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结合合九铁路梅林中桥加固试验工程,研究粘钢加固技术对于提高铁路小跨度低高度钢筋混凝土梁竖向刚度的可行性。通过ANSYS有限元建模分析、理论计算、工程试验及加固测试,证明粘钢加固技术可有效提高铁路小跨度低高度混凝土梁的竖向刚度,具有施工便捷、费用经济、对铁路运输干扰少的特点,可为同类病害桥梁的加固设计与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合九铁路9号桥体外预应力加固Ansys仿真分析与实践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为整治既有线小跨度低高度钢筋混凝土梁普遍存在的竖向刚度不足的病害,应用Ansys有限元数值模拟计算分析,研究体外预应力加固技术的适用性,并对体外预应力钢绞线和体外预应力精轧螺纹钢筋方案进行方案比选;通过现场实测数据与理论分析的对比验证,结论为:体外预应力精轧螺纹钢筋加固技术可有效恢复小跨度低高度钢筋混凝土梁竖向刚度,具有经济高效、施工便捷、对铁路运输基本无干扰等特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文章介绍了北京铁路局管内钢筋混凝土旧梁的病害及其修补加固措施,节省了换梁大修费用,延长既有线上钢筋混凝土梁寿命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4.
结合既有运营铁路上8 m跨度低高度钢筋混凝土梁加固工程实例,采用有限元方法和现场实测数据,研究粘贴钢板和体外预应力加固技术在释放混凝土受压区过大的压应力,提高小跨度低高度钢筋混凝土梁竖向刚度和抗弯承载力等方面的适用性,并提出体外预应力加粘贴钢板综合加固技术,可为同类桥梁的加固设计与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迄今,预应力碳纤维板应用于重载铁路钢筋混凝土梁加固改造的实例较少,其加固效果尚需深入研究。本文先阐述了体外预应力加固钢筋混凝土构件的设计思路,又根据现行铁路规范对加固前后梁体的应力、挠度及裂缝宽度进行了检算,并通过试验场内的静载试验验证了预应力碳纤维板加固钢筋混凝土板梁的加固效果。研究结果表明,采用预应力碳纤维板加固钢筋混凝土梁能够显著提高梁体受力性能,在1.2倍ZH荷载作用下能够满足运营要求,该技术可以在重载铁路加固改造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混凝土预制T梁在我国铁路运营线上使用广泛,对其病害进行准确检测和合理的加固维修,对保证桥梁的安全运营有重要意义。本文对一座预制T梁铁路桥进行了病害专项检查,基于检查结果制定了相应的试验、检测方案,使用无损检测及静、动载试验的方法对结构的安全性能进行了评估。基于对病害成因的分析,制定了有针对性的维修加固方案,以确保结构的安全性与耐久性。本文的研究可以为同类型桥梁的病害处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基于大秦铁路茶坞和大同工务段217座无填土或运营后填土高度1.2 m的既有钢筋混凝土盖板涵的病害调查,对重载铁路既有盖板涵的病害类型进行了总结,从运行荷载、设计和施工三方面分析了病害成因,对了解重载铁路既有盖板涵的工作状态、列车通行安全性以及维修加固设计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8.
针对一重载铁路涵洞出现的掉块、露筋、腐蚀等问题,通过现场检测分析了病害原因。综合考虑涵洞净空、经济性和工期提出了一种适宜于重载铁路病害涵洞加固的新技术——波纹板加固技术。利用ANSYS有限元软件建立了涵洞与波纹板共同作用分析模型,分析了重载列车作用下波纹板结构内力、变形以及螺栓的抗剪承载力。对该涵洞加固前后盖板钢筋受力及挠度进行了测试。计算及测试结果表明:重载列车作用下,涵洞跨中波纹板最大Mises应力出现在倒角部位,最大值为11.8 MPa,小于Q345钢材的容许应力;跨中最大挠度为0.33 mm,挠跨比远小于规范规定的普通高度钢筋混凝土梁竖向挠跨比通常值;实测23 t轴重5 400 t编组列车作用下,加固前后跨中顶板钢筋应变降低了55.8%,盖板挠度降低了91.4%,加固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9.
为解决D型施工便梁存在的使用跨度不够、横竖向刚度弱、实际限速低、安全系数预留小等问题,开展了既有提速铁路低高度施工便梁关键技术研究。本文根据拟定的主要技术参数,提出了既有提速铁路低高度施工便梁仍采用半穿式钢板梁的总体结构方案;并重点对其纵梁、横梁、连接板、隅撑及牛腿、联结系、钢轨扣件等零部件的结构方案,进行了研究分析,提出了推荐方案。该提速铁路低高度施工便梁,竖向和横向刚度大,限速高;可拼组24 m、28 m、32 m跨度;并改善安装作业条件,方便施工;这可为公路、市政道路下穿铁路工程的施工设备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案。  相似文献   

