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CA6471轻型客车机舱通风及冷却性能的改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CA6471轻型客车的机舱通风和冷却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确定了改善发动机机舱通风和冷却性能的7项措施,并将7项措施分类组合为4种方案,分别进行试验研究后确定了初步改进方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散热器性能进行改善和试验研究,最终确定了CA6471轻型客车机舱通风和冷却性能改善的设计方案,解决了其基础车型CA6440轻型客车因车身结构限制而存在的发动机过热问题.  相似文献   

2.
防过热为防止发动机产生过热现象,汽车行驶中要经常注意发动机冷却液的补充,并保持冷却系统管道的畅通。行驶途中适当休息,休息时尽量选择阴凉处。并打开发动机罩通风散热。当轮胎过热气压增加时,应停车降温,不得用放气及泼冷水的方法来降低轮胎气压和温度。加强冷却系的检查与维护,注意检查冷却系的密封情况,风扇皮带的松紧度.节温器的工作情况,并保证有充足的冷却液。当发动机缺少冷却液时,应在发动机怠速的状态下加注冷却液,或边打开散热器放水开关。  相似文献   

3.
后置客车冷却系外循环系统的设计与布置新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述应重新认识后置式发动机客车冷却系外循环系统的原因;提出在设计和布置后置客车冷却系外循环系统时,应解决进风槽有利于进风、增加水箱散热量、提高风扇效能及V形胶带的滑等四个问题。  相似文献   

4.
发动机过热大多是因为冷却系出现故障,另外,长时间行车.天气炎热.交通堵塞以及车辆负荷太大等也都是产生过热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切诺基冷却系常见故障为冷却水损耗过快、发动机过热和发动机升温缓慢等。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WS6430轻型客车装用的486Q发动机的过热现象,通过解体发动机分析了故障原因,认为:产生过热的主要原因是气缸势设计不合理,在使用过程中,变形量大而使水道面积缩小,使冷却液流量减小。改进缸垫设计和加工工艺,提高其回弹率,改善其压缩率和应力松驰,以解决过热问题。  相似文献   

7.
发动机冷却系水垢与水温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冷式发动机冷却系零部件受热面温度随水垢增厚而升高,将导致过热。为保证发动机正常运转,必须减少冷却系水垢的厚度。  相似文献   

8.
高原发动机热管理系统性能分析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高原环境对发动机动力性、经济性和可靠性等性能的影响,对高海拔下发动机性能和冷却系有关参数的计算进行了修正,并建立了发动机热管理系统模型,对某型工程车辆进行性能分析和改进设计,有效解决了其高原过热问题,并提高了燃油经济性。  相似文献   

9.
十、汽车冷却系试验方法(一)试验目的冷却系是维持汽车发动机正常工作温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除了将发动机的热量强制带走,避免发动机过热外,还应保持发动机有正常的工作温度而无过冷现象。汽车发动机冷却系有水冷却和空气冷却两种,我厂过去所进行的冷却系试验都是水冷却,因而此方法也仅叙  相似文献   

10.
解决坦克发动机冷却问题是一个有一定难度的课题,因为这需要发动机本体、冷却系的大部件和整车总体布置三者的配合。本文作者就冷却系的零部件设计问题,参照国内外几台典型军用车辆发动机的冷却系特点,提出几点看法,如发动机的热平衡、冷却系的设计要点和提高冷却效果的措施,以供发动机设计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1.
后置发动机客车噪声源的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权来  罗玉涛 《汽车技术》1995,(11):25-28,12
应用相关分析与谱分析理论,建立了后置发动机客车噪声源识别的多输入单输出模型。运用该噪声识别模型及所介绍的测试分析系统,对GZ6921型后置发动机客车噪声源进行了识别。识别及分析结果表明,冷却风扇噪声是GZ6921型客车的主要噪声源。  相似文献   

12.
车用发动机过热故障树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故障树分析方法,对某车用发动机冷却系统过热故障进行分析。给出了冷却系统过热故障的各种原因及其组合方式,进行了故障树的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遵循故障树定性分析所得出的最小割集,可以方便快捷地查找到引起顶事件的底事件故障,以便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发动机冷却系统过热故障的发生或减小其发生概率。  相似文献   

13.
ATS具有结构简单、布置方便、节省能源、保护环境、可提高发动机工作寿命等诸多优点。近年来,在客车发动机冷却系统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目前ATS的不足之处在于价格昂贵,在大功率发动机的配套上使用受限。本文是ATS在CA6121URN2城市客车冷却系设计中的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14.
混合动力客车配置电子风扇是发展趋势,但电子风扇的转速、扇叶直径、整车电流对冷却效果有较大影响。用传统方法匹配散热器,很难满足发动机的冷却需要。本文提出一种针对于电子风扇控制冷却的散热器散热面积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5.
周奕  陈建利  赵阳  许思传 《上海汽车》2010,(1):19-20,48
以某型燃料电池客车为研究对象,对其发动机冷却系统的散热量进行设计计算。根据已有的冷却风扇的性能曲线以及散热器的管路阻力曲线确定风扇的工作点,从而确定流通风速。根据已编制的散热器散热能力的计算程序计算冷却系统的散热能力,将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进行比较,为改进目前的客车散热器散热能力的计算方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Manufacturers of commercial vehicles are facing a substantial increase of heat release into their cooling systems. The main sources for this increase are more stringent emissions leading to new combustion technologies and the increased power of these engines. The total increase in the cooling requirement may be up to 20% over the current level. At the same time, the noise levels must be decreased, and fuel economy has to improve. This forces manufacturers to consider new concepts and optimize the efficiency of the cooling system. A bus engine cooling fan system is one of the main means of vehicular fuel efficiency reduction. This is becoming a major factor in city noise, and the necessity of electromagnetic technical development is very great. This study features a highly effective BLDC motor for engine cooling fans with high effectiveness and low noise, which is most suitable for fan blade technical development and cooling fan performance evaluation technical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了发动机智能温控冷却系统的组成及特点,并通过实例说明整个系统在发动机后置客车上的匹配设计、计算、布置和经济性分析。  相似文献   

18.
车用燃料电池发动机热管理系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立了车用燃料电池发动机热管理系统模型,该模型能考虑系统内各部件间及部件与电池堆间的相互影响;应用该模型计算分析了某65 kW车用燃料电池热管理系统对燃料电池堆性能的影响、热管理系统运行参数的控制依据和散热器布置形式的影响等。结果表明,应主要通过调节冷却风扇转速来调整电池堆温度,通过调节冷却水泵来保持电池堆进出口水温温差;散热器并联要优于散热器串联。  相似文献   

19.
APF型发动机电子控制冷却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春明 《汽车技术》2004,(11):13-16
针对目前轿车发动机普遍采用蜡式节温器和电动冷却风扇来进行冷却强度调节时存在的问题,介绍了APF型发动机上应用的电子控制冷却系统。采用该系统时,该系统对发动机只进行较小的改动,即能完成冷却循环的重新布置,使冷却液温度调节、冷却液的循环控制、冷却风扇的控制均随发动机负荷的变化而变化。  相似文献   

20.
发动机热管理系统试验和仿真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模拟发动机在整车中的安装使用条件,如水箱、风扇、发动机在机舱中的布置、附件及管路连接等,搭建发动机热管理系统试验台架。根据热管理仿真分析软件KULI建模的参数输入要求,设计台架试验工况。通过仿真和试验的数据对比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并利用NEDC驾驶循环模拟整车冷却系统性能以指导热管理系统零部件的选型与匹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