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对某SUV车建立了刚柔耦合整车系统虚拟样机模型,进行了稳态转向特性仿真分析,发现该车具有先不足转向后过多转向的问题,并且中性转向点的侧向加速度值an偏小.通过对悬架刚度、稳定杆刚度的优化设计,解决了该车的过多转向问题,使之具有了适度的不足转向特性,并且使an达到了设计要求.最后对改进前后的方案进行了对比分析及试验验证,说明优化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相似文献   

2.
为分析扭转梁C特性对稳态转向性能的影响,文章以模态综合法建立了某乘用车扭转梁后悬柔性模型,对建立的原型车进行侧向力C特性仿真,与对标车进行对比发现仿真与试验值存大较大差异,且侧向力前束特性存在较大的过度转向趋势.通过优化安装衬套的刚度使得原型车与试验结果吻合,最后对整车进行稳态回转仿真发现,负的前束侧向力特性不利于转向,优化后的模型提高了整车不足转向.  相似文献   

3.
汽车操纵稳定性的中间位置转向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操纵稳定性中间位置转向试验最初是由美国德尔福公司制定的,是汽车在高速行驶条件下操纵性和稳定性的重要评价方法。通过试验的原始数据可以绘制出转向盘转角与侧向加速度、转向盘力矩与侧向加速度、转向盘力矩与转向盘转角等多条特性曲线,以作为不同的评价指标。以CAll41载货汽车作为实例分析,发现该车转向干摩擦偏大,转向刚度偏低,高速行驶时的非线性路感不够理想。  相似文献   

4.
为了提高线控转向车辆在高速工况下角传动比非线性响应的准确性,分析线控转向的功能指标,推导可变传动比的计算过程,讨论固定横摆角速度增益、固定侧向加速度增益、车速、方向盘输入对前轮转角映射结果的影响,建立基于模糊推理系统的可变传动比策略,针对理想传动比在车辆稳定性控制层面上的不足,采用前轮补偿角的方法进行最终前轮转角的决策。在验证过程中,搭建线控转向整车数学模型,选取典型转向输入工况,结合动力学仿真软件对总体系统设计进行联合仿真对比分析。实验结果分析证明,设计后的传动比策略可以实现方向盘指标需求,降低横摆角速度和质心侧偏角,有效减轻驾驶员的操作负荷,基于改进滑模控制的主动转向策略相比饱和函数指数趋近律滑模控制,超调量降低了9%,提高汽车行驶安全。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轮胎的非线性特性、侧向力与垂直载荷耦合特性对车辆操纵稳定性的影响,发现当侧向加速度较大时,4WS对横摆率的控制作用急剧减弱,而通过主动悬架的控制能有效提高横摆率的响应.提出了基于横摆率跟踪控制的4WS和主动悬架的协调控制方法,对前后轴主动悬架控制力进行了分配,提高了大侧向加速度时的横摆率响应.转向盘角阶跃输入的仿真分析表明,该方法可获得优于4WS和主动悬架简单叠加时的综合性能.  相似文献   

6.
车辆操纵性的准确预测对评价车辆的动力学性能至关重要,通过动力学分析软件Adams/Chassis预测了车辆的操纵性并进行了实车验证.建立的车辆模型考虑了弹性元件,转向摩擦力和阻尼的影响.对4种代表操纵特性的行驶工况进行了仿真试验:稳态回转,正弦转向,斜坡脉冲转向和阶跃转向.实车验证时的相关度分析中不仅包含了方向盘转角,转向力矩,整车侧向加速度、侧偏角、侧倾角,同时包含了侧倾角梯度.和最终的实测数据对比后,仿真数据和实测数据的相关性很好,结果表明Adams/Chassis仿真软件可以对车辆操纵特性进行准确的预测,同时此种方法可以用在车辆早期的概念设计阶段动力学性能开发和随后的调试阶段.  相似文献   

7.
四轮转向车辆运动仿真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二自由度四轮转向汽车模型的运动方程,给出横摆角速度,侧向加速度与前轮转角的传递函数,并根据四轮转向车辆的控制策略进行运动学仿真。阐明四轮转向车辆与前轮转向车辆相比的优势,并提出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周忠胜 《汽车科技》2008,(Z1):44-48
论述了侧倾转向和侧倾外倾系数的意义和获得方法,然后以某汽车为例计算了侧倾转向系数和侧倾外倾系数,并对其进行了分析.探索了一种计算不同侧向加速度下侧倾转向和侧倾外倾系数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基于主动转向技术的汽车防侧翻控制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徐延海 《汽车工程》2005,27(5):518-521
以汽车2自由度模型作为参考模型,建立了一种汽车防侧翻的控制方法。该方法采用主动转向技术来改变转向轮的转向角度,有效地减少了汽车的侧向加速度,提高了汽车的防侧翻的能力。在8自山度汽车动力学模型的基础上,运用主动转向技术的控制策略进行了汽车的性能仿真分析。与末采用汽车防侧翻控制系统的汽车动力学分析结果相比,汽车的主动安全性得到了增强。  相似文献   

