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9 毫秒
1.
空间分析方法在航线设计和航路监视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建华  雷金平 《中国航海》2004,(1):41-43,61
探讨在电子海图中,使用GIS空间分析函数自动判断计划航线的偏航极限范围内是否存在危险点、线、面的方法,为航线设计起决策参考,在航行过程中,起实时航路监视作用。  相似文献   

2.
张辉 《航海技术》2022,(1):19-21,25
船舶在开航前,船长需根据承租人或船舶所有人的航次指令制订一份从泊位到泊位的安全航行计划.航行计划包括航次评估、航线设计、计划执行和航次监控等4部分[1],通常由二副拟制,经船长审批,全体船舶驾驶人员理解并签字确认后执行.航行计划可使驾驶台团队对本航次的航路有一个良好而全面的了解.安全有效的航行计划应包含海图上的所有重要...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分析航行计划入手,通过国际海事组织的A.893(21)决议有关《航次计划指南》对制定航行计划的要求,阐述详细而规范的海图标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而引入海图标注,对其内容步骤结合图例研究,列举了详细而规范的海图标注应有的内容,为远洋船舶进行航线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船舶航行的日益频繁对航线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提高船舶运输的效率和安全性,传统依照纸质地图设计航线的方法已不能满足要求。为了在保障安全和效率的前提下提高航线质量,本文使用电子海图结合AIS系统监控船舶航行状态,实时上传海洋及船舶信息,并使用Douglas-Peuker算法依据海洋实时信息修正航线,提高了船舶航行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为了提升自动导航效果,设计基于视觉传达的船舶自动导航系统。利用视觉传达技术采集船舶图像,通过回溯处理模块获取高精度图像信息;利用系统软件线程实现模块间通信,依据图像信息制定航行计划,依据高精度图像信息实现航线设置、航线偏移报警与保存航迹功能;采用船舶目标跟踪方法得到船舶的位置和航向角信息,利用人机交互模块完成海图漫游、查询与航线管理等操作。实验证明,该系统可合理设计船舶航线,航行轨迹跟踪精度高。  相似文献   

6.
传统船舶防碰撞算法主要以船舶航线间距为碰撞计算要素,但是在多方向航行因素引入后会出现防碰撞航线输出量精准度降低问题。为此提出多方向航行船舶防碰撞航线有限元计算研究。通过对船舶多方向下避碰的计算,获得避碰瞬态速度关系量;以此为基础对避碰计算规则进行遗传计算,得到预输出航线数据;对预输出航线数据进行有限元计算,提升多方向航行船舶的防碰撞航线计算的精准度。为验证计算结果的精准度,设计一组仿真对比实验进行对比测试,并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7.
发挥电子海图显示平台优势,引入基于台风预报误差遭遇概率算法,设计了基于电子海图的船舶绕避台风系统,将台风基本数据信息和船舶航行基本信息,如船舶位置、航线以及台风的位置、行进路线等直观地显示在电子海图上,并运用台风预报误差遭遇概率算法,可快速、准确地制定出船舶绕避台风方案。利用此系统可有效、直观显示船舶和台风的相对动态关系,从而制定船舶绕避台风的航速和航线规划,保证船舶在恶劣的台风天气中的航行安全。  相似文献   

8.
正0引言本文分析集装箱船W轮在驶离日本博多(Hakata)港时,与1艘近岸航行T轮的碰撞事故发生的过程及原因,对船舶离港定速时机、海图作业、驾驶员航行职责、近岸航行定位方式的选用、近岸航行保持船位于计划航线上的考虑及碰撞危险的判断等方面进行剖析,旨在:总结经验汲取教训,提醒船舶驾驶人员在离港航行时加强戒备和防范;在履行航行职责时保持高度警惕,提高责任意识;在遵守《1972年国际海上避碰规则》(以下简称《避碰规则》)的原则上运用良好  相似文献   

9.
虚拟航标系统的开发与仿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建华  李红祥  周鹏 《中国航海》2007,(4):54-57,67
探讨了虚拟航标系统的实现方法,基于VB和MapX开发了虚拟航标系统的应用软件。使用AIS设备对虚拟航标进行了仿真,在电子海图显示终端可视化监视本船和虚拟航标之间的关系,并在航行过程中借助电子海图空间分析函数来判断虚拟航标与船舶之间的距离,并对航路起实时监视的作用。仿真结果证明了论文所采取的实现虚拟航标系统技术路线的可行性,为今后实船论证虚拟航标系统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海图资料是船舶航行的必备工具,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助航安全信息,水深资料,海洋环境信息等,是航海家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也是船舶航线设计,导航,定位的必要载体。随着船舶逐渐向高速化,大型化方向发展。海图资料管理作为船舶航行保障,也向集成化、专业化、电子化的方向发展,笔者在海图管理工作中探索海图远程跟踪管理模式,推进船舶海图资料管理的精细化,作了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1.
舰艇航路规划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舰艇航路规划日趋复杂,规划过程涉及大量的海洋环境数据,为了有效地利用海洋信息提高航路规划效率,设计了基于ArcGIS平台的舰艇航路规划系统。建立舰艇航路规划空间分析模型数据库,依托ArcGIS平台的空间分析能力解决地理空间中的舰艇航路规划问题。介绍了舰艇航路规划系统的层次结构、组成、数据库以及模块功能,并给出了水下舰艇三维航路规划技术的实现思路和方法。系统可根据航行任务为多型舰艇制定航行计划,有利于提高舰艇航行的安全性和隐蔽性。  相似文献   

