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车身零件冲压成型过程中产生的残余应力对其结构强度和刚度具有一定的影响。文章利用Auto Form软件,对某车型前机盖外板进行冲压工艺分析,得到其应力分布图;再利用Altair-hypermesh软件对其进行刚度和强度的分析,得到其在扭转和侧向工况下的应力云图分布。通过Geomagic Qualify逆向校核软件,横向研究比较发现其存在相同的应力集中区域。针对研究对比的结果,可以对车身零件进行优化以达到强化车身零件刚度和强度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具体车型为实例,采用UG软件分析后轮罩减振器的静、动刚度,针对分析结果进行了具体的加强刚度的优化设计。对研究车身的后轮罩减振器的静、动刚度的机构设计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基于汽车轻量化的设计趋势,现代轿车的车身大都采用全承载式结构。全承载式结构使车辆行驶过程中车身承受来自路面的各种载荷,因而车身必须要有足够的刚度。如果车身刚度不足,可能造成车厢密封不严以致漏风、漏雨及内饰脱落等现象发生;在碰撞过程中,也可能会引起车身的门框、窗框、发动机罩口和行李厢开口等处的变形过大。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汽车的动力响应和燃油经济性能,对汽车行驶的平顺性和操纵性也会产生不利的影响,从而影响汽车的主动安全性。车身刚度爆孔静刚度和动刚  相似文献   

3.
白车身接附点动刚度优化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车身接附点动刚度性能对整车NVH有较大影响,通过对关键点进行动刚度分析,可以为车辆NVH性能改进提供理论参考,同时有利于缩短开发周期及降低开发成本.以某款车型为研究对象,阐述了详细工程设计阶段白车身接附点动刚度分析的基本原理、分析方法及评价标准,建立白车身有限元模型,利用NASTRAN进行模态频率响应分析,并结合该车型动刚度计算结果对相对薄弱点进行结构优化设计.通过动刚度锤击试验与CAE分析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后者的准确性,从最大程度上保证了该车中低频NVH性能.  相似文献   

4.
引入振动载荷传递路径上系统刚度的概念,梳理了车身刚度的分类和物理意义。明确了整体静刚度及连接点的局部静刚度、动刚度是提升系统刚度的关键。并通过介绍某车型的具体案例,研究了如何通过优化车身刚度,特别是车身局部刚度来提升汽车操纵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在车辆安全气囊开发过程中,气囊ECU安装点的结构动刚度有着严格的要求,安装点动刚度不足会影响气囊ECU在车辆碰撞中采集加速度信号的准确性,从而影响安全气囊起爆的控制精度。某车型最初的车身结构在气囊ECU安装点的动刚度不能达到设计要求,为了改进车身结构,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计算安装点的动刚度,通过多轮方案分析对比,最终设计出了满足要求的新结构。  相似文献   

6.
基于刚度和模态性能的轿车车身轻量化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以某型轿车为例,建立车身的有限元模型,应用以灵敏度分析为基础的修正可行方向优化算法,在保证车身刚度和模态性能不降低的前提下,以车身结构质量的最小化为目标,优化车身零件的厚度,从而实现车身结构的轻量化,车身减轻的质量为原来的6.22%,车身结构的弯曲和扭转刚度也都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主要模态频率变化在1Hz以内。  相似文献   

7.
以某在研车型为研究对象,建立了白车身有限元模型,以车身板厚为设计变量,基于模态和刚度进行了灵敏度分析,综合考虑汽车的制造成本和性能要求,找到影响较大的部件进行优化,并确定最终方案。经过优化白车身共减重10.2 kg,轻量化指数降低了0.22,性能验证分析的结果显示白车身模态、刚度、强度、安全各项性能均能满足目标值的要求,表明基于模态和刚度灵敏度分析的白车身轻量化分析方法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双层客车车身骨架有限元分析为基础,运用正交实验方法,通过调整其整体质量分布和改变杆件截面参数,研究提高车身整体扭转刚度和弯曲刚度的途径,探索参数优化和拓扑优化相结合的统计优化方法。同时,保持车身骨架整体质量基本不变。经过优化分析,车身整体抗扭刚度和弯曲刚度分别提高了20.0%和23.0%。  相似文献   

9.
尾门是SUV车型车身结构重要组成部件,对整车性能有重要影响,文章针对某SUV尾门进行了强度和刚度CAE分析和研究,然后进行了台架强度工况测试,CAE分析和台架试验结果表明,此SUV尾门的力学性能满足目标要求。  相似文献   