10.
汽车的力学参数与稳态转向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安文  宋健 《汽车工程》1999,21(5):269-274
本文以汽车力学参数试验台测出的数据为基础,为通过建立轮胎侧偏角,车厢侧倾角,回正力矩与侧向加速度之间的关系,运用最小二乘法对测试数据进行线性曲线拟合,找出了这些数据与汽车记转向特性之间的关系,并按国家标准GB/T3047-91中的有关规定对被测试车辆的稳态转向特性进行了评价 。  相似文献   

11.
对铣削拌和两用拌和机转鼓铣刀的工作及受力状态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铣刀切削前角、后角及安装角的设置原则,同时根据三种理论解释,论述了侧向倾斜角的安装要求及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2.
为了获得横梁位置、扭力梁长度、初始定位参数这几个因素对整车性能的影响,本文建立了一种简化了的扭力梁式悬架模型,并根据这一模型计算出扭力梁式悬架的定位参数及侧倾中心高度。根据定位参数和侧倾中心高度的变化趋势来合理地选择扭力梁式悬架的设计参数。结果表明,横梁位于扭力梁中部时,定位参数匹配较好;扭力梁长度增加时对侧倾中心高度影响明显;初始外倾角对车辆性能的影响更明显。结论可以为扭力梁式悬架的设计计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直线行驶过程中汽车方向盘转角的研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一种汽车方向盘转角传感器,搭建了汽车方向盘转角数据采集系统。依据在北京五环路上的行驶实验,分析了驾驶前期和后期方向盘转角特性的不同,得出驾驶员正常驾驶汽车直线行驶时方向盘转角范围约在其回正位置的左右7°之间,方向盘紧定时间在9s内。实验结果为驾驶行为研究、驾驶疲劳监测及相关产品的开发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4.
基于MATLAB/SIMULINK,以3自由度汽车非线性动力学模型为基础,建立仿真模型对汽车行驶姿态进行仿真研究,并且模拟了汽车在极限行驶工况下的行驶姿态,较低的行驶速度,适当增加侧倾转向系数可以提高汽车的操纵稳定性。前正/后负车轮外倾角可以保证汽车在高速转向/制动时保持一定的恢复横摆力矩,提高行驶安全性。改变侧倾阻尼系数对高速转向的操纵性影响不大而对行驶的平顺性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
高速公路曲线上简支板桥的平面布设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长生  王鸿烈 《公路》2001,(9):30-34
介绍了郑新高速公路平曲线上简支板桥的几种平面布设方法,重点是弦线拨角法的计算图式、公式推导和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16.
基于表面能理论研究不同种类纤维与集料之间的接触角、粘附功以及接触角差,研究结果可为完善纤维对沥青混合料的改善机理以及更合理运用纤维的改善作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propose a new nonlinear model of the Macpherson strut suspension system for ride control applications. The model includes the vertical acceleration of the sprung mass and incorporates the suspension linkage kinematics. This two-degree-of-freedom (DOF) model not only provides a more accurate representation of the Macpherson suspension system for control application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ride quality, but also facilitates evaluation of the suspension kinematic parameters, such as camber, caster and king-pin angles as well as track alterations on the ride vibrations. The performances of the nonlinear and linearised models are investigated and compared with those of the conventional model. Besides, it is shown that the semi-active force improves the ride quality better than active force, while the opposite is true in terms of improving the performance of the kinematic parameters. The results of variations of the kinematic parameters based on the linear model subject to road disturbances are compared with those of a virtual prototype of Macpherson suspension in ADAMS software. The analytical results in both cases are shown to agree with each other.  相似文献   

18.
刘刚 《汽车电器》2007,(8):11-13
介绍闭合角的定义,以桑塔纳轿车装用的电子点火系统为例,通过运算说明闭合角控制的必要性,阐述闭合角控制的原理;强调了电感储能式点火系统闭合角的控制目标是限流值而非饱和电流。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副驾驶员座椅靠背角度对乘员碰撞安全性的影响,建立了某乘用车副驾驶员约束系统模型,采用LS-DYNA软件分析了该车型在正面碰撞时对应于不同座椅靠背角度的副驾驶员损伤情况。结果表明,随着靠背角度的增加,乘员的损伤加重,尤其是头部和颈部损伤。因此,在正面碰撞中,将副驾驶员靠背角度适当调小有利于对副驾驶员保护。  相似文献   

20.
基本点火提前角的BP神经网络生成方法仿真和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素云  胡宁  陈志恒  吴训成 《汽车工程》2006,28(7):634-635,642
对应用BP神经网络求取汽车ESA基本点火提前角的方法进行了仿真和评价。在分析考虑基本点火提前角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建立起基本点火提前角的BP神经网络模型,并将仿真得到的结果与插值法进行比较。从比较的结果可知,BP神经网络的控制效果要优于传统的线性插值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