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遂渝铁路缺乏优质填料,路堤填料采用红层泥岩,为弥补基床底层相对偏弱,采用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本表层的基床结构形式。利用足尺模型试验对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床结构动态特性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床表层能够大幅度降低基床表层以下各层的动静应力和动变形,提高基床结构的刚度,对行车舒适性有改善。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床结构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天然砂砾路基填料的振动压实特性,首先采用筛分法对干旱荒漠地区多条在建高速公路的天然砂砾路基填料进行颗粒组成分析,其次进行表面振动压实试验,采用湿土法分析含水量对天然砂砾干密度的影响,采用干土法分析含石量、级配特性和振动时间对天然砂砾压实效果的影响。基于不同粗颗粒组含量下的最大干密度结果,拟合了天然砂砾最大干密度与粗颗粒中各粒组含量之间的关系式,并利用粗颗粒粒组含量确定天然砂砾的最大干密度。研究结果表明:新疆干旱荒漠区天然砂砾路基填料为不均匀土,级配不良的主要原因为曲率系数较小,填料中细粒含量较少;天然砂砾的干密度随着含水量增大会有谷值与峰值,与黏性土的单峰值变化有明显区别;天然砂砾含石量对最大干密度有显著影响,其最大干密度随含石量的变化分为明显的3个阶段,当含石量为60%时,可以得到最大干密度的最大值;不同级配的天然砂砾的干密度对振动时间的敏感性有明显区别。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重载铁路,目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中国重载铁路基床结构的厚度、控制标准相比国外同类铁路明显偏高。参考国内外现行的重载铁路路基结构设计技术标准,结合非洲某国一矿区重载铁路路基结构设计实例,对重载铁路路基结构技术标准进行探讨。研究结果推荐:轴重40 t重载铁路工程,基床厚度为2.7 m,基床表层采用0.8 m厚级配碎石;基床底层采用AB填料或改良土。  相似文献   

4.
李建 《路基工程》2002,(3):35-39
我国首条开通速度大于160km/h的铁路-秦沈客运专线,其基床表层和路桥过渡段填料均采用级配碎石。本文主要叙述A14标试验段基床表层级配碎石混合料配比试验、毛体积密度等有关内容。  相似文献   

5.
在分析新疆地区道路常用的砂砾类底基层材料物理和级配特性的基础上,对天然级配和密实级配的砂砾类材料进行了重型击实、抗压回弹模量等试验研究,得出了各指标随砂砾石含量变化的规律,推荐了天然级配及密实级配砂砾类材料设计参数,并通过水稳性试验,得出了新疆砂砾类材料膨胀量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6.
铁路客运专线路基基床表层一般采用级配碎石填筑,对基床表层级配碎石施工技术进行了总结,可为同类工程的运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高速公路结构物台背回填工作容易被忽视且不容易作好。在以往的公路施工中回填工作往往是比较薄弱的环节 ,因此 ,桥头跳车被列为公路建设的通病。天然级配砂砾因其具有特殊的物理力学性质 ,成为结构物台背回填的理想材料 ,在公路建设中被普遍使用。用天然级配砂砾进行台背回填施工的要求和标准 ,在施工规范及施工手册中已阐述明确 ,笔者就河南省洛界高速公路的工程实践 ,取得的经验数据和技术要点 ,以求用天然级配砂砾进行台背回填达到优质高效 ,消除桥头跳车的目的。1 填料机理分析本工程施工地段有较充足的天然砂砾 ,大量的试验数据表明 …  相似文献   

8.
介绍秦沈客运专线路基基床表层级配碎石这一新技术的施工工艺、方法和施工组织管理经验。  相似文献   

9.
武广客运专线武汉工程试验段需要大量AB组填料填筑路基基床底层及以下路堤。由于天然填料缺乏,需要料场生产配制。试验采用三次破碎、两次筛分生产不良级配的粗角砾土B组填料,其最大粒径为100mm、60mm,小于0.0075mm的颗粒含量为10%~15%,大于5mm的颗粒含量为60%~75%。当压实系数大于0.9时,填料孔隙率满足客运专线路基基床底层和路堤压实标准。  相似文献   

10.
王航 《路基工程》2014,(6):118-121
以某机场高富水土基为背景,采用GEOStudio有限元软件,建立精确反映孔隙率、含水量与基质吸力、孔隙水压力相关性的数值模型。分析结果表明:无隔离层黏土道基毛细水上升高度为2.6m;采用砂砾石隔离层可降低毛细水的上升高度,推荐采用0.6m厚级配砂砾石作为隔离层方案,既减小填高和造价,缩短了工期,又减少了对环境的破坏,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1.
采用耗散能法和现象法,分析温拌剂对沥青混合料疲劳寿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基质沥青混合料中加入EV温拌剂后,其疲劳性能总体变好;在基质沥青混合料中加入RH温拌剂后,其总体疲劳性能变差;在SBS改性沥青混合料中加入EV温拌剂后,其在高应变水平下的疲劳性能有所下降,但与热拌混合料疲劳性能相差不多。  相似文献   

