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探索城市信号交叉口掉头车道右置的可行性,分析交叉口的整体状况,从交叉口几何形状、交通构成和信号配时三方面对交叉口适应性进行分析;从安全层面对交叉口运用交通冲突技术进行安全性分析.结合某一T形交叉口,利用Vissim软件进行交通运行仿真模拟,将得到的轨迹导入至SSAM软件进行冲突分析.采用交通冲突类型、冲突数目、冲突空间分布等指标,对比分析了常规车道设置和掉头车道右置2种交通渠化下的冲突特性.研究表明,城市主次道路相交信号交叉口,将掉头车道右置可显著减少交叉冲突、追尾冲突、变道冲突数目,增加冲突时间(TTC),提升交叉口尤其是掉头车流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交叉口区域非机动车和机动车发生冲突时的特性,通过视频拍摄,利用George软件提取车辆轨迹,归纳机非冲突时4种典型的避让行为,结合轨迹数据计算冲突指标,利用TTC来判定机非冲突严重性。结果表明,0TTC≤0.9s时为严重冲突,0.9s≤TTC1.9s时为一般冲突,当TTC1.9s时可以认为不构成机非冲突。  相似文献   

3.
平面交叉口交通冲突技术标准化研究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14  
应用交通冲突技术评价平面交叉口交通安全依赖于该技术的标准化。本文在研究汽车交通国家交通冲突标准化的基础上,结合分析交叉口混合交通特性,从交通冲突的定义、分类、冲突调查时间和地点选择以及观测人员选择、样本要求等方面,对交通冲突技术在我国平面交叉口交通安全评价上的标准化程序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4.
为了量化城市公交车给区域混合交通带来的安全风险,通过提取交通冲突数据并识别连锁冲突,研究了公交车行车风险的量化分析方法。在数据采集上,采用了航拍图像并基于YOLOv4网络学习航拍目标的外观特征,检测并跟踪航拍车辆,从而提取带精细属性的车辆轨迹数据。在冲突识别上,将不同车道上可能发生横向碰撞的车辆对之间的相对位置作为约束条件,在跟驰模型的基础上补充了匹配相邻车道上车辆对的动态关系,从而将经典碰撞时间(TTC)模型扩展至可同时识别侧向冲突的二维TTC模型;基于车辆刺激-反应理论标定每个冲突车辆对区域交通造成连续干扰的时空范围,根据干扰范围的动态变化建立冲突间的作用关系并形成时序性的冲突树模型,从而识别连锁冲突并追溯连续风险形成的因果过程。在风险研究上,从3个方面量化不同状态下城市公交车的行车风险:①基于二维TTC模型解析冲突频率;②在此基础上结合累积频率法解析冲突严重性;③通过连锁冲突比例及冲突树长度解析冲突聚集的概率和范围大小。采集广州大桥路段航拍视频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城市公交车在拥堵常发路段不仅冲突风险高,且带有较高的冲突严重性和区域聚集性;拥堵流中公交车的冲突频率超过9次(/ veh·min);公交车的严重冲突率为33.39%,远远高于小汽车的16.61%;公交车的区域连锁冲突发生率为30.75%,达到了小汽车(14.67%)的2倍。   相似文献   

5.
交通冲突预测是进行交通事故预防和制定安全改善措施的有效手段,节约观测时间和人力。针对BP网络的缺点,提出了改进的快速BP算法,建立了交通冲突量的BP神经网络预测方法,并应用该方法对具体的交叉口交通冲突量的预测实例进行了研究,实践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基于冲突严重性划分的公路平交口安全评价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以公路平交口为研究对象,引入交通冲突技术定量分析交通安全状况,提出应考虑不同严重程度的冲突对交通安全的影响。通过录像观测冲突距离、冲突速度参数,间接获得了一般冲突和严重冲突的TTC指标,并借助累积频率分析的方法,界定出我国公路平交口交通冲突严重性的判定标准,为冲突的分类采集提供了依据。结合对交通量参数的观测,以分时段不同严重程度的冲突数与交通量的比值作为评价指标,运用灰色理论的相关计算方法,对多项评价指标进行聚类分析,得到所调查的8个公路平交口的安全评价结果。  相似文献   

7.
基于实际调查和观测分析,采用冲突技术法建立了机非混合交通流条件下四路停车控制交叉口机动车流的通行能力计算模型,进一步提出了422型和444型四路停车控制交叉口共用车道和拓宽路口通行能力的计算方法。通过对比冲突技术法推荐模型计算通行能力与典型交叉口观测通行能力和车队分析法计算通行能力,验证了通行能力计算模型的有效性。此外,探讨了行人流和非机动车流对机动车流通行能力的影响。最后,计算分析给出了422型和444型四路停车控制交叉口行人和自行车流量与交叉口机动车流通行能力的回归关系式,为四路停车控制交叉口通行能力的确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信号交叉口左转非机动车影响分析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为了研究信号交叉口各交通流的相互影响,以便对其进行更为合理有效的信号控制,分析了四路平面信号交叉口的交通流冲突,并应用接受间隙理论,通过实际观测数据得到了左转非机动车穿越分布规律,推导了左转非机动车穿越数及滞留数计算公式;通过定量分析,最后得到了左转非机动车对直行机动车的影响模型,为设置非机动车专用信号相位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为信号交叉口的信号设计,特别是非机动车专用信号相位的设置、分析和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9.
平面交叉口信号相位安全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交叉口信号相位方案选择对交叉口的通行能力和行车安全有着重要影响。提出信号相位方案的设计不能单纯以提高交叉口通行能力为目标,还必须考虑交叉口行车安全这一因素。围绕这一论点,对不同信号相位方案下各种类型交通冲突问题进行分析研究。首先对6种类型的交通冲突情况做定性分析,进而研究各类交通冲突与信号交叉口相位方案之间的关系,最后以观察到的冲突数据为依据,通过测定和比较不同相位控制下的冲突率,建立小区域内的常用信号相位等级,为交叉口信号相位设计提供新的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为了更合理地评价无信号控制 T 形交叉口的安全水平,研究在交叉口类型划分的基础上,提出1种以交通冲突数的概率分布为评价指标的安全评价方法。其中,交通冲突数的均值和分布分别采用广义线形模型和泊松分布描述,在广义线形模型中,交通冲突数的均值为被解释变量,冲突交通流的交通量为解释变量,根据交通冲突数的均值估算,计算交通冲突数的泊松分布的概率。在利用实测数据对广义线形模型的参数进行标定后,根据主路直行与非直行交通流量之间的差异性,进一步提出了简化模型,将主路直行交通的影响简化为影响系数,并根据流量不同划分为4个等级,通过分析交通冲突数的概率计算值与安全阈值数的概率临界值之间的关系,进行无信号控制 T 形交叉口的安全评价。最后通过实际案例,对模型的可操作性和准确性进行了检验。研究表明,非直行流向流量较直行交通流量对交叉口安全水平的影响更大,利用文中所提出的简化模型,可重点调查其它流向流量,而主路直行交通流量只需观测其流量大致范围即可,平均工作效率提升2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