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介绍了AutoCAD Civil 3D在山区高速公路炸药库场地施工中的操作应用,并通过软件的三维可视化和动态设计,反映了BIM信息技术在类似工程中的便捷易用性。  相似文献   

2.
文章对延崇高速在BIM技术实施过程中的技术路径进行总结探索,提出了在设计阶段适合高速公路BIM的技术框架:首先,使用Civil3D软件创建项目的路线,继而生成道路模型;然后使用Revit创建参数化桥梁和隧道模型,阐述了在设计阶段参数化BIM模型的创建流程和作用,通过整合及审查路桥隧专业模型,完成设计图纸的校检;最终结合设计阶段BIM应用构建高速公路BIM系统。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软弱夹层对隧道开挖的影响,文章依托某软弱夹层公路隧道实际工程,运用FLAC 3D有限差分软件建立隧道三维计算模型,模拟全断面法开挖施工全过程,分析开挖过程中隧道围岩和支护结构的变形及受力情况,为隧道设计与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BIM技术虽然被广泛应用于建设工程的设计领域,但是目前高速公路隧道BIM正向设计应用极少。文章将BIM技术应用于高速公路隧道正向设计,以南丹至天峨下老高速公路项目为依托,阐述了BIM技术在隧道正向设计中的应用,并依托机载激光雷达测量技术及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通过构建三维隧道模型进行设计,解决隧道工程量自动计算、二维出图、模型交付等问题,实现了隧道BIM技术正向设计,有效提高了设计的准确性及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5.
针对BIM技术在市政道路工程正向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文章以兴安盟经济开发区风电产业园道路工程项目为例,研究市政道路BIM正向设计流程方法。通过道路工程、交叉工程、给排水工程、涵洞工程等专业在BIM正向设计关键技术方面的研究,提出基于Civil 3D及Revit的多专业三维动态设计、校核、出图方法。工程应用结果表明,通过BIM技术可实现多专业协同设计、土石方算量、从模型中导出图纸等,打通了从设计到出图的全流程,实现了模型数据的流转,推动了市政行业的数字化转型。  相似文献   

6.
文章针对四方山隧道工程地质条件,采用FLAC3D建立三维数值模型,计算分析破碎带对四方山隧道围岩稳定性的影响,并指出破碎带影响围岩稳定性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7.
文章介绍了三维断裂分析软件FRANC3D的功能及优势,通过算例的FRANC3D数值计算结果与理论计算值、FRANC2D数值计算结果比较,验证该软件模拟裂纹稳定扩展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8.
三维地质模型的建立能够更为直观地反映隧道结构穿越区域的地质结构,能够为隧道工程的设计与施工提供辅助参考。文章介绍了GOCAD三维地质建模软件及建模方法,阐述了三维地质模型在隧道工程中的应用思路,并结合隧道工程实例,分析了三维地质构造模型的应用方法与效果。  相似文献   

9.
在富水位地区建设特长隧道中通常会发生涌水灾害,因此准确预测隧道涌水量能科学指导隧道的设计和施工。新建关山隧道处于关山褶皱带,地下水循环强烈,岩体节理发育,对工程施工的安全影响较大。基于此,文章对关山隧道水文地质情况进行分析,采用不同涌水量计算方法对隧道各研究区段涌水量进行预测。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地下径流模数法预测结果较为符合实际。同时,采用FLAC3D软件对关山隧道各区段进行了平面涌水模拟,并对地下水位线高度进行了反演分析,获得了与实际相符的地下水位线高度。然后,根据反演得到的参数对关山隧道施工涌水量进行三维数值模拟预测,获得的施工涌水量可为实际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隧道周围的断层对隧道的稳定性有很大的影响,应用数值方法分析断层的影响机理,对于隧道工程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针对隧道岩体的非连续性问题,应用自主开发的GeoSMA-3D系统,采用非连续面网络图模拟真实岩体的几何特征,建立非连续岩体隧道的三维分析模型,根据建立的三维模型确定岩体内部结构面的分步特征;然后,将数值模型导入非连续程序(DDA)中,应用DDA程序对隧道的破坏过程进行动态模拟分析,并且改变断层的倾角分别模拟隧道的破坏过程.破坏结果分析表明,断层倾角对隧道的稳定性影响很大.研究结果对隧道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崇水高速陇禁隧道为工程背景,综合考虑节理、岩溶等不良地质因素,采用有限元软件FLAC3D建立三维数值模型,分析隧道进洞施工过程中围岩的受力特性及变形情况。结果表明:模型计算结果与现场实测数据吻合,采用FLAC3D有限元软件建模具有一定的可靠性;隧道穿越节理、岩溶地段,隧道拱顶围岩沉降变形达8.8mm,拱脚出现应力集中现象,且整个开挖面塑性区面积较大;喷锚初期支护可有效抑制隧道围岩竖向位移,考虑岩体蠕变特性,建议施工过程应及时施作初期支护。  相似文献   