12.
以沙漠地区公路施工为背景,针对依托工程沙漠公路特殊路基处理和重难点问题,设计创新出一种砂砾土夹层风积沙路基结构,通过试验揭示了各影响因素与砂砾土夹层风积沙路基性能的关系,并提出了一种干湿结合的砂砾土夹层风积沙路基施工工艺和碾压方法并进行应用;应用项目交工验收通车运行以来,风积沙路基填筑段路基使用性能良好,路面行车安全、舒适,未出现质量缺陷。该风积沙路基结构和施工方法以期为沙漠地区风积沙路基填筑结构选择和施工工艺操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哈大高铁是世界上首条投入运营的新建高寒季节性冻土地区高速铁路。通过对哈大高铁路基冻胀监测数据综合分析,研究了路基冻胀发展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路基冻胀发展包括初始波动、快速发展、稳定维持和融化回落期4个阶段,最大冻结深度普遍大于标准冻深;冻胀变形总体可控并趋于稳定,冻胀变形主要集中在表层级配碎石层,较高的路基含水率加剧了冻胀变形。建议后续路基冻胀防治应对设计冻深根据填料类别等因素进行修正,采用路基基床级配碎石掺水泥不冻胀整体结构,将冻胀观测结果作为沉降评估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4.
依据红粘土液限高,随含水量的增加压实强度显著降低的特性,在路基94区以下通过严格控制路基填筑土层厚度和最佳含水量及选择合理碾压机具,优化碾压遍数直接进行路基填筑,在96区通过对红粘土掺人合理级配的碎石进行改良,及对红粘土路基的包边处理控制水对路基的侵润,抑制红粘土路基遇水变形大、土体强度大幅降低等病害,能保证红粘土路基的填筑质量。  相似文献   

15.
针对软土地基上旧路加宽工程中不可避免的新旧路基间不均匀沉降问题,提出了换填一定厚度的软基并在路堤底部铺一层土工格栅的处理方法。采用有限元法对不加筋不换填、加筋不换填、加筋换填等几种路基加宽的软基处理方案分别进行了计算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换填与加筋相结合可明显降低软基上新旧路堤下地基的不均匀沉降AS;(2)当路堤高度和软基厚度一定时,△S随换填深度的增加或格栅抗拉模量的增大而减小,因此可以通过选择适当的换填深度和合适的格栅抗拉模量来达到控制不均匀沉降△S的目的。如果给定△S的容许值,则换填深度与格栅抗拉模量之间存在最佳组合,此时处理费用最低。提出了确定此最佳组合的方法;(3)当路堤高度不变而软基厚度过大时,或软基厚度不变而路堤高度过大时,即使换填深度达到经济最大深度(通常为3m),不均匀沉降AS仍会超过容许值,该处理方法不宜采用。  相似文献   

16.
依托察尔汗至格尔木高速公路工程试验段,分析总结了盐渍土地区盐分在路基中的迁移方式以及影响盐分迁移的因素。从隔断层铺筑、路基填料的控制、护坡道和排碱沟设置方面,研究了察尔汗盐湖区高速公路路基阻盐技术。现场阻盐效果检测结果表明:水、盐在砾类土路基内部迁移高度为50 cm,次生盐渍化临界高度为45 cm,未发现路基由于次生盐渍化引起的沉陷和不均匀沉降等病害;公路投入运营以来,经历过两个雨季和两个冻融期,路基和地基整体沉降量3个月为0~2 mm,采用的阻盐技术处治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7.
樊宇  郑占利  谭鹏 《城市道桥与防洪》2013,(3):146-148,219,220
天然粉细砂地基承载力低,在一定的上部荷载作用下易产生过大的变形或不均匀沉降。该文通过比选现有的地基处理方法,提出了适合于粉细砂地基处理的方法——冲击碾压法,并在东郊至龙楼公路上进行了冲击碾压处理粉细砂地基的技术应用。现场检测表明,冲击碾压处理粉细砂地基达到了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18.
路基设计对路面结构的使用寿命有显著影响,因此需要充分考虑外部荷载、沥青组分等因素。分别从不同级配碎石层参数、沥青层参数以及荷载条件出发,探究了各项因素对于路基性能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固化土路基设计要点,结果表明:加固位置与路表越近,加固效果越好;加固深度与结构模量呈正相关,层底拉应变等效和结构最大应变等效均呈现增大趋势;加固路基能够显著影响结构最大应变。  相似文献   

19.
李鑫 《路基工程》2020,(4):5-10
依托浩吉铁路路基工程,探讨粉细砂路基的工程灾害机理,并通过掺加水泥改良其压实性能,对改良的粉细砂路基内部的变形和竖向应力进行监测,分析了沉降及其空间应力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粉细砂路堤存在压实性欠佳、振动强度衰减及边坡易失稳等问题,通过掺加水泥可以提高其压实性能,其水泥/粉细砂的最优配比为5%;竖向沉降随深度的增加总体上逐渐降低;竖向应力随时间变化不大,且随着深度增加总体上逐渐增大,除基床表层以外,基床底层和基床以下路堤区域均低于理论自重应力值;水平方向,对称位置处竖向应力差异较大,揭示了路基内部应力分布复杂的不均匀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