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类型 E/F-波段(2—4GHz)与I/J-波段(8—20GHz)系列导航/监视雷达 描述 Altas 9500—9800ARPA系列是51—74cm光栅扫描高分辨率雷达,以可在所有环境下连续以TV-型显示为显特征。由商业技术发展而来,个别军事化应用的雷达包括可与E/F波段(10cm波长)或I/J波段(3cm波长)收发机或天线装置相连接的紧凑的控制台型显示器(适用于(不受操作系统控制而)独立应用的或作战系统的综合操作)。  相似文献   

2.
针对舰船航行导航需求,设计基于视频优化技术的舰船导航交互界面。利用导航设备单元内的气象仪、GPS、海图等直接获取导航所需数据,同时利用雷达采集器采集雷达扫描视频,将舰船导航所需数据和雷达扫描视频传输到视频优化单元内和人机交互单元内,视频优化单元对雷达扫描视频与气象仪、GPS、海图等数据进行优化融合处理,得到涵盖气象、海图等数据的雷达扫描视频后。将其发送到主控单元内电子海图控制模块内,同时主控单元连接触控显示屏为用户连接人机交互单元,实现电子海图控制、导航定位管理等。实验结果表明,该舰船导航交互界面具备较好的雷达扫描视频生成能力,电子海图背景海图缩放功能等,应用效果较佳。  相似文献   

3.
本回顾了五十年来上海船舶导航雷达工业的建立及发展历程,简要介绍了各单位各型导航雷达的研制、生产概况以及支援兄弟省市建立导航雷达工业和出国援外的情况。着重阐述了当前导航雷达工业的规模与能力、技术与质量、测试与试验手段的现状,分析了与国外同行业相比的差距,介绍了目前正在研制的国产新一代导航雷达的概况,展望导航雷达的发展前景,提出了发展我国船舶导航雷达工业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4.
本对国外舰船导航雷达的基本情况及其现状作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并就导航雷达的新标准的更新要求作了描述,提出了当前导航雷达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徐友方 《船艇》1992,(1):34-38
虽然船用雷达的首要功能是为导航时提供避免碰撞的信息,但为了顺应导航技术日趋电子化、综合化、信息化的发展潮流,船用雷达正在逐步发展成为一种传递处理、显示和储存各种雷达数据、目标数据以及外接传感器数据的信息化设备,在现代化综合导航系统中充当日益重要的角色。纵观船用雷达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史,可清晰地发现一条符合上述发展趋势的主线:  相似文献   

6.
本通过分析模拟训练的优势,说明了雷卡180船用导航雷达所拥有的良好的技术性能,指出了该雷达在进行模拟训练中的不足,同时提出了用软硬件两种方法预以解决的具体方案,并根据目前国内现有的技术基础,论证了该方案在船用导航雷达上实现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导航雷达是船舶安全航行的重要信息保障设备。随着固态微波电路、大规模集成芯片、全数字信号处理等技术的发展以及高技术船舶智能化、高可靠航行等新需求内涵的扩展,应用基于固态收发、脉冲压缩和全相参数字处理等技术研制的新体制船舶导航雷达已成为一种必然。比较国内外典型固态脉冲压缩导航雷达的发展现状,深入分析固态功放、数字信号产生、脉冲压缩、自适应杂波抑制等关键技术,并结合相关技术应用优势展望了固态脉压导航雷达在船舶避碰导航传统领域以及岸基目标监管、海洋环境监测等拓展领域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赵建光 《航海技术》2000,(3):32-35,41
①开启位于终端左上角的电源开关。②按“FUNC”键,显示;③按“<”或“>”键,移动光标至“Test”上,按Next键,显示:④光标在“Internat”时,按Next键,设备开始自检。自检分两步,首先在终端调制解调器和收发机之间进行通信链路测试;通过自检,然后进行遇险报警单元的测试。每步测试如有失败,系统自动停止并提示故障单元。通过自检终端显示;  相似文献   

9.
在船舶舰桥管理系统中,采用了众多的先进的控制技术,比如电子海图、GPS导航、雷达识别等。本文主要探讨了一种结合电子海图和雷达识别的显示技术,能够充分发挥出电子海图和雷达的特点,并通过修正算法,提高舰桥管理系统的综合控制能力。在此控制系统中,船员能够通过算法对电子海图中的识别目标进行主动跟踪,然后利用雷达进一步提高动态跟踪的能力,文末还结合显示算法,对两者的叠加显示进行了仿真与验证。  相似文献   

