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2 毫秒
1.
通过乳化沥青厂拌冷再生技术在沪昆高速潭邵段与长沙绕城高速西南段的成功应用,长沙机场高速小修工程决定在部分路段进行厂拌冷再生下面层试验路。将路面废旧回收料(RAP)进行分档破碎,优选出高性能乳化沥青,采用新的室内拌合工艺、配合比设计方法以及双级配控制理论进行厂拌冷再生沥青混合料性能研究。其力学性能与路用性能证明,该厂拌冷再生沥青混合料完全满足高速路面下面层的要求。结合室内研究结果,采用新型的厂拌冷再生拌合设备(一种多层双步拌合楼)进行厂拌冷再生沥青混合料的生产,并进行有效地质量监控,保证了冷再生沥青混合料质量的稳定,使厂拌冷再生沥青混合料很好地应用于机场高速路面小修工程下面层。  相似文献   

2.
结合深汕(深圳—汕头)高速公路东段路基路面大修工程,进行泡沫沥青厂拌冷再生混合料室内试验研究,确定沥青最佳发泡条件;进行泡沫沥青冷再生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并通过试验进行配合比验证;介绍试验路段铺筑技术,竣工4d后冷再生基层顶面弯沉满足规范要求,证明泡沫沥青厂拌冷再生技术可应用于高速公路维修养护.  相似文献   

3.
厂拌冷再生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阐述了利用改性乳化沥青和泡沫沥青作为主要稳定剂的冷再生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在室内实验的基础上对冷再生柔性基层进行了结构设计;结合高速公路的试验路工程总结了厂拌冷再生混合料的拌和、摊铺及碾压工艺。  相似文献   

4.
泡沫沥青冷再生混合料技术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在分析泡沫沥青冷再生原理及其特点的基础上,通过沥青发泡试验确定沥青最佳发泡条件,使用重型击实试验确定该混合料的拌和用水量,同时采用马歇尔试件的强度指标确定其最佳泡沫沥青含量;并在室内对其路用性能进行验证,试验表明泡沫沥青冷再生混合料具有较好的强度和水稳定性能.  相似文献   

5.
张彩 《路基工程》2022,(3):83-87
在泡沫沥青冷再生混合料拌和阶段掺加(0.4 %~1.2 %)再生剂,将再生剂与RAP进行预拌,制备再生剂预拌增强型泡沫沥青冷再生混合料,以恢复RAP中老化沥青的黏结强度、增强泡沫沥青冷再生混合料的力学性能;基于室内试验与数据分析,研究再生剂对泡沫沥青冷再生混合料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掺加再生剂能恢复RAP中老化沥青的黏结强度,改善泡沫沥青冷再生混合料的力学性能。推荐再生剂预拌增强型泡沫沥青冷再生混合料的最佳再生剂掺量为0.8 %~1.0 %。  相似文献   

6.
泡沫沥青厂拌冷再生技术在大中修工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结合泡沫沥青厂拌冷再生技术在浙江省17省道华白线(开化华埠-白沙关)二级公路大中修工程中的成功应用,介绍了泡沫沥青冷再生混合料的级配设计、沥青最佳发泡条件、最大干密度与用水量以及最佳沥青用量的确定,提出了泡沫沥青厂拌冷再生混合料的施工工艺.  相似文献   

7.
为了检验沥青稳定类冷再生混合料性能,回答乳化沥青与泡沫沥青孰优孰劣的争论,采用劈裂试验、车辙试验对泡沫沥青和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性能进行了对比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乳化沥青和泡沫沥青冷再生混合料的力学特性有明显的温度依赖性,均为粘弹性材料;冷再生混合料15℃劈裂强度满足规范中密级配粗粒式热拌沥青混凝土强度范围;泡沫沥青冷再生混合料劈裂强度、浸水24 h后的劈裂强度略高于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的动稳定度显著高于泡沫沥青冷再生混合料,且都远超过规范对改性沥青混合料动稳定度的技术要求。乳化沥青和泡沫沥青冷再生混合料性能均能满足沥青路面中下面层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针对炎热地区旧路改扩建工程中泡沫沥青冷再生材料组成、配合比设计及路用性能等问题,开展泡沫沥青冷再生混合料研究。通过对组成材料特性探究,提出了泡沫沥青再生混合料合理配合比。系统地进行了浸水劈裂试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和车辙试验,分析泡沫沥青冷再生混合料路用性能。研究结果表明旧路铣刨料细料需控制在10%~15%左右,泡沫沥青冷再生混合料水泥用量控制在2%左右时其综合性能最佳。  相似文献   

9.
《公路》2015,(4)
为研究泡沫温拌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采用两种不同的沥青根据拌和温度与压实温度确定泡沫温拌沥青混合料的成型温度;通过车辙试验、低温弯曲试验、冻融劈裂试验和疲劳试验对比研究了泡沫温拌沥青混合料与热拌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的差异。结果表明:泡沫温拌沥青混合料的各项路用性能均满足相关规范要求。对于基质沥青而言,泡沫温拌沥青混合料的高温性能略低于热拌沥青混合料,其他路用性能均优于热拌沥青混合料;泡沫温拌改性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均优于其他两种基质沥青混合料。  相似文献   

