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2 毫秒
1.
为探究盾构施工过程中高铁桥墩的变形特征,以济南轨道交通1号线和2号线4条隧道下穿京沪高铁同一跨桥梁工程为例,开展了现场墩顶位移监测试验,并对2号线地铁隧道盾构掘进施工过程中邻近高铁墩顶的位移数据进行了分析。通过有限元法研究了隔离桩、隧道位置和地铁列车运行等不同工况下,下穿邻近高铁桥梁承台的竖向振动位移、振动加速度及其最大值的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隔离桩的施工满足相关规范对盾构隧道施工期高铁桥墩位移的要求;1号线和2号线左线列车运行引起的高铁承台竖向振动位移均较大,建议对其采取轨道减振措施;隧道距离隔离桩顶部或底部越近,隧道引起的高铁承台振动位移越大。  相似文献   

2.
地铁盾构下穿既有高速铁路施工是一项高风险作业,加固方案的合理性直接影响到隧道施工安全和高速铁路运营安全。本文建立结构-高铁桥墩基础-土体有限元模型,分析盾构施工过程中高铁桥墩的变形特征,评估工程安全性;地铁隧道周边采用加固措施后,能够降低左右线隧道掘进相互之间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变形满足高铁桥梁变形相关规定,不影响高铁运营安全,该结论对类似工程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以深圳地铁某区间盾构隧道下穿广深港高铁桥梁为例,采用三维有限元数值方法模拟了地铁先掘进左线和先掘进右线两种工况,对比分析两种工况下高铁桥墩顶位移。结果表明:受高铁桥下净空限制,在无法施工隔断桩防护的情况下,由于左线隧道覆土厚度较大且距高铁桥梁略远,地铁盾构先掘进左线时高铁桥梁产生的变形值较小,对桥梁稳定性影响较小,且变形满足高铁桥梁变形相关规定,不影响高铁运营安全。该结论对类似工程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研究目的:由于技术规程对受下穿工程影响引起高铁桥墩的位移要求高,为保证盾构施工期间运营高铁的安全,必须要对大直径浅埋隧道盾构下穿高铁段采取可靠的防护措施。本文依托国内首个下穿运营高速铁路的大直径盾构项目——苏州市城市主干道下穿沪宁城际铁路工程,针对其软土地区及高铁桥墩变形高等特点,研究盾构施工中地层损失率、隔离桩桩径及桩长、钢护筒内灌注材料等参数对高铁桥墩的影响,提出安全可靠的加固方案。研究结论:(1)隧道盾构下穿饱和粉、细砂土层,建议对隔离桩内的土体进行加固,提高土体稳定性;(2)隔离桩刚度随着直径的增加而增加,盾构施工对高铁桥墩的影响随之减小;(3)根据不同桩长的隔离桩水平变形和对高铁桥墩的影响,结合嵌入土层类型和深度,确定了合理的隔离桩桩长;(4)钢护筒内灌注不同材料的隔离桩,组合刚度主要由钢护筒的直径和壁厚决定,钢护筒内土体注浆对高铁桥墩影响比灌注混凝土的小;(5)提出软土地区下穿运营高铁工程的加固方案和安全评估思路,可以确保工程实施中和实施后沪宁城际铁路的运营安全,可为以后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北京地铁10号线二期草桥站—纪家庙站区间隧道施工须下穿京沪高铁高架桥,保证施工安全及京沪高铁桥梁基础安全是施工难点。采用有限元软件ANSYS建模分析隧道施工时对桥梁基础采取隔离保护措施的效果。分析结果表明,两座隧道中间的桥墩承台受盾构两次掘进通过的影响,产生的沉降量最大,且最大沉降量靠近后掘进的隧道;设置隔离桩可降低桥桩变形。依据分析结果确定了工程措施,并论述了隔离桩施工、盾构掘进参数控制等关键技术。施工监测结果表明,桥梁墩台累计变形在控制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地铁盾构隧道下穿既有高铁桥引起的地面建(构)筑物沉降机理及施工方案的合理性,以广州地铁18号线下穿广深港高铁桥为例,采用三维有限元分析软件MIDAS-GTS对盾构隧道开挖的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由地铁盾构隧道下穿高铁桥造成的地面沉降及桥桩变形影响。同时,将桥墩墩顶位移及地铁隧道结构变形的现场监测数据和数值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了造成二者差异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场地工程地质条件良好且围岩自支撑能力强,采用盾构法直接下穿沙湾水道特大桥,在采用隔离桩加固措施后,桥桩沉降及其水平变形均在可控范围内;盾构施工对桥梁桩基的附加内力较小,既有桥梁的结构刚度能满足其抵抗变形的要求;区间地铁与桥梁桩基净距较大,同时地层情况以中风化粉砂质泥岩为主,当采用隔离桩加固措施后,区间地铁开挖对桥梁影响较小;桥墩最大实测沉降是其数值计算结果的1.15倍,监测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保持了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7.
