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混凝土块软体排是一种经济有效的冲刷防护手段,在河流护岸工程和航道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在一些潮流波浪较大的近海工程中也有采用。首先对水流和波浪作用下混凝土块软体排的受力进行了分析,然后通过物理模型试验对3种不同厚度的混凝土块软体排在单独水流作用下、单独波浪作用下和波流共同作用下的稳定性进行了试验。通过试验测量其失稳临界流速和特定水流流速下失稳临界波高,并对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2.
桂平航运枢纽二线船闸平面布置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俊涛 《水道港口》2013,(2):150-156
为配合桂平航运枢纽二线船闸工程设计,采用定床物理模型试验和遥控自航船模试验相结合的研究手段,对桂平二线船闸工程布置进行研究,分析和论证设计方案的合理性。通过工程河段水流特性、枢纽调度对上、下游水流条件影响的模型试验,分析了工程河段水流特性,研究了二线船闸上下游引航道口门区和连接段航道通航水流条件和船舶航行条件,修改完善了设计方案,并最终确定了桂平二线船闸合理可行的工程布置方案。  相似文献   

3.
右江鱼梁枢纽施工期通航水流条件改善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枢纽施工期的通航问题是施工总体战略布置、总工期和总造价的关键性课题,它影响着施工布置、工程量及工期安排。右江鱼梁枢纽利用缩窄的河床通航来解决一期施工期的通航问题,文中采用物理模型试验和自航遥控船模试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了右江鱼梁枢纽一期工程施工期设计方案的通航水流条件,对设计方案下影响通航水流条件的各个因素进行总结,提出了一些改善水流条件的工程措施,基本解决了一期工程施工期的通航问题。  相似文献   

4.
沙溪口水电站船闸下引航道口门区通航水流条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斐  彭伟  王义安 《水运工程》2017,(10):186-191
船闸引航道口门区水流条件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船舶进出船闸的安全。针对沙溪口水电站船闸引航道口门区水流条件差、水深不足、横流较大等问题,建立电站河段整体物理模型,并结合船模航行试验,对船闸下引航道口门区通航水流条件进行试验研究,并提出优化工程方案。优化方案2试验表明:通过筑坝、新建明渠和底部透空式隔流堤工程,下引航道口门区通航水流条件得到明显改善,通航水流条件基本满足规范要求。船模航行试验验证船舶可以安全平稳地通过口门区,且船舶操纵参数均在要求范围以内。  相似文献   

5.
通过现场勘查、跟踪,分析了荆江河段河漫滩植物群落及植物种类分布,结合实际调查情况选取试验模型植物,开展不同植被对水流结构的影响水槽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植被的存在对岸坡附近水流流速影响明显,增加了水流的阻力,对减轻水流冲刷有较好的防护作用,不同植被高度、不同种植密度对植被根部冲刷具有不同的影响。最后选取周天河段张家榨护岸工程段进行了不同植被生态护坡现场试验,生态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6.
采用正态物理模型对依兰航电枢纽下坝线施工一期春汛围堰、主围堰及施工二期通航水流条件进行试验研究。经过多方案比较,提出了经济合理的施工期通航工程措施。结果表明:施工一期春汛围堰、主围堰均壅高了上游水位,同时改变了水流流速分布。施工二期船闸及整治工程建成后,船闸试通航期上下游引航道口门区及连接段通航水流条件基本满足要求,洪水期仅下游连接段纵向水流流速偏大。  相似文献   

7.
基于平面曲线坐标系、垂向σ坐标系建立了三维水流数学模型。采用控制体积法离散基本方程、交错网格以避免压力的振荡、动水压力校正法进行数值求解。分别采用经典急弯河段水槽试验资料、土谷塘物理模型试验资料对模型进行了验证。验证结果表明,模型能较好地反映弯曲河段三维水流结构特征和船闸引航道口门区的通航水流条件,可为枢纽船闸工程的平面布置方案论证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溢洪道挑流鼻坎为研究对象,采用物理模型试验的研究方法,以验证误差满足要求的模型为前提。以同等工况为试验研究前提,对水库溢洪道进行物理模型试验研究,针对不同挑坎方案,分析对比下游水流流态、水流挑距、河床入射水流形态及河床冲刷形态。观察分析对比,对表空溢洪道进口进行了试验优化,论证了得出叫有挑坎方案,得到适用于本工程实际的溢洪道鼻坎体型。并且对溢洪道掺气槽进行了简单探索。  相似文献   

9.
改善大顶子山航电枢纽通航水流条件措施研究   总被引:9,自引:6,他引:3  
根据大顶子山航电枢纽通航水流条件试验结果,分析了引航道口门区不同布置方案的通航水流条件及影响因素,提出了满足船闸上下游引航道口门区及连接段水流条件要求的工程方案。  相似文献   

