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列车提速的关键之一是提高曲线通过速度,提高曲线速度的关键在于平面曲线标准的确定,平面曲线标准包括最小曲线半径、缓和曲线长度、夹直线和圆曲线的最小长度等。既有线提速没有现行的标准及规范可利用,在勘测设计的实践中,我们对“我国过去和现行的各类最高行车速度线路设计规范”、“京广、京沪、京洽三大干线提速研究资料”、“广深准高速铁路改造标准”进行了分析、归纳,就既有线全面提速平面曲线标准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针对地铁线路普遍存在的钢轨磨耗现象,从轮轨蠕滑力和磨耗功率的角度研究地铁小半径曲线钢轨波磨问题,并利用多体动力学软件SIMPACK建立车辆-轨道动力学耦合模型对地铁曲线地段上车辆运行速度和曲线半径对轮轨磨耗的影响进行动力仿真计算和分析。分析计算结果表明:车辆运营速度不宜过低,为降低轮轨磨耗、保证行车安全及运力需求,最高运营速度定为60~70 km/h为宜;曲线半径对钢轨磨耗功率影响较大,在符合城市规划等决定因素的要求下地铁线路曲线半径尽量大于500 m,可以实现良好的运行效果。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平面曲线最小半径标准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以上海市轨道交通7号线常熟路站为例,说明了不同最小曲线半径标准对轨道交通线路的工程费、运营时间、养护维修费等主要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通过研究得出:降低现行地铁设计规范中车站端部的最小曲线半径标准值是经济合理的,在困难条件下地铁线路最小平面曲线半径标准值可由250~300m减小到200~250m。  相似文献   

4.
针对地铁小半径曲线地段的钢轨波磨问题,建立地铁车辆-曲线轨道空间耦合动力学模型,分析曲线半径、行车速度、轮轨摩擦系数等参数对轮轨动力特性及钢轨波磨的影响.为控制钢轨波磨发展,对地铁线路的设计、运营和维护提出了建议.结果表明:曲线半径从800 m减小至300 m时,磨耗功率均方根增大2.7倍,标准差增大85%,过小的曲线...  相似文献   

5.
铁路线路平面曲线半径(R)选择与曲线实设超高(Δh)设置对提高列车行车速度具有重要的作用,针对既有线提速改造,分析了铁路最小曲线半径与列车运营模式的关系,曲线半径R与Δh的关系,建议新设的曲线半径应尽量选择较大值,Δh选择在20~40mm,为将来的超高调整留有余地。在客、货混运的线路上,最小曲线半径不仅与最高行车速度有关,而且还受最低行车速度的影响;同时,最小曲线半径也与欠超高和过超高的允许值有关。因此,提高最低行车速度、缩小最高与最低速差将获得较小的曲线半径,从而可节省工程投资。  相似文献   

6.
直线电机地铁线路设计关键技术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介绍国外直线电机地铁线路设计参数。探讨直线电机地铁的线路工程、轨道工程、隧道及车站、减振降噪措施、车辆段及其他用房等技术,提出直线电机地铁线路设计关键参数。对即将修建的首都机场线路设计提出最大运营速度110km·h-1;限制坡度6%;最小曲线半径150m;采用小号道岔;站台长度按照每列车5节编组考虑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曲线最大超高值设置浅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针对我国地铁曲线轨道超高值的规定,综合分析曲线超高对地铁行车、线路、轨道、限界、车辆、信号以及运营组织的影响,同时又比较了日本曲线超高值设计经验,对我国现行《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2003)有关曲线轨道最大超高值进行了必要补充说明,提出地铁曲线轨道最大超高值设置的分析见解。  相似文献   

