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胡飞  林燕清  沈超 《水运管理》2022,(3):12-14+29
为持续推进安徽省航道建设,安徽省结合自身内河航道特点进行绿色航道设计探索,并在新开工引江济淮工程、涡河等航道工程中进行实践,绿色水运发展成效初显。从安徽省内河航道特点、绿色航道总体布局、生态功能设计、绿色环保施工等方面对安徽省绿色航道设计要点进行系统总结,并指出设计、施工、运营全过程绿色航道理念是未来发展方向,支撑“十四五”期间安徽内河绿色航道建设,可为国内同类内河绿色航道建设提供借鉴和经验。  相似文献   

2.
长江航运具有运量大和能耗小的低碳环保优势。在长江生态航道建设过程中,强化生态航道的设计、科研与实施,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既显著提升航道通过能力,又充分释放水运的绿色属性,实现航道治理和生态修复的融合。下一步将在高质量发展、系统研究、成套技术凝练推广和生态环保技术提升等方面努力实践。  相似文献   

3.
内河生态航道建设有利于协调生态保护和航道工程的关系。新时期新形势下开展内河生态航道建设是水运行业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谋求航道工程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分析大量研究资料的基础上,本文从内河生态航道建设理论框架出发,系统论述国内外内河生态航道建设的相关理念、技术和发展前沿,总结了我国内河生态航道的成绩和不足。结合国内内河生态航道建设现状,提出下一步需要重点开展生态航道架构及评价方法、生态修复、生态航道影响与效应监测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李明  刘怀汉  刘奇 《水道港口》2023,(6):917-923
长江航道作为长江保护和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一直推动建设生态航道工程,在生态航道基础理论、生态结构与工艺、大面积生态修复与涵养、环保施工与环境监测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探索,初步形成一套独特的理论与技术,并在多个大型航道工程中进行了应用,取得了较好的生态效果,技术水平已处于我国内河航道前沿。通过对长江生态航道技术最新进展与不足进行梳理与总结,从建设理念、基础理论、建设技术、绿色运维技术和生态航道监测等多个方面进一步强化长江生态航道技术理论,为长江航道后续发展提供指引,也为我国内河生态航道建设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5.
郝岭  徐红 《水道港口》2023,(5):772-779
根据航道整治工程的建设内容,对工程涉及的绿色低碳因子进行识别与分析,构建了以绿色低碳为目标层,以资源节约、节能减排、生态环保为准则层的航道整治工程设计绿色低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对指标权重进行赋值,形成航道整治工程设计绿色低碳评价框架。结合工程实例,应用评价框架对岷江下段航道整治工程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各指标的权重向量值及其排序与工程的建设内容和全生命周期各阶段的能源及资源消耗程度,生态环境的保护,减碳、碳汇趋势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6.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船舶大型化及货运需求的转变,浙江省内大部分低等级内河航道货运功能已逐渐弱化,逐步向休闲、旅游、观光、生态等复合功能转变。考虑到当前缺乏内河旅游专用航道通航技术尺度的相关规定,为充分发挥低等级内河航道的旅游、生态等功能,保障旅游船舶安全通航,通过分析旅游及旅游船舶与货运及货运船舶的区别,对浙江省内河旅游专用航道建设涉及的航道尺度、代表船型等技术标准进行研究,制定出浙江省旅游专用航道通航尺度标准,为低等级货运航道发展旅游专用航道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7.
总结长江航运业对长江水、气、声、生态造成的影响,认为其污染具有长期性、分散性、固定性、流动性和复杂性的特点。为此,构建以生态港口和航道以及新型船舶制造为核心,以行业标准、环境监测网和科学研究为支撑的一套完整的绿色航运体系,对长江航运建设和绿色航运理念的推广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楼飞  季岚  李蕙  丁洁 《水运工程》2023,(1):75-81
针对长江口北港、南槽生态航道的建设问题,通过分析区域环境特点和航道发展需求,梳理已建的长江口深水航道生态化建设情况,提出长江口生态航道建设的核心和模式。结果显示:1)南槽和北港生态航道的建设需以确保河势格局稳定为基础;2)需与滩涂保护、生态功能区域保护形成联动布局;3)需积极研发和应用生态结构,构筑“人工生态礁体”群,优化河口综合环境;4)需结合滩涂泥沙资源需求和航道建设自身筑堤用沙需求,实现航道疏浚土的资源化、生态化利用;5)需强化建设运营中科学的管控体系、生态补偿体系等。  相似文献   