10.
那吉航运枢纽施工导流模型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焱  周华兴  郑宝友 《水道港口》2004,25(3):145-149
通过1:100定床整体水工模型,对一期导流明渠的泄流能力、流速流态、通航水流条件和二期3孔导流的泄流能力、船闸的通航水流条件进行了试验研究。研究表明,一、二期导流工程泄流能力满足设计要求,通航水流条件满足施工期要求。  相似文献   

11.
岷江龙溪口航电枢纽工程是岷江乐山—宜宾段航道等级提升的第4级。该工程引航道通航水流条件是保障四川重大件水路运输通道安全的重要因素。采用1100整体水工模型进行试验,分析各种通航工况下的通航水流条件,并针对上引航道通航水流条件不满足规范要求存在的问题,提出改善引航道口门区通航水流条件,提高最大通航安全流量的综合性工程措施,较好地解决了枢纽上游引航道及口门区的通航安全问题,研究成果可作为类似工程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2.
狭窄连续弯道河段航电枢纽平面布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托湘江土谷塘航电枢纽工程,采用整体河工模型水流试验与遥控自航船模航行试验相结合的研究手段,对船闸分别位于狭窄连续弯道中的下游反向弯道凸岸和凹岸的2种枢纽平面布置方案,从枢纽泄流能力、船闸通航水流条件、船闸上下游航道平面布置形式、船舶航行条件等多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提出了较合理的枢纽平面布置方案,供其他类似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13.
船模航行试验技术及在航道工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船模航行试验是在河工模型和船模相结合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试验研究方法。论述了船模航行试验的相似条件和相关技术,指出这项技术适于研究通航水流条件和工程方案的优化布置以及船舶性能、航道尺度、航道水流三者的相互关系和提高通航能力的措施等。介绍了这项技术在航道工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贵港航运枢纽船闸引航道口门区水流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贵港航运枢纽船闸引航道口门区水流条件,进行了多种方案的试验,推荐方案被设计单位采用、本文为该工程的试验成果简介。  相似文献   

15.
由于牛岐船闸和电站共用引水渠道,电站发电势必产生对船舶进出闸不利的水流条件,本文应用通过二维水流数学模型试验手段,分析研究引水渠道的水流条件对船舶进出闸安全的影响,并结合牛岐船闸复航工程实际情况,提出能较好改善引水渠道的水流条件的工程措施.  相似文献   

16.
大型油轮的水流力是开敞式深水码头设计中的重要参数之一。分别对JTS 144-1—2010《港口荷载工程规范》、OPTIMOOR计算软件、英国BS 6349规范、石油公司国际海运论坛《系泊设备指南》以及MIL-HDBK等5种船舶水流力计算方法进行对比分析,并通过物理模型试验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现行《港口工程荷载规范》关于船舶水流力的计算公式当15°<θ<165°时与试验结果相差较大,而国外规范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符合较好。因此,建议船舶水流力的纵向分力采用英国BS6349规范计算,横向分力采用OCIMF《系泊设备指南》中的公式来计算。  相似文献   

17.
根据泥沙淤积分布、水流运动的规律,分析了九龙坡碍航险滩的成滩原因,同时提出了治理措施工程方案,对工程方案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为今后九龙坡河段的治理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船模航行试验技术在水运工程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论述了船模航行试验的基本相似条件、相关技术,指出这项技术适于研究航道及通航工程的水流条件及工程方案的优化布置;研究船舶性能、航道尺度、航道水流条件三者的相互关系及提高通航能力的措施。介绍了这项技术在水运工程研究中的应用及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9.
湘江土谷塘航电枢纽平面布置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彭伟  郝品正 《水道港口》2010,31(2):115-119
以湘江土谷塘航电枢纽通航技术试验研究成果为基础,根据枢纽船闸引航道口门区连接段为弯道的通航水流条件,对2个平面布置方案从枢纽泄流能力、通航水流条件、船舶航行条件等方面,进行优化方案综合分析比较,提出枢纽平面布置的推荐方案。总结了弯道河段的水流特点,解决此类工程的通航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20.
沿河公路丁坝群水毁防护平面二维水流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平面二维水动力学方程组出发,根据有限元Galerkin加权余量法离散模型方程组,并利用Newton-Raphson迭代法求解,建立丁坝绕流平面二维水流数学模型。利用水槽试验数据对模型进行了验证,模型计算结果与实测值吻合良好。将模型应用到河龙高速清溪河段水毁防护工程,对丁坝群护岸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型在丁坝群护岸工程的水流模拟中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