盾构下穿地铁13号线清河高架桥地表沉降监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结合南水北调暗涵下穿地铁13号线清河高架桥的施工监测数据,对盾构隧道下穿既有轨道交通施工过程中地表土体和桥墩的变形情况进行分析,在施工过程中采用自动化及人工监测两种监测手段.本文重点就穿越过程中上部地表沉降和桥墩竖向位移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盾构隧道近距离侧穿既有高速铁路高架桥,将引起桥梁和轨道结构的变形,影响列车正常运行,甚至造成运营事故。以南京市轨道交通5号线下穿宁杭高铁为例,采用MIDAS GTS分析采取加固措施前后盾构隧道下穿高速铁路引起的桥梁位移和桥桩受力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采取隔离桩和袖阀管注浆的加固措施可以有效保护高铁桥梁的安全,使其满足双线隧道贯通后最大沉降小于1mm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地铁盾构隧道下穿既有铁路桥梁桥墩施工不可避免地会对周边岩层产生一定的扰动,导致铁路线路的不平稳,进而危及行车安全。以济南地铁9号线工程下穿济莱正线及济南东站铁路枢纽为例,通过Abaqus软件建立数值模型,模拟在不加固、钢管桩加固、钻孔桩加固3种工况下,盾构隧道下穿高速铁路桥梁桥墩引起的变形情况。结果表明:(1)无加固措施情况下地铁右线盾构施工引起的济莱59#墩的水平位移3.6mm不满足设计要求;(2)考虑隔离桩及加固措施后,墩顶变形进一步减小;(3)钻孔桩隔离与钢管桩隔离方案对墩顶的变形控制效果接近,根据工程经济性及现场地质条件,采用钢管柱加固措施较为合适。研究成果可为同类型工程施工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新建盾构隧道下穿施工对既有高铁隧道的不良影响,采用离心模型试验模拟两并行盾构隧道下穿高铁隧道开挖施工。研究了两并行盾构隧道下穿施工时既有高铁隧道结构内力、拱顶变形、拱底变形和地面沉降的变化规律,同时考虑高铁隧道沉降缝对其结构的影响。模拟研究表明:后行盾构隧道开挖引起的不利影响小于先行盾构隧道开挖引起的不利影响;对于无沉降缝的既有隧道,仰拱和拱顶纵向沉降分别呈U形和反U形;考虑沉降缝时,既有隧道拱顶、地面沉降值增加了100%以上,既有隧道最大纵向弯曲应变、剪应力减小了60%;沉降缝的存在不会改变高铁隧道的横向弯曲应变和变形趋势,但是在数值上会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11.
目前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兴起,越来越多的盾构隧道下穿复杂既有建筑物,从而所带来的安全隐患极大。依托轨道交通资阳线工程下穿铁路公路共用框架桥,提出了盾构下穿微沉降控制技术,建立盾构下穿铁路公路共用框架桥三维模型,探明了成渝铁路轨道及成渝线框架桥墩台变形和应力变化规律,揭示了资阳线盾构区间双线正下穿成渝铁路的安全性和措施的有效性。研究成果可为盾构区间下穿铁路的安全性分析提供技术参考,对未来地下工程具有实际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盾构隧道下穿高铁路基的沉降控制措施及其效果,以西安地铁 1 号线三期工程盾构下穿徐兰高铁 段工程为背景,通过对现行规范及既有类似工程案例的分析、结合既有无砟轨道的现状,确定了本工程隧道下穿 高铁无砟轨道路基的控制标准,并以此选定了盾构隧道下穿高铁路基的盾构、加固以及辅助控制变形措施,依据 施工方案并结合工程实际情况,理论分析了影响分区的判别准则及判别阈值,进而划分了铁路路基受到不同影响 的分区,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分析拟定施工方案的实施效果。结果表明:采用盾构下穿高铁路基避开 CFG 桩 (水泥粉煤灰碎石桩)且进行地面袖阀管注浆加固的方案能够满足工程要求,道床的最大竖向位移为 4.716 mm, 最大水平位移仅为 0.301 mm;CFG 桩的最大竖向位移为 11.93 mm。  相似文献   

13.
盾构隧道施工会不可避免地对周围土体产生扰动,当新建盾构穿越既有高铁线时,保证高铁运营的安全性是施工过程中的关键性问题之一。以苏州桐泾路北延工程盾构下穿沪宁城际高铁为例,通过建立三维数值模型分析大直径盾构隧道施工对高铁桩基变形的影响,结合现场监测数据实现快速预测施工变形,并对盾构下穿既有高铁线变形控制技术进行研究,提出洞内外复合隔离加固措施的同时,还应加强对盾构掘进、同步注浆与二次注浆参数的控制。  相似文献   