9.
胡为国 《中国水运》2014,(4):22-23,25
石门湖航道位于安庆市区西缘,航道沿线工矿企业发展迅速,航运需求旺盛。石门湖航运综合开发应以航道整治开发为基础,以港口建设、航运综合物流发展服务于工业布局为核心,兼顾发展旅游客运。综合开发石门湖航运资源,对推动腹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完善综合运输体系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结合国内外航道绿色建设的发展情况,根据近年来常州航道绿色建设途径与实践经验,提出了适合于长三角地区的生态型岸坡、工业化装配式护岸成套技术、水上混凝土运泵一体化技术,并对内河航道绿色建设途径提出了相关建议,供相关设计施工和管理参考。  相似文献   

11.
陈小玲 《珠江水运》2011,(23):24-27
水运是公认的“绿色运输工具”,为充分挖掘水运潜力,“十一五”期间,我国加快内河水运发展,航道建设全面提速,初步形成了国家高等级航道网络。  相似文献   

12.
《中国水运》2011,(7):66
"十二五"期将是构建畅通、高效、平安、绿,色现代化水运体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现长江航道从传统行业向现代服务型行业转型的重要时期,是长江航道建设发展被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航道建设进入大建设、大发展、大跨越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十二五"期,长江航道行业文明建设将大力实施品牌战略,以"绿色航道,畅通服务"为主打品牌,重点打造长江下游深水数字航道文化、荆江航  相似文献   

13.
以交通现代化的发展为框架,通过分析长江航道的发展现状与现代化需求,提出现代化航道概念:综合利用各种科学技术手段与方法,通过现代化的航道规划、建设、养护与管理,建设具有畅通、高效、平安、绿色等指标特性的航道。同时,对长江航道现代化的下一阶段建设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邓奇 《中国水运》2014,(9):100-101
合裕航道是合肥地区通往长江唯一的水上通道,对于合肥市发展内河航运意义重大。通过内河航运开展绿色运输具有投资小、占地少、减少燃料使用、保护环境等优势,但是目前合肥地区航运业务发展比较缓慢。文中立足实际情况,简单分析合肥地区物流业现状,提出发展内河航运的优势,并且提出推动航运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努力为合肥地区基于合裕航道开展绿色物流服务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15.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时代背景下,建设生态文明航道是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必然选择.文中阐述了生态型航道建设研究的理论基础,广泛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对国内生态航道建设的现状、应用、成果进行了综述,指出其在我国内河航道建设的必要性和良好前景,并从应用技术、自然资本与经济价值的平衡、制度完善和评价体系等方面对生态航道的未来建设方向和趋势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目前,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在长江经济带发展中的地位日益提升,长江航道迈入了高质量发展征程。本文基于长江航道绿色发展现状,深入分析绿色发展所面临的挑战,着重探究提出坚持高质量发展理念、推动航道绿色发展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17.
李巍 《中国水运》2014,(11):29-31
在理清数字航道建设内容和管理模式的基础上,提出数字航道运行下长江航道维护管理框架,针对助航设施、航道巡航、航道探测、航道测量、航道疏浚等传统航道维护业务展开深入分析,给予生态航道建设提出各业务的管理要求、管理模式以及数字航道下新模式的管理流程,并以武汉航道管理处为典型代表,详细阐述了具体业务的实施流程,构建了基本管理模式,为长江数字航道示范及全河段建设提供了支撑。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必须全面协调可持续性发展。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把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理念落实到航道工程建设中是当前航道建设工作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19.
通过分析甘肃省航道建设的现状以及面临的问题,将生态学的概念引入到航道建设中,阐述了航道的生态设计理念.航运安全不应该仅仅是狭义的航运人员及船只的安全,还应扩展到航道沿线水生态系统的安全.进一步提出生态航道的评价因子和评价方法,构成完整的评价体系,对甘肃省航道建设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智慧航道是伴随智能航运发展而衍生出的新型航道信息化研究和建设方向,相关研究和工程建设已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发展。为了厘清现阶段智慧航道发展所处的历史地位,科学实效地推进智慧航道研究与建设,通过全国范围的航道信息化调查研究,以国家五年计划为主线,将智慧航道发展划分为3个阶段,分析各个阶段的主要成效,指出目前智慧航道概念不明、缺少智能航行支持、电子航道图标准不统一、更新机制滞后、服务能力不足以及缺失信息共享机制等存在的问题,并从智慧航道评价体系构建、智能航行支持、S-100标准应用以及多级内河航道网运行监测机制建设4个方面提出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