10.
现代导航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发展,电子海图与雷达图像/ARPA数据信息的叠加显示成为可能和必然,为船舶的导航和避碰提供安全保障。此文分析了NaviSailor3000型电子海图的雷达/ARPA功能,针对使用中容易出现的雷达图像叠加偏移,ARPA数据误差大的现象,提出了判断和修正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11.
通过黄骅港综合港区雷达站工程设计实例,分别从收发机性能、检测能力、环境保护及设备维护四个方面对两种雷达收发机设备进行比较,从而探索针对狭长航道,无人值守雷达站的设备选型,提高系统探测能力,降低系统建成后维护管理费用,并对类似项目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2.
我国导航雷达在设计过程中不仅需要具备传统的各项功能,还需要向着数字化和网络化趋势发展,并且,还要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成本问题,在保证导航雷达高效、可靠的基础上尽可能地降低成本支出,想要充分满足这些要求,FPGA的数据处理技术逐渐应用到导航雷达信号处理过程中,充分满足了导航雷达的设计要求,因此,本文针对FPGA在导航雷达数字信号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3.
本文首先简要说明了线性FMCW雷达的基本原理,介绍了这种雷达在海军战术导航中的应用,之后着重讨论了在VTS及商船导航中的应用方案,并预言在不远的将来,线性FMCW雷达将在VTS及商船导航中取得统治地位。  相似文献   

14.
依据渤海辽东湾海冰管理项目,将电子海图显示与信息系统(ECDIS)和雷达海冰监控相结合,构建了一种雷达遥测监控系统。陆地雷达监控站使用MD3641/3642型雷达,采用Internet技术和CDMA/GPRS通信技术实现与指挥中心的数据传输。设计的嵌入式雷达控制单元以16位单片机PIC24作为CPU,并给出一种目标回波识别算法,用以实现图像去噪和确定海冰回波的准确位置与分布。网站结果表明,该系统扩展了雷达遥测海冰及监控的功能,对保护海洋石油平台和海上工程设施及航运的安全预警乃是一种有效管理途径。  相似文献   

15.
首先简要说明了线性FMCW雷达的基本原理,介绍了这种雷达在海军战术导航中的应用;之后着重讨论了在VTS及商船导航中的应用方案,并预防在不远的将来,线性FMCW雷达将在VTS及商船导航中占统治地位。  相似文献   

16.
于盈  孙亚龙 《中国水运》2014,(9):182-183
基于航海保障领域对中国北斗二代卫星导航系统和AIS航标应用技术的迫切需求,重点研究了符合IEC62320-2标准要求的AIS航标终端设备,该设备基于北斗二代定位系统,具有标准I型AIS航标所有功能。该设备由北斗二代导航定位(兼容GPS导航定位)模块和AIS通信收发机组成,能够自动在AIS信道上发送符合ITU-R M.1371标准协议规定的21号AIS航标电文。基站接收后,能够发送到系统中心利用相应软件系统进行显示,其他船舶接收后能够直接在ECS和AIS显示终端上进行显示,可在雾天和夜间能见度不良情况下为船舶导航,可有效提高船舶航行安全。  相似文献   

17.
雷达和自动识别系统(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System,AIS)是配备最多的2类安全助航设备,在海上船舶导航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雷达与AIS提供的信息具有良好的互补性和冗余性,二者融合可以改善探测性能、提高导航系统的精度和可靠性,是近年来海上导航技术的重点发展方向。本文首先介绍雷达/AIS信息融合技术,接着总结其国内外研究现状,并重点阐述航迹关联和信息融合两项关键技术的研究现状,最后提出雷达/AIS信息融合技术发展中待解决的问题,并展望其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舰载机着舰导航技术是保障舰载机在航母上安全着舰的关键技术。本文从舰载机着舰过程和着舰导航需求分析入手,结合舰载机导航技术发展历程,分别介绍了基于光学助降系统、雷达导航系统、光电导航系统和卫星定位系统的着舰导航技术,结合技术原理和适用特点对各类导航技术进行对比分析,对导航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最后提出了基于多手段融合的舰载机着舰导航技术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针对现有导航模式识别方法无法获得精确且完整的导航轨迹信息,致使识别准确率无法满足舰船的安全性需求,故提出大数据技术在舰船导航模式识别中的应用。将舰船雷达与AIS目标点迹表示为因素集合,并构造综合因素关联隶属度函数,通过双门限关联算法对舰船导航点迹关联性进行判定,应用大数据技术融合处理关联的雷达与AIS目标轨迹信息,以此为基础,通过附加动量法改进BP神经网络算法,将融合后导航轨迹信息输入至改进BP神经网络算法中,输出即为导航模式识别结果。实验数据显示,与应用文献[4]方法相比较,应用大数据技术的导航轨迹方差较小,为导航模式识别提供更精确的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20.
基于雷达系统的目标跟踪和导航技术在舰船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起到目标探测、定位与导航等作用。而雷达信号的处理技术保障了雷达的精度,是雷达探测领域的研究重点。本文研究的对象是一种雷达脉冲阵列信号的分析技术,首先对雷达脉冲阵列进行了数学建模,并分析雷达脉冲阵列信号的方向特性,基于经验模态分解技术对雷达脉冲阵列信号的波达方向及传递特性进行分析与仿真,对于改善舰船雷达系统的精度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