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通过连续退火中淬火过程的实验室模拟,探讨了连续退火工艺(保温温度、淬火温度和过时效温度)对980MPa冷轧钢板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淬条件下,钢中只需加少量的合金元素就可获得980MPa的马氏体钢和高屈服型的双相钢,大大降低超高强度钢板的冷轧轧制抗力;若要获得很低屈强比的低屈服型双相钢,采用高速喷气冷却的方式较好,此时钢中合金元素含量要高于水淬的情况.  相似文献   

2.
运用金相、透射、拉伸测量等测试手段分析了快冷温度和卷曲温度对C-Si-Mn-Cr系热轧双相钢的组织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实验钢最佳冷却工艺为终轧后空冷到730℃,然后水冷至250℃卷取。该工艺下,可以得到抗拉强度为650 MPa,延伸率为24.6%,屈强比为0.8的铁素体+马氏体热轧双相钢。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氮含量对热镀锌双相钢拉伸性能的影响,用定拉伸试验方法模拟了平整伸长率对热镀锌双相钢屈强比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钢中氮含量为0.0055%时,在拉伸时引起屈服延伸;随平整伸长率增加,热镀锌双相钢屈强比增加,当平整伸长率大于1.0%时,钢的屈强比超过标准0.61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高铝600MPa级冷轧双相钢的试验研究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一种高铝600MPa级冷轧双相钢进行了试验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该双相钢具有优良的力学性能;其连续冷却相变温度为Ac3=930℃,Ac1=770℃;退火组织为典型的铁素体+岛状马氏体双相组织,马氏体均匀分布在铁素体周围;马氏体岛附近的铁素体基体中存在高密度自由位错.  相似文献   

5.
为了优化低合金高强钢HC260LA的组织和性能,采用罩式退火方法生产低合金高强钢HC260LA,以C-Mn钢为基准,对三种不同合金成分体系的生产结果进行对比,在实验室中对成品的组织和性能进行观察和测试。结果表明,三种成分体系均能获得期望的产品性能,而且通过CF退火工艺制度的调整,可以获得不同屈强比的低合金高强钢。  相似文献   

6.
利用盐浴热处理模拟了Nb-Ti微合金化TRIP钢在等温淬火和淬火配分工艺条件下的退火过程,采用拉伸试验机和电子探针对退火后的试验钢进行了力学和组织检测,结果表明,在等温淬火工艺下,试验钢可获得较高的延伸率,但强度偏低,790℃的退火温度所得到的综合力学性能最优,强塑积达到32.94 GPa·%;在淬火配分工艺条件下,随着退火温度升高试验钢抗拉强度略有降低,延伸率增加,当退火温度达到827℃时,试验钢抗拉强度急剧增加,延伸率急剧降低。退火温度为804℃时综合力学性能最优,强塑积达到最大值20.73 GPa·%。综合来看,在淬火配分工艺下试验钢能够在实现高强度的同时兼具良好的塑性。  相似文献   

7.
汽车用双相钢板的开发与研究进展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介绍了汽车用双相钢的显微组织、力学特性、生产工艺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并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我国双相钢开发与生产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水雾化K418高温合金粉末为原料,研究了不同烧结温度对合金组织、结构和相关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合金致密度与显微硬度均呈上升趋势。在1240℃烧结时达到最大值,分别为97.3%和431HV0.3。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Ni基自熔合金 WC、Co基自熔合金、Co基自熔合金 WC为熔覆材料的激光熔覆层在不同温度下的显微组织和硬度,结果表明3种熔覆材料在相同激光熔覆工艺条件下获得的熔覆层的高温显微组织、高温显微硬度有很大的差异。Ni基自熔合金 WC熔覆层的显微硬度随温度升高有所降低,在800℃左右显微组织发生了较显著的变化;而Co基自熔合金和Co基自熔合金 WC熔覆层的显微硬度大约在700℃以后有所降低,其显微组织在800℃左右开始发生变化。同时证明,熔覆层中的大块的WC在900℃之前的加热过程中硬度没有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0.
采用低碳合金钢15M_nVB,经淬火和200℃低温回火获得的低碳马氏体组织,具有较高的强度和适当的屈强比,又有良好的韧性和低的冷脆转化温度。用这种新牌号的钢生产的汽车螺栓具有冶炼合格率高、冷镦性能好、模具寿命长、生产效率高、节约能源等优点,并提高了螺栓产品的性能。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双相钢在中国的研究和发展的一些概况进行了评述。文中介绍了中国对双相钢的显微组织,双相钢中的混合物定律、双相钢的变形和断裂机制以及Bauschinger效应等方向的研究进展。最后讨论了双相钢板的工业试制和应用以及进一步对双相钢研制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采用SEM、EBSD和XRD及拉伸试验等手段研究了连续退火时间对温轧中锰钢组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中锰钢经温轧连续退火后组织为铁素体加奥氏体双相组织。当连续退火时间较短时,奥氏体较少,呈点状、小块状或针状分布;随着连续退火时间延长,奥氏体聚集长大呈块状或条状分布,且奥氏体数量增加。当温轧中锰钢在650℃连续退火3 min时,奥氏体含量及其稳定性配合理想,可以获得最佳的综合力学性能,强塑积达到29682 MPa%。  相似文献   