10.
轿车白车身静刚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HyperMesh和ANSYS软件建立了某国产中高级轿车白车身的有限元模型。通过对其进行刚度分析和对国内外同级别的车型进行比较来判断该轿车的刚度情况.针对分析结果和相关车型的比较后对该车刚度情况做了一定的分析,通过相关试验进行验证,为后续相关的优化和改进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轿车的NVH性能在现代轿车开发中已经越来越受到莺视。结合国内某轿车NVH性能开发流程,对该轿车结构设计阶段的白车身进行了模态分析和静态刚度分析。分析结果显示,一阶振型为顶棚横摆,且频率与发动机怠速激励频率接近,车身扭转刚度低于竞争车型。由此分析了A柱接头刚度,并对其进行了结构和尺寸优化以提高其刚度,达到了消除顶棚横摆模态,提高扭转刚度值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车身结构嵌件对白车身扭转刚度的影响,基于白车身扭转刚度仿真分析模型,首先通过自由尺寸优化方法找到结构嵌件在车身关键接头的嵌入位置,再用工程塑料内外饰零件的建模方法设计嵌件骨架结构,然后再次通过自由尺寸优化方法对嵌件骨架进行结构优化和轻量化,从而得到兼顾白车身扭转刚度和重量的嵌件结构。仿真分析结果表明:白车身在重量仅增加0.4%的情况下,扭转刚度提升5.5%,整体一阶扭转模态频率提升5.9%。  相似文献   

13.
基于某开发车型车身后拖曳臂接附点的动刚度性能改善,研究影响动刚度因素。通过对影响动刚度因素的分解及CAE仿真计算论证,确认影响动刚度因素。指明了车身后拖曳臂接附点动刚度性能设计控制要素及解决动刚度问题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电动改装轿车车身结构优化设计分析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高云凯  姜欣  张荣荣 《汽车工程》2005,27(1):115-117,125
建立和验证了某电动改装车车身结构强度和刚度的有限元分析模型,并对该车身结构进行了优化分析。分析表明,在现有传统车型上改造开发电动车新产品在技术上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主断面     
刘伟哲 《轿车情报》2008,(5):132-133
一、主断面定义:主断面用来描述车辆某一个局部的典型结构,断面内包括的所有零部件的主要特征和相互关系,主要包括零部件特征、尺寸、配合关系、参考标准等;同时也可以通过计算转动惯性矩,进行白车身强度、刚度的初步分析,优化主断面的结构设计:对于不同车型相同位置的主断面,可以相互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为实现新车型概念设计阶段车身主断面尺寸的优化,基于前期造型和总布置硬点数据,利用现有同平台车型数据库有关接头和主断面的详细数据,建立了带真实接头的白车身精确概念模型。根据弯、扭刚度对主断面的惯性矩Iy,Iz,扭转常数J和截面面积A的灵敏度,筛选出19个关键主断面。最后,以车身质量最小为目标,弯、扭刚度和1阶弯、扭模态为约束条件,运用序列二次规划法对关键主断面进行尺寸优化。优化后,车身质量减轻8.33kg,减轻率达2.7%,弯曲刚度和扭转刚度分别提高4.7%和4.0%,1阶弯、扭模态分别提高2%和1.2%。  相似文献   

17.
车身主断面几何特性对白车身刚度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白车身(BIW)板壳单元有限元模型,进行了车身主断面对白车身刚度影响灵敏度的分析,获得了对白车身扭转刚度和弯曲刚度影响显著的主断面。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主断面面积、主惯性矩等几何参数对白车身刚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车身主断面几何特性对白车身刚度的影响呈非线性相关;主断面主惯性矩或面积的增大是否有利于白车身刚度要视该断面的具体位置而定。  相似文献   

18.
SUV白车身刚度仿真分析和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车身有限元分析模型.对车身的弯曲扭转刚度进行有限元仿真分析和试验.对比有限元分析结果和车身刚度试验分析结果,确认仿真的正确性.建立进一步的结构分析优化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为提高某白车身弯曲和扭转刚度,在不改变其结构的前提下,引入了焊接结构胶和点焊混合连接的手段,并提出通过分析车身应变能分布形式决定结构胶分布的方法,得到了优化的结构胶布置方案。与原结构相比,优化结构胶布置位置后,以最少的结构胶胶线获得了较高的白车身弯曲和扭转刚度,BIP弯曲刚度提高11%,扭转刚度提高5%;BIW弯曲刚度提高10.7%,扭转刚度提高6%。  相似文献   

20.
<正>本文借助CAE、CAD技术对某车型副车架进行结构设计优化,并通过试验验证结构设计的可靠性,建立合理可行的结构设计方案。副车架是乘用车底盘的重要组成部分,悬架通过副车架与车身相连,车辆与地面之间产生的振动通过副车架的缓冲后再传递到车身,降低了振动,提升了乘坐舒适性、底盘强度和操控性,同时也提高了装配便利性及设计通用性。副车架的结构形式、刚度及强度对整车耐久性、舒适性、操控性有很大影响,是衡量乘用车底盘设计水平的重要参考依据。乘用车副车架的模态、刚度、强度、疲劳耐久性成为设计人员首先关注的指标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