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国家铁路及公路建设的发展,新建公路与既有铁路交叉情况越来越多,公路与铁路交叉节点往往成为制约公路路线方案的主要控制因素。选择合适的路线方案,使拟建的公路工程不对既有铁路的运营造成影响,尽快得到铁路运营管理部门的批复,加快项目的进展,是与铁路交叉的公路工程建设的重、难点。结合联十一线泉州市泉港界山至南安水头段SJ1合同段下穿福厦铁路段路线方案,分析路线方案布设中既有铁路的控制影响,对公路与铁路交叉的角度、公路路基距离铁路桥梁承台及桥墩距离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随着2014年6月23日主航道桥主墩钢沉井的浮运、定位,7月13日顺利着床,9月9日经过近30 h 的连续作业,沪通铁路长江大桥公铁合建段首个承台 S04号墩2175.11 m3混凝土浇筑施工顺利完成。沪通铁路长江大桥是新建上海至南通铁路(南通至安亭段)控制性工程,大桥主桥采用(142+462+1092+462+142) m 双塔五跨公铁合建钢桁梁斜拉桥(见图1),其中主航道按照下层四线铁路、上层六车道高速公路通行标准建设。  相似文献   

3.
既有高速公路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城市道路与既有高速公路相交节点方案成了城市建设研究的重点。该文结合具体项目,对城市道路上跨高速方案、城市道路明挖法下穿高速、顶涵法下穿高速、高速"路改桥"4种方案进行技术与经济比选及探讨,最终结合项目建设条件、实施难度、对高速公路影响程度等综合因素分析,选择"路改桥"方案,其分析方法、研究过程及结果可为类似项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南)通张(家港)常(熟)地区铁路方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家港、常熟地区规划有沪通铁路、沿江城际和通苏嘉城际等干线,由于研究深度、建设时序不同,需要对3条线路的关系进行研究.文中提出沪通铁路与城际铁路线路别和方向别2种疏解方案.通过对运输组织、近远期工程规模、建设投资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并考虑近远期结合情况,推荐沪通铁路与通苏嘉、沿江城际方向别引入地区.  相似文献   

5.
周铁刚 《隧道建设》2012,(Z1):113-116
白果湾隧道下穿既有达成线和达成二线,全隧浅埋,洞身最大埋深34 m,最小埋深2.5 m(隧道开挖拱顶距既有铁路路基水沟底高差),施工过程中为了确保施工安全及既有铁路运营安全,采用D便梁加固既有线路、洞内超前大管棚支护、微台阶法加临时仰拱施工、控制爆破开挖、衬砌紧跟的施工方案,既确保了既有铁路运营安全又保证了下穿段隧道施工安全,对同类工程施工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在用地紧张、交通繁忙的地区,下立交具有建成后不侵占原有地面空间,对原有地面景观环境无影响,对相交道路交通不产生安全隐患,可因地制宜采用暗埋段、敞开段、与桥梁结合等不同形式的优点。望园路跨G1501节点地处南桥新城,横穿G1501高速公路及地面辅道,地下水位埋深浅,节点方案的选择需节约用地,尽可能减少对高速公路的影响。为了合理设计,根据工程情况进行上跨、下穿多方案比选,对下穿方案进行设计计算论证。结果表明,所选结构形式合理,为穿越重要横向道路的下立交提供了新的扩展形式。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北京市一条城市主干路穿既有及规划铁路立交方案的设计分析,对道路与铁路交叉的节点方案进行了研究。主要对上跨和下穿两种交叉方式进行对比,探讨如何根据现况地形、地质、道路用地及现场实际情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选择合理的节点方案,确保设计合理、工程安全。  相似文献   

8.
南京市黄家圩路下穿京沪铁路南京站西侧咽喉区,铁路线路情况复杂,顶进工作坑周边建筑、管线多,下穿立交采用8 m+14.75 m+14.75 m+6.5 m框架桥。介绍框架主体结构、引道、基坑支护、铁路线路加固、站场改造、顶进施工步骤、附属设施等。有关经验可供相关专业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9.
<正>近日,世界最大跨径重载公铁两用钢拱桥——沪通铁路长江大桥天生港航道桥顺利合龙。该桥是我国沿海铁路大通道中沪通铁路段的跨长江控制性工程。上层为双向6车道锡通高速公路,下层为双线沪通铁路和双线通苏嘉城际客运专线。大桥全长11 072 m,南侧跨越长江主航道,采用主跨1 092 m的钢桁梁斜拉桥结构,为目前世界上最大跨径的公铁两用斜拉桥。大桥北侧跨越天生港专用航道,采用主跨336  相似文献   

