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上海知识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和潜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知识服务业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大都市圈中心城市的核心产业。作为长三角都市圈的中心城市,知识服务业的发育程度从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上海由制造中心向服务中心转变的时机选择和进程。本文以上海所处的大都市圈为市场基础,从供需两方面考察上海知识服务业的发育状况和发展潜力,并通过与国外大都市知识服务业的对比研究,发现上海的差距和发展空间,并基于此提出发展上海知识服务业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当前,上海正处在实现“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四个中心”的关键时期,也处在城市功能提升、发展转型的关键阶段。上海要打造成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核心城市,特别是要实现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和新型城镇化,对上海综合交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为进一步优化上海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方案,支撑和引导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发展,首先结 合上海地铁运营实际,对既有轨道交通网络规划进行评估,分析得出既有规划存在线路功能单 一、局部线网结构不合理、换乘枢纽功能过于集中等主要问题。然后,通过研究上海大都市圈城 市发展趋势,提出未来上海将形成“中心城区”、“通勤圈”和“经济圈”三大圈层,基于不同圈 层的交通需求特征,在新一轮轨道交通网络规划中,要适当转变既有规划理念,重点发展城际铁 路、区域快线系统,构建多层次轨道交通网络,同时,优化轨道交通枢纽布局,强化不同层次轨 道交通之间的衔接,以提高轨道交通网络整体运营效率。  相似文献   

4.
大都市圈域走廊内各交通方式的优化组合是区域内交通资源发挥最大效率的重要环节。结合大都市圈和走廊的形成机理和走廊内各交通方式优化组合的主体特征,运用模糊数学方法阐明了反映各交通方式服务水平的满意度综合评利模型,并结合综合评荆结果,建立了基于乘客或货主出行意愿的交通方式选择模型。通过对大都市圈域走廊内各交通方式优化组合的模型分析,为进一步建立基于满意度的各交通方式优化组合满意准则评利模型奠定坚实的基础,也为大都市圈域走廊内一体化交通体系建设规划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进入大都市圈快速发展阶段后,中国大城市交通发展普遍面临空间和时间紧约束。轨道交通由此成为大都市圈时空组织的战略选择,构建以轨道交通为主体、多层次中低运量公共交通为基础的公共交通体系成为共识。面对大都市圈集聚发展、近中期通勤圈可能继续外扩等发展前景,提出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应重点围绕缩短出行时间和提高覆盖率等时空组织要求。进而通过差别化的空间政策和交通政策,耦合轨道交通枢纽与城市中心体系,促进轨道交通轴带功能集聚。最后,强调以轨道交通为核心,加强一体化衔接规划和城市交通综合治理,主动引导城市空间有序拓展,实现轨道交通与大都市圈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6.
随着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长三角地区的内河港口作为航运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迎来了重大发展机遇与挑战。文章采用因子分析法,选取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几个典型的内河港口进行综合竞争力比较,并对各港口自我定位做出分析。  相似文献   

7.
青岛与大连建设航运中心核心竞争力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区域经济学和核心竞争力理论的基础上,探讨了航运中心核心竞争力的评价体系,采用了模糊综合评价技术对青岛和大连两个城市建设航运中心的核心竞争力进行了分析,通过专家评分的方式得出青岛市和大连市的各项指标分数及综合分数并分析了青岛市和大连市建设航运中心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最后,提出了航运中心核心竞争力培育模式的模型。  相似文献   

8.
苏州市毗邻上海,是上海大都市圈100公里范围内的唯一特大城市和苏锡常都市圈的核心城市。世界上最繁忙的沪宁铁路运输线横穿东西,京杭运河主通道纵贯南北,拥有上海市对外四分之三的国道和三分之二的省道,沪宁高速公路、沿江高速公路无缝对接,上海虹桥机场近在咫尺,优越的综合交通体系是苏州经济强劲发展的命脉。改革开放以来,苏州社会经济发展迅猛,[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以及《上海市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的实施意见》,上海市交通运输和港口管理局最近公布了15项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工作措施。  相似文献   