8.
高速铁路线路纵断面设计标准及其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为科学合理地应用设计标准,应对确定标准的依据及原理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线路纵断面设计标准的选择影响着线下基础工程的技术经济指标及线路舒适度水平,应分析平竖曲线重叠时对欠超高的影响。结合工程设计实践经验,分析研究合理的线路平纵断面设计匹配,以确保工程设计的技术经济合理性,并为实现线路空间曲线具有较高舒适水平奠定基础。根据设计速度、与平面曲线匹配情况合理选用竖曲线半径,宜优先考虑平竖曲线间夹直线长度0.4V(V为列车速度)的要求;竖曲线与平曲线间的夹直线长度在满足不小于25 m的条件下宜尽量大些,如果能够提供列车不少于1.5 s的走行距离则有利于保证线路的平稳性;当竖曲线与平曲线重叠设置时,建议设计行车速度300~350 km/h的线路平曲线半径选择不宜小于8 000 m,最大坡度不宜采用20‰足坡;线路平面交点设置时应同时考虑纵断面设计要求,以追求平纵断面匹配综合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9.
地铁郊区线路通常采用高架形式,其线路容易受到雨、雪、大风、大雾等恶劣天气影响,运营公司一般情况下会采取降低列车运行速度的方法确保地铁运营安全,但同时也会降低整体的运营服务水平。结合南京地铁宁天城际线路的特点,从限速运行的启动时机、行车组织及处置流程等方面入手,提出"限速多车"的运行模式,以降低对乘客出行的影响,进一步提升地铁运营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0.
受地形的约束,重庆跨坐式单轨线路的"小半径、大超高、短曲线"特点对行车平稳性和舒适性产生着重要影响.通过对线路缓和曲线的超高时变率进行分析,探讨了速度控制对行车平稳性及乘客舒适性的影响,同时对单轨线路缓和曲线长度设置进行了计算,建议缓和曲线最小长度控制在20 m.  相似文献   

11.
在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设计过程中,受沿线建构筑物等因素的控制,时常会导致曲线限速。在限制条件下,可以通过优化线路平面曲线半径和缓和曲线组合以实现最高的列车运行速度。首先全面分析牵引计算中影响列车行驶速度的因素;然后基于曲线半径和缓和曲线的计算原理,通过绘制"超高-速度曲线",分析特定曲线半径和缓和曲线长度组合下取得速度峰值的条件,并求解出对应的轨道超高值。研究表明,在限制条件下,该方法可实现优化线路曲线组合,提高列车运行速度。  相似文献   

12.
新建时速120km地铁线路曲线超高和缓和曲线长度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针对我国地铁、国铁曲线超高值和缓和曲线长度的规定,综合分析运行速度120 km/h条件下,轨道最大超高值提高到150 mm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同时也对相应的线路缓和曲线长度进行分析计算,给出计算值和建议值。对我国现行《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2013)关于设计速度120 km/h条件下线路的超高和缓和曲线长度取值进行必要的补充说明。  相似文献   

13.
目前,国内尚无成熟的悬挂式单轨交通设计体系。为探索和完善悬挂式单轨旅游观光线路技术标准,以湖北恩施青云崖度假区旅游观光线设计为例,结合国内多条悬挂式单轨试验线的设计、制造、安装、运行经验及乘坐体验,对悬挂式单轨旅游观光线路主要技术标准进行分析研究。根据列车最高运行速度、未被平衡的离心加速度、车体最大允许倾角确定线路平面曲线最小半径;根据未被平衡横向加速度的时变率计算缓和曲线长度;根据最高运行速度计算竖曲线半径;为了降低轨道梁设计、制造和安装难度,认为平曲线、缓和曲线、平面夹直线及纵断面夹直线最小长度不宜小于一节轨道梁的长度;并给出了最大坡度、坡段最小长度等主要参数的选取原则。  相似文献   

14.
1520mm宽轨高速铁路平面曲线设计参数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旨在为我国高速铁路在1 520 mm宽轨地区的应用提供平面曲线参数的计算方法和设计选用的参考。运用我国高速铁路设计规范中的计算方法和判定条件,计算1 520 mm宽轨高速铁路平面曲线设计参数,分析不同平面曲线半径和设计超高对列车行驶安全和旅客舒适度的影响,得出不同的速度目标值对应的平面曲线参数结果,包括曲线半径合理取值范围、最小曲线半径取值和缓和曲线长度值。研究结论:(1)1 520 mm宽轨高速铁路最小曲线半径主要受到设计速度和速度匹配的影响,设计速度越高,速差越大,最小曲线半径值越大;(2)在同等条件下,1 520 mm宽轨的最小曲线半径取值大于标准轨的最小曲线半径取值;(3)缓和曲线长度值主要受设计超高和设计速度控制,与轨距基本无关。  相似文献   