14.
基于济南轨道交通R1线工程小半径曲线盾构隧道下穿京沪高铁,采取数值模拟手段研究隔离桩桩长、桩间距等不同设置参数下,对既有高铁桥梁结构的保护效果。计算结果表明:增加隔离桩桩长可以提高保护效果,反之降低;隔离桩桩间距增加,保护效果有所降低。通过计算分析,隔离桩采用桩间距1.2 m、桩长39 m(桩端位于隧道底部以下4 m)较为合理。采用室内模型试验针对桩间距1.2 m、桩长39 m隔离桩设计方案进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盾构隧道所下穿的两侧承台沉降变形均较小,承台沉降最大值仅0.5 mm,隔离桩设置可有效减少盾构施工对高铁桥桩影响。现场全自动化监测结果显示,承台沉降及水平位移的最大值均未超过0.4 mm,小于控制值1.0 mm。现场监测结果与数值模拟、模型试验结果比较一致,验证了数值模拟和室内模型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5.
杭州地铁1号线乔司北站—临平高铁站区间左、右线盾构先后近距离侧穿沪杭高铁高架桥墩,为减少盾构掘进施工对高铁桥墩的影响,预先在隧道与被穿越高铁桥墩间打设围护桩。通过数值模拟和监测数据分析,证明预设的围护桩可有效减少高铁桥墩的沉降和水平位移。在实际工程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 自动化监测系统主要由硬件系统及软件系统构成,具有自动化数据采集、连续监测、变形数据分析、成果评价、远程控制、信息发布管理等优点。在昆明地铁4号线东大盾构区间下穿既有地铁3号线盾构区间工程中,监测系统对施工进行实时监测、监测数据实时分析、快速反馈信息,指导盾构下穿施工,并且保障了新建盾构区间的顺利贯通和既有地铁3号线的运营安全。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基坑开挖过程对邻近高铁桥墩竖向变形的影响,对2个邻近高铁桥墩的基坑工程实例进行实时自动化监测,在对施工内容与监测结果对应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基于叠加原理的薄层分层总和法编制高铁桥墩临近荷载竖向变形影响计算软件PIAS,对计算结果与监测数据进行对比验证。监测结果显示,由于基坑开挖的卸载效应,实例一基坑开挖引起既有高铁桥墩隆起变形1.12 mm,实例二基坑开挖引起既有高铁桥墩隆起变形3.10 mm;计算结果显示,实例一基坑开挖引起既有高铁桥墩隆起变形0.93 mm,实例二基坑开挖引起既有高铁桥墩隆起变形2.79 mm;计算值与监测值基本一致,表明高铁桥墩临近荷载竖向变形影响计算软件PIAS适用于基坑开挖过程对临近高铁桥墩隆起变形的影响计算。  相似文献   

18.
对临近某高铁立交工程的基坑开挖、顶进施工、U形槽开挖过程对高铁桥梁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以封闭式路堑下穿高铁桥梁段为背景,采用大型通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结构的三维数值模型,模拟由基坑开挖、下穿框架桥结构顶进至U形槽开挖的完整开挖过程,对比分析常规防护方案和加强防护方案对高铁桥梁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常规支护加固开挖时,桥墩基础处土层最大横向位移影响值为0.5 mm,桥墩基础处土层最大竖向位移影响值为0.8 mm;加强型支护加固开挖时,桥墩基础土层最大横向位移影响值为0.15 mm;桥墩基础处土层最大竖向位移影响值为0.34 mm,加强防护措施可有效控制高铁桥梁的附加沉降量,确保高铁的安全运营。  相似文献   

19.
以南京地铁6号线下穿高速铁路桥梁为背景,对深埋地铁盾构隧道于岩层中近距离下穿高速铁路桥梁时的施工参数进行了研究。通过对现场施工参数及桥梁变形和地表变形的分析,认为在此种工况下本文涉及到的施工参数值的确定是合理的,可为类似条件下盾构隧道的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明挖隧道近接既有高铁桥梁施工时对桥梁结构及运营安全将产生一定影响,基于珠三角新塘经白云机场至广州北站城际铁路区间隧道下穿武广高铁花都特大桥这一实际工程,探讨隧道下穿高铁工程的控制标准及施工控制措施,利用有限元软件分析基坑开挖对既有桥梁变形和位移的影响,并结合轨道变形及车辆系统动力响应分析,研究施工期间高速铁路限速运行措施。现场监控量测数据表明,各项监测数据均在控制限值内,采取的变形控制措施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