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对假人膝盖滑移伤害机理及仪表台关键影响因素做了研究,基于数值仿真和工程试验验证.探索仪表台对膝盖滑移叠大小的影响。在研发过程中,从仪表台造型、结构强度上减少引起膝盖滑移产生的设计因素,降低安全开发成本及周期,从而避免在CNCAP及E-NCAP安全评价时出现大腿部由于膝盖滑移量扣分,提高车辆被动安全性能。  相似文献   

2.
刘珍海 《天津汽车》2012,(10):39-43
为了掌握假人大腿伤害机理,解决汽车实际碰撞中假人大腿伤害超标问题,文章首先通过应用Hyperworks和Dyna等软件仿真分析得出大腿伤害的机理,即碰撞中假人下肢与仪表板第1个接触点是假人的小腿且会造成较大的膝盖滑移量,然后针对具体车型问题提出降低仪表板刚度的优化方案,最终通过实车碰撞试验验证解决方案的有效性。提出保证碰撞中假人下肢与仪表板的第1个接触点是假人膝盖的IP型面的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3.
在某次整车正面偏置碰撞试验中发现,根据中国新车评价规程(C-NCAP)的评分规则,膝盖滑动位移超标,得分较低。为改进相关部件的结构,根据实际的试验状态,建立约束系统模型,用多刚体与有限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仿真分析仪表板造型、结构强度以及约束系统;确定了一种仪表板面板和杂物箱面板的结构优化方案;并进行了试验验证。结果表明:和原方案比较,该方案的膝盖滑动位移由12.7 mm降低到6.5 mm,膝部得分提高2.76分。因此,该研究方法可用于结构优化,缩短产品开发时间。  相似文献   

4.
为避免对大腿伤害的修正评价罚分,该文研究了大腿修正评价,归纳了Knee Mapping方法的评价流程。对某款车型的评价,是基于欧洲新车评价规程(Euro NCAP)中规定的正面碰撞试验中对假人大腿伤害的评价方法;设计了大腿伤害评价流程。针对可能造成大腿伤害的硬点——潜在风险点,用Knee mapping有限元方法,进行仿真优化分析。结果表明:通过仪表板内部结构预留足够的变形空间,并在组合开关下护罩内部,设计溃缩吸能结构,有效地降低了大腿伤害值。因此,优化后的方案,可满足Knee Mapping大腿受力要求,使得大腿部位免于罚分。  相似文献   

5.
在乘用车正面碰撞过程中,为了保护乘员避免受到下肢韧带断裂,瘫痪等严伤害,中国新车评价规程(C__NCAP)设定了评价假人大腿部位的损伤指标。为了提高C__NCAP汽车碰撞试验中的大腿部位得分,本文展开了假人腿部伤害机理、影响因素,分析方法的研究,并着重介绍了仪表板子系统膝碰评价方式,同时还以某车型膝碰问题改善为介绍了膝碰研究成果在实际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Euro NCAP正面偏置碰撞工况中落地式油门踏板对驾驶员大腿及小腿产生的伤害机理,并制定了相应的腿部保护策略。对同一个平台上分别搭载悬挂式油门踏板和落地式油门踏板的2款车型,在整车碰撞过程中的脚部运动响应、伤害曲线特征进行分析研究;通过试验及有限元仿真分析,制定了相应的腿部保护策略;进行了整车试验验证。结果表明:悬挂式油门踏板对小腿的伤害产生在小腿下部,伤害形式为脚掌外翻产生的X向弯矩;落地式油门踏板脚掌外翻幅度较小,产生的伤害在小腿上部和大腿部位,伤害形式为由小腿胫骨撞击仪表板产生的胫骨弯曲导致的小腿上部Y向弯矩和膝盖滑动位移。与优化前相比,落地式油门踏板优化后的保护策略,使膝盖滑动位移(DS)降低72.2%,小腿右上胫骨指数(TI)降低48.6%;相对于同平台装载悬挂式油门踏板车型的情况,DS降低11.5%,TI降低25%。  相似文献   

7.
在乘用车正面碰撞过程中,为了保护乘员避免受到下肢韧带断裂,瘫痪等严重伤害,中国新车评价规程(C_NCAP)设定了评价假人大腿部位的损伤指标。为了提高在C_NCAP汽车碰撞试验中的大腿部位得分,本文展开了假人腿部伤害机理、影响因素,分析方法的研究,并着重介绍了仪表板子系统膝碰评价方式,同时还以某车型膝碰问题改善为例介绍了膝碰研究成果在实际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为减小人车碰撞中对行人小腿的伤害,考虑到柔性腿型碰撞性能要求,文章利用简化的汽车前端模型对乘用车发动机罩前缘、前保险杠上部以及前保险杠下部区域造型特点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前保险杠下部(LBRA)高度主要影响胫骨弯矩(T1~T3)大小;LBRA离地间隙越小,越有利于控制腿型运动姿态,对降低膝盖韧带拉长量和T1~T3较为有利;减小BL值有利于控制膝盖前十字韧带(ACL)的拉伸及T1与T2值;BLEH值对膝部韧带及胫骨弯矩影响不大。说明汽车前端造型对柔性小腿碰撞性能有重要影响,为以后新车造型设计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
针对某车型正碰前排乘员侧假人膝部滑移量过高问题,基于有限元法建立正碰约束系统仿真模型,并通过试验结果对模型进行校正。通过对假人腿部运动及受力情况进行分析,引入"乘员脚部止动块"结构,降低假人膝部滑移量。分析和试验结果表明,"脚部止动块"可以有效降低特定原因引起的膝部滑移量过高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为降低太阳辐射下仪表板的热负荷,基于热平衡方程,对在海南夏季天气条件下汽车的换热过程进行数值模拟,所算得的车内温度场与实验结果很好吻合。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不同传热方式等因素对仪表板温度场的影响。结果表明,辐射和传导是仪表板温度场的主要影响因素;减小前车窗玻璃透射率、放置遮阳挡、合理增加仪表板导热系数和选择适当的停车位置都能显著降低仪表板的热负荷。  相似文献   