10.
<正>交下穿管道施工对上跨铁路道床扰动较大,采用常规管道施工技术难以保证既有铁路的运营安全。为研究下穿管道对既有铁路道床变形的影响,探索合理的下穿管道施工方案,文中以潍坊高新区浞钢中水管道工程为背景,采用FLAC~(3D)有限差分软件建立正交下穿既有铁路线的管道三维数值模型,对注浆加固、管棚支护及强化管片3种加固方案进行研究,重点对道床变形、管片内力和管道变形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管道施工将导致铁路道床产生较大不均匀沉降,道床沉降以管道轴线为中心线对称分布,管道与道床轴线交点位置沉降最大;既有铁路荷载对下穿管线管片应力和变形的影响显著,道床下方的管片应力和变形最大;地层注浆加固、管棚支护及强化管片都能减小管道施工对道床的扰动,其中地层注浆加固方案效果最显著。  相似文献   

11.
市场营销的核心问题是解决市场占有率的问题,占有率的问题解决了,提升了,会给企业带来很多利好.首先,企业产量提高,单位制造成本和采购成本下调,单车管理费用下调,获取的利润自然上升.利润上升的同时,企业可以再投资,带来企业运行的良性循环.其次,市场占有率提升,品牌知名度上升,自然带来品牌附加值和产品附加值上升,同时带来渠道投入下降.  相似文献   

12.
孟源 《时代汽车》2021,(8):80-82
此篇通过查阅目前世界最前沿的电动汽车技术现状,客观总结出电动汽车的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着重介绍电动汽车的关键技术,其中包含了动力电池、电机控制理论技术、电动汽车驱动电机、电池管理系统、燃料电池、充电设施及能量再利用系统。由于我国目前的车辆占有量很大,但车辆的饱和率较发达国家还相差甚远,所以对于我国而言,车辆的需求量还有很大的空缺,而目前中国的国情已经非常注重青山绿水的回归,所以真切的发展新能源汽车越来越符合国内政策。本篇也对电动汽车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也提出了一些实质的建议,希望通过政府、车企、科研机构、高校及制造装配工人的多方融合,得以得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电动汽车制造政策及措施,尽快的将中国制造2035得以落实。  相似文献   

13.
压缩空气动力汽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传统汽车因能源和污染问题所面临的挑战,介绍了压缩空气动力汽车的工作原理、基本结构,讨论了压缩空气动力汽车发动机的动力分配和能量利用,并分析了装有叶片式气马达的压缩空气动力汽车的动力特性和行驶特性。  相似文献   

14.
通过SHRP试验,分析沥青在老化过程中,各因素(时间、温度、氧、水)对其高、低温性能的影响,从而为沥青的再生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韦海民  贺广学 《隧道建设》2020,40(2):179-188
为揭示地下综合管廊领域的知识结构和发展脉络,明晰地下综合管廊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前沿,以Web of Science和Scopus数据库中1970—2018年收录的综合管廊相关文献为研究对象,借助可视化软件CiteSpace绘制综合管廊研究知识图谱,对综合管廊研究进行发展态势分析、合作特征分析、文献共被引分析以及关键词共现分析。研究发现:目前综合管廊研究呈快速发展的趋势;研究成果较为丰硕的国家为中国、美国、西班牙、英国、加拿大、日本,最富有成效的作者为Curiel Esparza J和Canto Perello J;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可行性、决策、投融资、规划、设计、施工、风险、安全、运维、管理方面;未来综合管廊研究趋势与热点将集中在投融资模式创新与应用、绿色建造技术及一体化建设、信息化及智能化运维管理、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最后,对综合管廊后续研究提出加强跨学科合作和治理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ECE"车辆加速行驶车外噪声试验新方法(ECE R51.03)"与现行国标(GB 1495-2002)的差异;介绍了ECE近些年对新方法的研究,针对新方法存在的问题,对国标修订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7.
汽车涂料的研究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21世纪,人们对环境问题更加关注,环保法规也日益严格,为此,各大汽车公司纷纷选用低公害或无公害的新型优质涂装材料。  相似文献   

18.
跟车模型研究综述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车辆跟驰理论作为最基础的交通流理论分支,国外在这方面的研究已经持续了半个多世纪,随着智能交通系统(ITS)正蓬勃展开,司机行为和车辆运行特征是构建智能交通系统的基础,从微观角度研究司机、车辆在快速路中的行为特征,其成果将为防止车辆追尾事故、构建智能交通系统、实现交通仿真和估算通行能力提供理论基础。文章在认真分析国内外车辆跟驰理论领域研究的基础上认为,尽管现有的许多跟车模型已经应用于实践,但每个模型都存在或多或少的不足,综合评述已有的成果,发现已有的研究缺乏描述跟车行为的时间序列数据。  相似文献   

19.
20.
ABS模糊控制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模糊控制技术用于制动防抱系统(ABS)的研究。根据专家经验建立模糊控制规则,并对输入量的模糊化、模糊推理、输出量的解模得到模糊控制表,进行模糊控制的仿真。仿真结果表明,基于模糊控制的ABS对于不同路面条件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