12.
利用远程武器对目标进行超视距远程打击是未来海战的主要手段之一,航路规划技术对提高远程水下武器的安全性及突防攻击能力起着重要作用,根据远程打击目标的特点及影响航路规划问题的因素,提出了远程鱼雷航路规划的基本流程,最后分析了在远程打击过程中,航路规划对远程鱼雷提高远程打击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分析环厦门湾游艇活动现状,结合环厦门湾水域游艇泊位建设规划,提出环厦门湾游艇活动水域和游艇航路规划建议,供相关部门制订游艇航路规划和管理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的发展,无人平台的发展日新月异,以无人水面艇为代表的无人平台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其中航路规划系统是实现无人艇正常航行和体现无人艇智能化的关键技术之一。目前大多数航路规划算法适用的场景主要为无人艇的自由航行,避碰能力单一,且未充分考虑无人艇自身欠驱动型以及机动能力的限制,很难满足复杂障碍环境下智能避碰的需求。本文设计基于分层规划的航路规划方案,提出多单元模块下的无人艇航路规划策略,并基于无人艇自身特性设计对应的轨迹规划单元。最后在GIS数据上,对所设计的智能航路规划系统进行仿真验证,实验结果验证系统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5.
反舰导弹航路规划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反舰导弹在现代战争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中航路规划是反舰导弹突防的关键技术之一。文章分析了反舰导弹航路规划的基本原则,介绍了反舰导弹航路规划的主要作战运用,指出了反舰导弹航路规划实现的基本步骤并对几种航路规划算法做了介绍。  相似文献   

16.
进行无人机任务规划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无人机作战效能,总体来说,无人机任务规划主要是找出一条最优飞行航线,最大限度地发挥无人机的作用。通过分析任务规划的基本流程,提出基于地形分析的航线规划算法,并且结合任务特点,进行航线规划方法研究,着重考虑了地图的选用,地图信息的标绘和航线调整的时机与方法,丰富了任务规划的内容,提高了任务规划的实践指导性。  相似文献   

17.
针对当前舰艇航路规划所要考虑的因素,运用遗传算法探讨舰艇的航路的优化设计问题。运用蚁群搜索的策略生成初始航线种群,并采用网格序号进行一维编码,通过构建适应度函数进行航线的选优工作。以电子海图作为平台,经过编程仿真试验得到了设定海区的最优航线。仿真结果表明,改进的遗传算法提高了搜索效率,得到了较为满意的结果,基本可以解决设定海区的航路规划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为保证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能够实现水平运输设备的高效自动化作业,水平运输设备行驶路径的规划能力成为评价系统好坏的决定性因素。针对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水平运输系统如何生成最优行驶路径的问题,从码头布局、任务划分、车道选择及路径优化等多方面进行深入探究,提出一套自动导引车运行路径规划系统方案,明确路径规划需要考虑的因素,简化路径规划系统的计算逻辑,缩短自动导引车的运行距离,对提高水平运输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融江麻石船闸改扩建工程下引航道位于右岸,规划航线偏向河心,下泄洪水斜冲引航道,造成口门区通航条件十分复杂。采取规划航线向右岸侧偏移、布置隔流堤、增加导流墩和改变导流墩轴向角等措施提出3个优化布置方案。建立麻石枢纽下游河道的整体二维水流模型开展仿真模拟,分析比较各个优化方案的口门区的通航水流条件,得出满足通航安全指标的最优布置方案。  相似文献   

20.
船队规划问题通常是通过建立连续变量线性规划模型或混合整数线性规划模型来解决,但往往会得到要求一艘船营运于多条航线的结果。而企业出于安全因素和便于管理的角度考虑,希望船队单船个体的航线能固定,这就需要采用整数规划模型来解决此类问题。针对新建船队的整体配置规划问题,在建立连续变量线性规划模型和混合整数线性规划模型的基础上,探索并建立线性整数规划模型和非线性整数规划模型并进行优化。通过对计算实例的分析比较,论述了4种优化数学模型的特点与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