10.
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城市,也是全球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上海已经向着国际化的航运中心、经济贸易中心、信息中心逐步发展。要更快的提高上海在国际上的综合竞争力,具备一套方便迅捷的城市交通系统已经成为当务之急。那么,面临上海的交通问题,我们应当如何解决呢?总结了世界各国大城市发展建设的经验,解决上海的城市交通问题应该依靠公共交通导向的土地资源开发。  相似文献   

11.
上海大都市区域快速轨道交通规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总结上海现状市郊轨道交通线路特征的基础上,从运送速度和舒适度两方面,指出现状市郊轨道交通难以适应未来上海大都市长距离城际出行需求。通过国际实证研究,分析大都市区域快速轨道交通的主要功能,总结国际大都市区域快速轨道交通快速、可达、舒适的三大特征,以及直达市中心、穿越市中心和市中心外围换乘三种线网构架。最后,提出上海大都市范围及其3个交通圈层,以及上海大都市的双层次轨道交通线网和“一环八射”的区域快速轨道交通线网构架。  相似文献   

12.
大城市空间与交通网络互动、优化的关键在于把握出行活动的时空约束关系及基本规律。针对不同空间尺度界定骨干交通模式的服务目标,即构建适应圈层、轴带、珠链等不同空间形态的轨道交通系统结构及模式。首先,分析上海市轨道交通网络与城镇空间的发展历程及问题,以轨道交通对都市圈不同区位和不同增长模式的适配程度为切入点,提炼空间—交通互动作用在出行时间与活动空间、时间尺度与空间形态、新城发展与区域城镇格局、交通设施与增长形态四个方面的规律。根据上海市2040年总体规划的目标,针对都市圈核心功能区、通勤圈等不同空间尺度范围的布局特征,确定多模式轨道交通层次结构、功能定位、网络形式等系统设计准则和策略导向。最后,提出一小时时间约束的上海都市圈交通廊道识别、节点选择和枢纽体系设计方法和方案。  相似文献   

13.
对中国大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认识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郭继孚  刘莹  余柳 《城市交通》2011,9(2):8-14,6
随着中国城镇化、机动化进程不断加快,以交通拥堵为代表的城市交通问题普遍成为困扰各大城市的难题。在总结中国大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主要类型及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了大城市交通拥堵形成的深层次原因。结合国际大城市在交通与城市土地利用、小汽车数量及使用控制、公共交通及绿色交通方面的拥堵治理经验,提出对中国大城市交通拥堵应对策略的建议。最后指出,大城市交通问题并非无药可救,关键要把握好治理交通问题的历史时机,采取有效的综合措施,建立和谐的人车关系。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90年代以来,面对城市人口和机动车的持续快速增长,上海市加快交通体系建设,并于2002年首次制定并颁布了以政府名义发表的《上海市城市交通白皮书》,明确了发展国际大都市一体化交通的战略目标,提出“公交优先、区域差别、路车平衡”三大核心政策。通过回顾2002年《上海市城市交通白皮书》交通政策顶层设计的战略意义,总结了“轨道成网”和“私车控增”两大举措对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支撑城市交通发展的关键作用,也对未来人性化、法制化交通政策的制定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现代城市地区城市更新项目通常与交通系统结构和运营的重要变化相结合。采用事前评价方法从城市范围层面探讨希腊雅典中心区一条主要干路改造为步行街项目的交通影响。通过构建几种情景,展现项目实施后的交通状况。研究结果显示,尽管短期交通状况会恶化,但项目带来的潜在交通消散将显著改善中心区交通和环境状况。  相似文献   

