及换道行为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随着CAV渗透率的提高,单车道通行能力由1678 pcu·h-1提升至4200 pcu·h-1,交通流临界密 度由25 pcu·km-1增长至35 pcu·km-1 ,同一渗透率下不同车道数的道路通行能力及临界密度值呈现显著差异性。异质交通流换道行为呈现三阶段特征:在低密度下,不同类型车辆均可自由行驶及换道;密度在20~100 pcu·km-1 时,车辆换道频率呈“上凸”状,CAV渗透率越高,HDV凸形峰值越大,而CAV峰值较低;在高密度下,受可换道空间的约束,不同类型车辆均无法完成换道。此外,进一步讨论了不同CAV渗透率及密度条件下的异质交通流仿真效益,包括交通量提升及秩序改善特征等。研究成果有助于理解智能网联环境下多车道异质交通流运行状况,为未来异质交通流管理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