11.
祝辉 《路基工程》2014,(6):193-196
针对公路滑坡支挡结构发生变形,尚未完全破坏的情况下,结合滑坡支挡结构的变形特点,提出了考虑其残存抗滑力的滑带土抗剪强度参数反分析方法。当采用单一剖面反算时,宜通过滑带土抗剪强度参数敏感性分析,确定反算指标控制值。通过工程实例验证该方法,为滑坡治理提供了可靠依据,可供同类型公路滑坡再治理参考。  相似文献   

12.
以凝灰岩类土质边坡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值模拟计算方法对边坡的地震动力响应进行了分析,讨论了泊松比、阻尼比参数取值变化对边坡动力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地震作用下,水平加速度在凝灰岩类土质边坡中的分布具有明显的折减效应,且随高度衰减;边坡稳定系数随地震时程波动变化,在某个瞬时会小于1.0,但一般不会造成边坡的整体失稳破坏;基于Newmark滑块分析原理的滑体永久位移只在平均加速度大于屈服加速度时才会产生,与持时无关;泊松比、阻尼比的取值变化不会改变坡体的加速度分布规律,但滑体永久位移会随泊松比的增大而增大,随阻尼比的增大而减小。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张家口原公路改扩建为高速公路过程中,填土高度增加情况下石砌拱涵稳定性,采用有限差分数值计算方法,分析了不同填土高度情况下的拱涵-地基应力的变化规律。根据拱涵砌体的抗拉强度和抗压强度,建立砌体的等效粘聚力和内摩擦角,从而分析结构的安全系数。计算结果表明:结构体系的破坏主要源于地基的失稳,拱涵本身具有较高的安全系数。  相似文献   

14.
运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以ACADS边坡考题为例,对比模拟了几种点安全系数计算方法;对边坡局部稳定性进行评价,分析了边坡的滑动机理。结果表明:点安全系数反映了坡体局部的稳定性,其分布特征能够揭示边坡的失稳机理;对比各计算方法,得出基于位移等值面的点安全系数计算法的计算结果中位移等值面上点安全系数成带分布,直观揭示了滑带位置,具有较为明显的比较优势。  相似文献   

15.
欧巍 《路基工程》2012,(3):133-136
Hoek理论是楔形体问题分析及计算的常用理论,它假定各滑面均为平面,以各滑面总抗滑力与楔形体总下滑力的比值来确定安全系数。但传统的Hoek理论未考虑地震力的影响,对需要考虑地震作用的地区其应用受限。基于Hoek理论采用极限平衡法的分析原理,将地震对楔形体的作用力纳入Hoek理论,从而得到一个考虑地震作用下楔形体稳定性的计算方法,并应用在临岳高速公路边坡的稳定性分析上,与实际情况吻合,说明推导的计算方法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16.
针对边坡与滑坡治理工程中广泛应用的悬臂式抗滑桩、锚索抗滑桩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新型抗滑支挡结构即拱形抗滑支挡结构,从理论的角度研究了该种结构治理滑坡的抗滑机理,并将此结构与悬臂式抗滑桩及锚索抗滑桩从内力及工程量上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该结构治理滑坡具有造价低、能利用拱效应发挥混凝土抗压性能等优点,相对传统抗滑结构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济南绕城高速公路南线K23 990-K24 110路段在路堑开挖施工期间,右侧山体边坡发现裂缝到滑塌全过程中位移观测和有关试验资料的分析研究,提出了计算山体边坡稳定安全系数K值的动态数学模型。并通过实例分析计算,进一步验证了滑坡体在滑动过程中K值的变化情况,为在施工中分析边坡稳定性及确定边坡加固措施和时机的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针对堆积体边坡稳定问题,基于摩擦滑移结构的抗震机理,在动力时程响应分析时考虑土体抗剪强度在地震过程中的波动效应,在动强度的基础上将拟静力极限平衡分析与地震动力反应相结合,进而利用Newmark滑块位移法得到位移增量和累计滑动位移。计算结果表明,塑性滑动在滑动方向上的累计滑移量更符合实际工程。并根据地震Newmark位移与临界加速度两者之间存在较好的相关性,判别地震滑坡的危险度。  相似文献   

19.
以西双版纳新建公路上跨既有玉磨铁路南联山隧道工程为依托,基于有限元软件ANSYS建立隧道结构三维力学模型,模拟公路路基施工前、施工中和运营期的各种工况,分析隧道结构位移、应力、内力和安全系数等变化规律;采用监控量测验证计算分析的准确性.结果 表明:新建公路路基施工引起隧道结构最大附加位移0.3mm,最大附加拉应力0.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