16.
过去百年来,全球范围内的制造业发生了巨大变革.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制造成本的变化,技术中心和制造中心不断转移和分离.进入21世纪,我国制造业发展迅速,带动沿海港口运量规模的增长.近年来,受全球制造业变革的影响,我国制造业开始出现转移趋势. 一方面发达国家将其制造业企业从国外转移到本土,另一方面部分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向劳动力成本更低廉的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及地区转移.制造业的这种转出无疑将导致制造业产出量的变化,进而引起我国未来进出口贸易量和港口吞吐量的变化.首先,分析了全球制造业中心历次转移情况及其引发的各转移阶段国际货物运输特征;其次,分析了我国港口吞吐量与制造业规模间的关联性;最后,结合制造业离岸和美国制造业回流趋势重点研究了离岸和回流对我国港口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港口货物吞吐量与第二产业增加值,中美双边贸易额,我国出口总额等因素具有显著相关性;同时,受我国劳动力成本优势降低及美国制造业回流政策驱动,制造业离岸动力增强,制造业回流趋势可能继续保持;考虑到制造业离岸和回流的影响,我国港口吞吐量增长乏力,货运品类结构将由干散货运输向集装箱运输倾斜.未来我国港口应调整资源和集疏运资源配置,大力发展集装箱运输.  相似文献   

17.
以大连市装备制造业中的七个行业为研究样本,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其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定量评价和实证分析,发现技术创新投入能力和技术创新协同能力是影响大连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大连装备制造业中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没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较强,进而提出提升大连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建议:加大创新投入,提高创新效率,加强产业内外部对创新的支持.  相似文献   

18.
过去百年来,全球范围内的制造业发生了巨大变革.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制造成本的变化,技术中心和制造中心不断转移和分离.进入21世纪,我国制造业发展迅速,带动沿海港口运量规模的增长.近年来,受全球制造业变革的影响,我国制造业开始出现转移趋势. 一方面发达国家将其制造业企业从国外转移到本土,另一方面部分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向劳动力成本更低廉的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及地区转移.制造业的这种转出无疑将导致制造业产出量的变化,进而引起我国未来进出口贸易量和港口吞吐量的变化.首先,分析了全球制造业中心历次转移情况及其引发的各转移阶段国际货物运输特征;其次,分析了我国港口吞吐量与制造业规模间的关联性;最后,结合制造业离岸和美国制造业回流趋势重点研究了离岸和回流对我国港口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港口货物吞吐量与第二产业增加值,中美双边贸易额,我国出口总额等因素具有显著相关性;同时,受我国劳动力成本优势降低及美国制造业回流政策驱动,制造业离岸动力增强,制造业回流趋势可能继续保持;考虑到制造业离岸和回流的影响,我国港口吞吐量增长乏力,货运品类结构将由干散货运输向集装箱运输倾斜.未来我国港口应调整资源和集疏运资源配置,大力发展集装箱运输.  相似文献   

19.
都市圈已经逐渐成为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主体形态之一,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中起 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顺风车数据,使用聚类分析方法,围绕北京都市圈区域划分与层级 结构展开相关研究。首先,通过网格模型将研究区域网格化处理并作为基本处理单元,匹配获取 的顺风车数据与POI数据到网格中,利用基于网格的改进K-means++聚类算法,并结合使用手肘 法与轮廓系数法确定最佳聚类数量,对北京都市圈主要功能区进行划分。通过分析不同功能区 域内的居民通勤出行特征,提出通勤强度、通勤时间、功能区独立性、功能区可达性等区域通勤特 征评价指标,结合上述指标使用层次聚类方法对北京都市圈层级结构划分展开进一步研究。研 究结果表明:本文采用的改进聚类方法能克服传统聚类算法随机选取聚类数目所带来的影响,有 效划分并得到19类北京都市圈主要功能区域,聚类效果更佳;聚类结果显示北京都市圈主要功能 区域与北京市现有行政区域划分存在差异性,在都市圈规划建设当中应当主动破除行政区域壁 垒,实施面向都市圈范围的整体规划;根据不同功能区域的居民通勤特征与地理区位特征,北京 都市圈还可进一步划分为核心层、近郊层、远郊层3个圈层;应当根据北京都市圈圈层特性与功能 区自身属性制定相应发展策略,通过规划建设市郊铁路或轨道交通改善不同圈层间的通勤现状, 提高北京都市圈整体通勤可达性。研究结果为制定相应规划与管理政策提供依据,有利于都市 圈功能与结构进一步完善,促进都市圈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