10.
泡沫沥青作为一种新型的道路建筑材料,主要应用于病害道路的冷再生工程中。泡沫沥青冷再生混合料中沥青是以发泡的形式掺加,这使得沥青同集料接触更为充分,因而传统的热拌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对这种新兴材料并不适用。为了提高再生混合料的抗剪切变形和整体稳定性,该文通过对泡沫沥青再生基层混合料强度构成原理进行分析,提出以获得混合料最大黏聚力为目标的配合比设计方法。试验通过对拟定的不同组成级配进行力学强度试验,对目前泡沫沥青冷再生混合料推荐级配范围进行了检验与分析,建议泡沫沥青混合料级配设计应尽量靠近规范推荐级配范围中限。同时该文通过对关键筛孔过筛率变异性研究,确定了泡沫沥青冷再生混合料的关键筛孔4.75mm过筛率的允许波动范围。  相似文献   

11.
泡沫沥青冷再生混合料性能指标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国内外的研究与应用分析,结合国内特别是浙江省近年冷再生工程应用的实践,探讨了泡沫沥青冷再生混合料性能的评价指标体系,认为采用马歇尔试件的劈裂强度作为关键力学性能控制指标,以马歇尔稳定度、流值、无侧限抗压强度和动稳定度作为性能检验指标,并根据实际工程获取的数据,对这些评价指标进行了初步的统计分析,提出了基于道路交通量的评价指标要求,为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2.
0 引言 随着道路建设和养护技术的发展,近年来节能环保的沥青路面再生技术在道路维修方案中逐渐得到推广应用。目前,沥青路面再生技术主要分为:就地热再生、厂拌热再生、泡沫沥青就地冷再生(就地冷再生)和泡沫沥青厂拌冷再生(厂拌冷再生)。4种技术的适用性不同,各有优势,但均比传统热拌沥青混合料方案节约能源。  相似文献   

13.
泡沫沥青及泡沫沥青就地冷再生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沥青发泡原理、特点和沥青发泡特性的评价指标;通过沥青发泡室内试验研究,确定了中海AH-70普通道路石油沥青的最佳发泡条件,并就泡沫沥青冷再生技术的原理、特点和技术要点作了简要的介绍,以推动泡沫沥青冷再生技术在中国道路维修改造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厂拌热再生系统中热风烘干筒的传热学简化模型进行分析计算,研究了各种因素对传热效果的影响,提出了改善烘干加热柔和性、降低旧料沥青老化、减少有害废气排放的措施,为厂拌热再生设备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沥青混凝土路面再生处治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希梅  王朝辉  王选仓 《公路》2008,(3):189-193
为使沥青混凝土路面再生技术得到有效应用,针对沥青混凝土路面各种再生处治技术,从再生方法的特点、适用性、再生路面等级及再生设备等方面,对沥青混凝土路面再生方法进行了优化,提出不同再生方法的适用条件。同时着重研究了冷再生技术,对冷再生稳定剂的选择问题进行了优化分析,并对冷再生混合料的路用性与经济性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冷再生性能对比表。研究成果可以有效地指导沥青混凝土路面再生技术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工程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将粉煤灰掺入泡沫沥青冷再生混合料中,研究粉煤灰对泡沫沥青冷再生混合料力学性能、路用性能的增强作用。结果表明:粉煤灰在泡沫沥青冷再生混合料中既起到了活性填料作用,又明显改善了泡沫沥青胶浆的微观结构界面。掺加粉煤灰能提高泡沫沥青冷再生混合料最终劈裂强度、改善水稳定性、增加泡沫沥青混合料抗剪切性能,但粉煤灰对泡沫沥青冷再生混合料早期强度增强作用不明显,推荐最佳粉煤灰掺量为10 %~14 %。  相似文献   

17.
在介绍乳化沥青冷再生技术的基础上,依托昌九高速公路技术改造项目对回收旧沥青路面材料(RAP)进行试验研究,分析评价RAP料级配组成状况和力学性能;采用三种不同的乳化沥青用量进行冷再生配合比试验分析,结果表明,合理的乳化沥青用量为3.5%,为再生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结合高速公路路面泡沫沥青冷再生大修工程,通过发泡试验,确定了泡沫沥青的最佳发泡温度和用水量;针对旧沥青路面铣刨料的实际情况,对泡沫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进行了设计,并阐明了施工中控制配合比的措施,可为同类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泡沫沥青就地冷再生技术在道路交叉口养护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了泡沫沥青路面就地冷再生技术的原理、工艺流程及特点,介绍其在某城市交叉口养护维修中的应用.并对养护后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泡沫沥青就地冷再生技术维修的交叉口整体病害较少.尤其是裂缝类病害,采用的再生结构较为彻底地消除了基层的病害,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路面的整体承载能力;加铺面层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和抗水损害能力对再生基层的稳定性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