10.
既有铁路部分混凝土涵洞的劣化变形严重影响线路运行,威胁铁路运营安全。针对铁路涵洞出现的掉块、露筋、腐蚀等问题,依托朔黄铁路一涵洞病害整治工程,从涵洞净空、经济性以及工期的角度,提出了一种适用于铁路涵洞严重病害整治的新技术——波纹板加固技术。首先建立涵洞与波纹板共同作用的三维有限元数值模型,分析波纹板结构在列车动荷载作用下的受力、变形;然后采用现场实测的方法,对涵洞加固前后盖板的钢筋受力及挠度进行测试,对整治效果予以验证。结果表明:经波纹板加固技术整治后,列车动荷载作用下涵洞竖向挠跨比约为1/18 000,远小于钢筋混凝土梁竖向挠跨比通常值1/4 000;跨中顶板钢筋应变降低了45.4%,盖板挠度降低了91.4%,整治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1.
针对铁路既有线下承式钢板梁纵横梁联接处普遍存在的纵梁腹板裂纹病害,结合宣杭铁路埭溪桥钢板梁加固工程,分析得出该处裂纹是由于设计构造细节上的缺陷以及局部应力集中等多种因素引起的疲劳裂纹。通过提高纵梁端部腹板的强度,在纵横梁联接部位栓接角钢的加固方案,改变纵梁的内力分布,改善纵梁的应力水平,提高钢桥的承载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固施工要点,可为同类病害桥梁加固设计与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廖水生 《铁道建筑》1995,(10):15-17
为满足铁路提速的要求,对广深线既有30余孔横向无联结的低高度预应力混凝土梁实施了横向加固。本文介绍两片梁之间增设横隔板的预应力加固技术和对橡胶支座横向限位的加固措施。  相似文献   

13.
在既有铁路扩能改造过程中发现中小跨径混凝土桥梁产生了较为严重的病害,通过常规加固技术(如粘贴碳纤维)难以满足长期重载运营要求。以一座跨度为8 m的钢筋混凝土重载铁路桥梁为工程背景,介绍了在役钢筋混凝土梁更换为钢梁的施工过程。通过对换梁改造后的桥梁进行运营性能试验,评价了该桥实际工作状态并检验了换梁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换梁改造后桥梁跨中横向振幅、跨中动挠度动力系数、动应变动力系数远小于规范值;与更换前在役钢筋混凝土梁相比,主梁跨中横向振幅降低率约为74. 6%~85. 2%,桥墩墩顶横向振幅降低率约为11. 1%~50. 0%。  相似文献   

14.
在分析南京地铁1号线南京站下穿南京铁路站场工程实际存在的技术问题和安全隐患的基础上,提出在施工前对线路采用D24型便梁加固,便梁两侧的支墩采用钢筋混凝土扩大基础,便梁中间支墩采用箱涵静压桩的线路加固方案,并按照最不利荷载组合对便梁两侧支墩及便梁中间支墩的安全性进行检算。  相似文献   

15.
对铁路框构桥顶涵施工纵横梁加固设备变形、松散等缺点进行了原理分析,优化原有结构提出优化方案,并建立模型进行受力分析。设备优化方案对提高纵横梁加固体系稳定性、安全性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根据材料(混凝土和钢材)的本构关系,对型钢加固钢筋混凝土梁的截面弯矩—曲率性能进行了分析,包括初始弯矩M1、型钢截面高度ha和原钢筋混凝土梁配筋率sρ等,继而对型钢加固钢筋混凝土梁的截面M-φ关系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为工程应用提供便利。  相似文献   

17.
某火车站候车大厅钢筋混凝土框架加固设计与施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祝珣 《铁道工程学报》2002,(3):88-92,87
某火车站候车大厅整体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梁、柱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缺陷,其中框架梁严重病害开裂,危及正常使用。本文深入研究该结构病害表现,系统分析病害原因,详尽论述加固计算、设计及施工。  相似文献   

18.
浅析粘钢法加固钢筋混凝土梁的设计与施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粘钢法是用粘结剂将钢板粘贴于构件表面从而提高构件性能的一种加固方法。文章针对粘钢法加固钢筋混凝土梁抗弯承载力的计算以及界限破坏时梁的相对受压区高度bξ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粘钢法加固钢筋混凝土梁的施工要点。  相似文献   

19.
介绍宝成线12号桥钢筋混凝土梁裂病害的检查,评定及梁体加固的方式方法。  相似文献   

20.
基于准噶尔—东胜铁路狮子岭隧道基底隆起、衬砌开裂等病害,结合现场勘测数据分析了病害成因,建立有限元荷载-结构模型对基底结构安全性进行了检算分析。结果表明:基底混凝土板安全系数不满足设计要求,中心最大拉应力超过抗拉强度极限值,结构已经破坏。结合隧道现场实际情况,对基底隆起且已发生结构性破坏区段采用仰拱拆换方案,对尚未发生结构性破坏区段采取"锚注一体化"并施加预应力的加固方案,对裂缝扩展区段采用密封和钢板加固的综合整治方案。整治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