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汽车保有量直接影响着区域交通需求,其中对于客运需求的影响则更为密切.通常认为汽车保有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经济指标和人口数量,而实际上在这二者既定的情况下,基尼系数的变化仍然会对汽车保有量产生较大影响,进而也会影响着区域交通需求水平.  相似文献   

2.
基于分段外推法的城市汽车保有量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汽车保有量的预测是城市交通规划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制定各种交通需求管理措施的重要依据。分析影响城市汽车保有量的因素,将城市划分成不同的交通小区,并建立相应的评价模型对各小区进行综合评价。同时利用某一小区以往汽车保有量资料,建立基于分段外推法的城市汽车保有量预测模型,为城市汽车保有量的近期预测提供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分析汽车保险需求的影响因素,以保费收入为因变量,以经济、交通、风险等方面的因素为自变量,建立汽车保险需求的双指数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利用Eviews软件对模型进行参数估计与共线性检验,并用逐步回归法克服模型的多重共线性,对回归方程进行相关性检验和实例验证,证明回归方程的准确性。回归方程分析结果表明:私人汽车保有量及国内生产总值与保费收入正相关,私人汽车保有量上升1%,保费上升0.358%;国内生产总值上升1%,保费收入上升0.895%;保险价格与保费收入负相关,保险价格每降低1%,保险收入上升0.402%。  相似文献   

4.
为了提高民用汽车保有量预测的准确度及精度,在科学合理选取民用汽车保有量的预测指标的基础上,选取了三种单项预测方法,建立基于熵值法的组合预测模型,利用2002~2011年天津市民用汽车保有量数据进行模型检验,检验结果表明该模型预测准确、精度较高,适合对民用汽车保有量预测,并对2013~2016年天津市民用汽车保有量进行预测,为制定城市道路规划、交通规划提供可靠的数据依据。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汽车保有量的增加,由此引起一系列交通问题,这使得城市交通组织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本文选取北京南站地区作为研究案例,通过对南站及周边区域交通状况的实际调研,分析南站区域路网中的主要车流流向,得到马家堡区域和陶然亭区域的交通组织形式不合理,并分析导致路网负荷不均的主要原因是交通标志;进而提出了南站地区合...  相似文献   

6.
<正>"十二五"时期上海城市建设的重心正向郊区转移,正如2014年6月举行的"上海2040战略专题——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乡统筹发展"研讨会上专家建言的那样,"上海未来的潜力地区是在郊区新城、新市镇"。与此同时,在新城汽车保有量高于中心城的快速增长、个体交通需求迅速膨胀、对外联系日益频繁等背景下,向心交通(出入中心城)、内部交通压力逐年递增,部分路段及区域甚至已呈现常发性拥堵。市郊新城在尚未  相似文献   

7.
中国城市机动化发展情况及政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城市机动车保有量持续快速增长对城市交通环境、交通承载能力、交通服务水平提出了新挑战。首先,基于不同国家、中国不同城市汽车保有量数据,分析中国城市机动化发展所处水平、机动化结构、机动化发展特点及增长趋势。探讨影响中国城市机动化发展的关键因素:汽车价格与人均GDP的比值、公共交通发展,以及汽车产业政策。最后,从公共交通政策导向作用、机动车限制性管理、步行和自行车交通方面评述中国城市交通政策,同时从国家政策、城市交通规划与实践、市民绿色出行意识培养等层面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8.
随着经济的发展,常熟市人民生活极大改善,交通需求也急剧增长。据统计,至2003年底,全市机动车保有量达22;7万辆,汽车4.3万辆,其中私家车2.3万辆;机动车驾驶人突破22万人,其中汽车驾驶人达6万人。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不断扩张、人口的数量的持续上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汽车价格的不断降低,汽车保有量在全世界尤其是中国出现了爆炸式的增长。汽车保有量的增长不可避免的导致了城市内部各种交通问题,首当其冲的便是交通拥堵问题。  相似文献   

10.
继北京、上海、深圳之后,广州成为汽车保有量超过百万的城市。寻找停车位成为有车一族的难题。特别是广州商业中心、人流密集的区域,停车位的需求远远大于供给。  相似文献   