15.
地铁运营条件与线路参数对曲线钢轨磨耗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Simpack数值模拟虚拟样机技术软件,建立地铁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模型;针对车辆行驶于不同运营条件下和不同曲线参数线路时对钢轨磨耗的影响,进行仿真模拟计算分析.基于模型和计算工况,在抑制和减缓钢轨磨耗方面,采取比最高运营速度略低的行车速度为宜,一定量的踏面涂油措施有助于减缓钢轨波磨的程度,曲线半径越大越好,超高比平...  相似文献   

16.
目前,上海城市轨道交通中有近80%线路的实际旅行速度低于设计旅行速度,为了进一步提升上海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营效率,从旅行速度设计流程的角度出发,研究分析旅行速度的成因,以及在各阶段中影响旅行速度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影响旅行速度的因素主要有列车最高运行速度、平均站间距、限速曲线段数量、列车运行自动化等级和开关门时间等。以上海轨道交通12号线为例,采用控制变量法对各类影响旅行速度的因素进行计算分析,研究其对旅行速度的影响程度与主次关系。结果表明,按影响程度排序,5个因素的影响重要程度依次为平均站间距、列车最高运行速度、列车门与站台门的自动化程度、列车运行自动化等级和限速曲线段数量。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提出旅行速度优化策略:(1)在线路设计阶段,线路应尽量使曲线半径、缓和曲线长度与行车速度相匹配,列车最高运行速度与平均站间距相匹配;采用全自动驾驶线路可以大幅度减少司机人为工作量,以有效降低停站时间中的司机操作时间。(2)在线路运营阶段,应将司机作业标准化,缩小实际停站时间与设计停站时间之间的差距,以提升线路旅行速度的综合整体效能。  相似文献   

17.
线路最小圆曲线半径不仅影响着列车的运行安全、旅客舒适等行车质量指标,而且还影响行车速度、运行时间等运营技术指标和工程投资、运营支出和经济效益等经济指标。合理的选择线路曲线技术标准,使前期工程建设投资与后期运营维护投资之间维持相对平衡,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课题。综合车线耦合动力仿真与工程综合优化技术,建立一种全新的铁路线路最小圆曲线半径研究方法,综合考虑了铁路建设中必须考虑的四项因素--稳定、安全、舒适、经济。克服了基于动力学仿真计算结果缺乏经济性保证的弊端,以及传统计算方法无法综合考虑各设计参数之间相互关联的缺点。对我国铁路线路最小圆曲线标准的选取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8.
张木根 《铁道勘察》2005,31(6):68-70,83
介绍上海地铁9号线一期工程(设计速度为100~120 km/h)的线路主要技术标准,以及线路最小曲线半径、缓和曲线长度、不设缓和曲线两圆间夹直线长度、竖曲线半径的分析计算。  相似文献   

19.
铁路曲线运营过程不可避免会产生几何形位变化,运行速度的提升需要现代化的检测手段,相应的曲线整正算法设计是列车安全、舒适运营的重要保障。采用某线路轨检小车实测5 m间隔数据,以现场实测数据为基础,从曲率和曲率变化率的角度分析不同间隔条件下的轨道几何形位特征,采用基于正交最小二乘和三次样条的平面拟合方法,利用线路的曲率特征进行线路初始参数获取,设计相应的平面曲线线形优化重构算法。编程实现算法在具体线路的应用,以拨道量改正数最小为目标函数,采用5、10 m不同测点间隔的计算结果分析并结合现场实际,取得了较好的计算结果。通过现场实例表明,该方法具有理论简单、计算准确,与现代高速行车检测方法适应好等特点。  相似文献   

20.
地铁曲线车站站台建筑限界计算研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地铁地下曲线车站站台建筑限界计算,特别是地下曲线车站站台边缘至车辆轮廓线间允许间隔的检算方法,以及困难条件下站台边缘曲线半径和线路平面曲线半径设计问题进行研讨,并提出在困难条件下,曲线车站站台边缘曲线按与线路曲线同心圆设计,可采用较小的线路曲线半径,以节省工程投资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