13.
武汉汉江湾桥作为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的示范工程,在主桁结构设计中结合受力特性及构造特点,采用了Q690qE高性能桥梁钢。Q690qE高性能桥梁钢在母材研制过程中采用了低碳多元微合金化思路,其组织形态为低碳贝氏体,通过调整C、Mn、微合金元素含量及降低碳当量保证其低温冲击韧性与焊接性能,采取TMCP加回火的生产工艺保证低屈强比和综合性能。在焊接性能及工艺试验研究中,对不同焊接方法所匹配的焊接材料进行了研究,并总结了严格控制热矫温度在650℃以下、严格执行焊前预热、焊后缓冷的工艺要求及减小焊缝氢脆问题等关键质量措施。通过引入脆性断裂极限状态理论,采用CTOD试验并辅以宽板拉伸试验作为验证手段,确定不同工作温度下,Q690qE高性能桥梁钢容许使用的最大厚度,对其防断服役性能进行评价。Q690qE高性能桥梁钢除具有较高强度外亦兼具良好的焊接性能和防断性能,其应用进一步完善了我国高性能桥梁钢的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14.
提高硅锰钼系铸造贝氏体钢冲击韧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提高Si-Mn-Mo系铸造高强度贝氏体钢冲击韧性的途径进行了探讨。冲击试验及显微组织分析试验结果表明:预珠光体化处理可以控制铸造粗晶组织遗传问题,加V、Ti合金元素可以进一步细化晶粒,从而均有助于提高铸造贝氏体钢的冲击韧性。  相似文献   

15.
抗高温蠕变压铸镁合金的研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减小发动机气缸罩盖的质量,满足变速器壳体的使用要求,通过添加RE、Ca和Si等合金元素,成功地开发出了以AZ91合金为基础的系列低成本、抗蠕变新型镁合金(AZX)。探讨了“AZX”镁合金在常温拉伸及150℃条件下的蠕变行为、显微组织及表面腐蚀情况。结果表明,该系列镁合金具有应用于汽车动力系统部件制造及大幅度减轻汽车发动机质量的潜力。该系列合金成本仅高出AZ91D合金成本的15%。  相似文献   

16.
热轧带状组织对热镀锌双相钢(DP600)组织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不同热轧制度、热模拟并借助扫描电镜观察研究了带状组织对热镀锌双相钢(DP600)组织、性能的影响;研究了热轧带状组织对双相钢断口形貌、金相组织和钢板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热轧带状组织使冷轧断口韧窝呈带状分布,冷轧双相钢组织中马氏体亦呈带状分布,钢的伸长率下降。  相似文献   

17.
对燃气汽车气瓶用钢(30CrMo)在不同淬火介质的热处理条件下的拉力、冲击、断裂韧度、应力腐蚀、腐蚀拉伸等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水溶性淬火介质(PAG类)有利于降低气瓶用钢的屈强比,提高气瓶的安全性;经腐蚀后,材料的屈强比升高,延性和塑性下降,气瓶的安全性降低;屈强比和断裂韧度是评价气瓶安全性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不同固溶温度对Al-Mg-Si-Cu合金力学性能、断口形貌、金相组织和耐晶间腐蚀性能的影响,对6056铝合金热轧盘条在470~600°C范围内进行固溶处理、室温水淬及人工时效,进行室温拉伸性能测试和耐晶间腐蚀试验,并结合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固溶温度升高,6056铝合金显微组织中Mg2Si更充分地溶解到基体,而未溶的富Fe和富Cu相没有明显变化。拉伸强度随着固溶温度升高而提升,在540℃左右到达峰值,固溶温度升高到570℃和600℃时,强度变化很小,但伸长率随着固溶温度升高先提高后降低,耐晶间腐蚀性能随着固溶温度升高而降低。  相似文献   

19.
燃气汽车气瓶用钢的力学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燃气汽车气瓶用钢(30CrMo)在不同淬火介质的热处理条件下的拉力、冲击、断裂韧度、应力腐蚀、腐蚀拉伸等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水溶性淬火介质(PAG类)有利于降低气瓶用钢的屈强比,提高气瓶的安全性;经腐蚀后,材料的屈强比升高,延性和塑性下降,气瓶的安全性降低;屈强比和断裂韧度是评价气瓶安全性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0.
对燃气汽车气瓶用钢(30CrMo)在不同淬火介质的热处理条件下的拉力、冲击、断裂韧度、应力腐蚀、腐蚀拉伸等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水溶性淬火介质(PAG类)有利于降低气瓶用钢的屈强比,提高气瓶的安全性;经腐蚀后,材料的屈强比升高,延性和塑性下降,气瓶的安全性降低;屈强比和断裂韧度是评价气瓶安全性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