11.
以中国农业大学奥运摔跤馆交通为研究对象,针对奥运期间校园内机动车流量及行人数量大幅增加、停车位不能满足需求进而导致园区内交通拥堵的问题,规划设置了3个停车场,设计了两套校园交通规划管理方案:方案A和B,用于奥运比赛期间对校园内机动车及行人的管理。经过验证,方案可保障中国农业大学举办奥运摔跤比赛时校内交通的顺畅,同时为其他有大型体育场馆的校园制定交通管理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交通需求管理及其在中国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交通需求管理 ( TDM)是发达国家已经广泛研究、试验和实施的一项旨在解决目前交通问题的有效措施。综合分析了 TDM在几个典型发达国家的应用情况及其经验 ,初步分析了该措施在中国应用的可行性 ,认为目前不能全面引入 TDM措施 ,但需要在大力发展的交通规划与管理中引入 TDM思想 ,并以此作为长远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3.
拥挤道路使用收费和停车设施收费是解决城市交通拥挤的两种手段,文章对两者收费策略结合条件下的市郊—市区间综合优化问题进行研究。前往市内工作区上班的驾车者到达拥挤收费点后有两种策略可供选择:一是交纳拥挤道路使用费继续驾车前往工作地;二是停车再换乘地铁或BRT等公交方式到达目的地。通过对两种策略下用户的出行成本进行了分析,以最大化总的消费者剩余为上层优化目标,以弹性需求下的组合出行网络用户平衡作为下层规划,建立了双层规划模型,设计了基于模式搜索的求解算法。并对算例进行计算和分析,计算结果表明该模型与算法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4.
无车日活动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在城市规定区域里限制非公交机动车辆的通行,以减少拥堵、污染和噪音,并鼓励人们使用有利于环保的交通方式。通过对无车日由来、绿色交通以及实施无车日的必要性进行分析,并以重庆市渝中区实施无车日方案的交通量调查数据为例,探讨了无车日的交通需求预测及其实施效果,从而为其实施相应的交通管制和其重要意义的分析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随着交通问题的日益加剧,交通安全和效益逐渐成为交通领域的研究热点,智能交通系统的建设已成为必然。车联网技术作为系统的主要核心,对其进行研究具有较强的需求性。结合交通管理问题,介绍车联网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框架,对其应用和发展趋势进行阐述,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6.
无车日活动的交通影响及效果预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车日活动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在城市规定区域里限制非公交机动车辆的通行,以减少拥堵、污染和噪音,并鼓励人们使用有利于环保的交通方式。通过对无车日由来、绿色交通以及实施无车日的必要性进行分析,并以重庆市渝中区实施无车日方案的交通量调查数据为例,探讨了无车日的交通需求预测及其实施效果,从而为其实施相应的交通管制和其重要意义的分析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奖赏和惩罚措施是解决交通拥堵问题的重要措施,本文基于在北京市的调查,进行 2 种措施下出行选择行为的探索研究,得出奖励措施会使更多的小汽车通勤者转向非高峰出 行,而收费措施对于使其放弃小汽车出行效果更好.基于前景理论的分析显示:奖励措施下,大 部分出行者的方式选择为“收益”;而收费措施下,大部分出行者面临“损失”,不同群体在出行 选择时呈现不同的风险偏好态度.在引导小汽车高峰出行向错峰出行转移时,奖励措施比较适 用于中等收入群体,收费措施比较适用于中高收入群体;在引导小汽车高峰出行向其他方式转 移时,2种措施对低收入群体效果更好.以上结论可为交通需求管理政策的制定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从宏观、中观、微观层次分析导致城市拥堵的原因,倡导可持续的城市交通发展政策,以交通管理、交通供给、交通需求为出发点,提出深化交通体制改革与加强智能信息管理,增加道路有效供给与提升停车管理,构建快速公交系统与加强汽车需求管理,并结合土地利用、城市规划与交通建设协调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9.
城市私人小汽车保有量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私人小汽车保有量的迅速增长,在带动城市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非常严重的交通问题,为了缓解小汽车的交通压力,必须合理规划私人小汽车保有量.本文首先对现有私人小汽车保有量预测模型进行比较分析,然后结合我国小汽车的发展阶段,考虑交通供求关系及其表现形式,基于用户效用最优、随机均衡原理开发了一个双层规划预测模型,最后将其应用于一简单网络,说明此模型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在城市混合交通路网中,出行者通常根据自己的出行偏好选择自己的交通方式和出行路径. 考虑城市道路中不同交通方式之间的相互影响,把出行者按照时间价值划分为多个用户类型,每类出行者可选择自驾车、出租车或公交车方式出行. 为解决这个多交通模式相互影响的混合交通均衡分配问题,从交通需求的角度出发,基于BPR公式构造了城市混合交通网络的路段旅行时间函数,建立了多用户多方式混合交通均衡变分不等式模型,并设计了基于对角化技术与MSA方法的混合求解算法. 算例结果表明,高时间价值类出行者倾向于选择自驾车或出租车出行,低时间价值类出行者倾向于选择公交车出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