12.
连拱隧道与人防洞室连接段的空间受力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采用三维有限元数值计算方法,对连拱隧道与人防洞室连接段进行了空间受力分析,重点探讨了人防通道开挖对隧道正洞结构及中墙产生的影响.其计算结果为隧道的设计与施工提供了理论依据,也可为其它同类结构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前关于大跨隧道结构在松动荷载作用下的受力变形与损伤演化机理研究相对较少,缺乏运营期隧道结构的健康度评价体系与预警标准,不利于掌握隧道结构的安全状态。针对上述问题,文章通过建立二维及三维数值分析模型,研究了Ⅳ级、Ⅴ级围岩下大跨隧道结构在松动荷载下的受力变形特性,并依据变形及破损特征,建立了5级评价体系与3级预警标准。研究结论为:(1)拱部松动荷载作用下大跨隧道的破坏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设计荷载下的弹性受力阶段、拱部松动荷载下的弹性受力阶段、结构开裂后的塑性工作阶段及加速变形破坏阶段;(2)设计荷载下,采用荷载规范计算方法与三维数值模拟方法得出的隧道变形基本一致,验证了数值计算的可行性。通过数值计算,得出Ⅳ级围岩下结构极限承载力为734 kPa,拱顶沉降6.75 cm,边墙收敛1.56 cm。Ⅴ级围岩下结构极限承载力为812 kPa,拱顶沉降10.47 cm,边墙收敛4.06 cm;(3)以拱顶开裂、局部压屈、拱顶拱腰压屈、拱腰压屈达到衬砌厚度的1/3、钢筋拉断为关键节点,以结构受力、拱顶沉降、边墙收敛为评价指标,建立了Ⅳ级、Ⅴ级围岩下大跨隧道的健康度评价体系及预警标准。  相似文献   

14.
通过两维和三维数值模拟计算,详细分析了上海轨道交通11号线南段工程大直径盾构区间隧道内设置中隔墙对隧道结构的影响.根据隧道发生均匀沉降和不均匀沉降两种工况,分别计算了隧道管片的轴力、剪力、弯矩和最大主应力,计算结果为该隧道设计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在上软下硬地层中进行隧道开挖时,常引起较大的地表沉降,危及既有建(构)筑物。文章依托深圳地铁7号线安托山停车场出入线下穿深圳北环大道工程,采用数值模拟和现场监控量测相结合的方法,利用三维有限差分软件FLAC~(3D)建立了下穿施工过程数值计算模型,分析"八"字形隧道下穿既有道路施工过程中,路面沉降特性及地层沉降规律,并通过现场多种监控量测手段加以对比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地表沉降槽总体呈"人"字型,在隧道间距小于2.0D时,左右隧道拱顶沉降槽叠加效应明显。在隧道间距小于4.0D时,地表沉降有较大叠加;左右隧道开挖引起的上覆地层变形影响范围随深度增加而减小,减小速度随地层深度增加而增加;通过分析模拟过程中每一开挖步引起的地表沉降量,论述了超前支护措施对控制地表沉降的作用,并就超前注浆参数进行对比研究,进而优化了施工工法与支护对策。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盾构下穿对管线的影响范围,文章以杭州地铁5号线某区间盾构下穿燃气管工程为依托,基于Mohr-Coulomb屈服准则建立三维数值模型模拟盾构下穿管线的分步开挖施工工况,计算结果表明G2破除引起隧道主体结构拱顶沉降、盾构下穿引起管线G1、G3、G4的沉降均在安全限值内。通过研究管线沉降规律发现:(1)若盾构隧道在开挖前土体被扰动,则隧顶沉降比未扰动时大、对隧底隆起无影响,对隧顶沉降主要影响区为扰动土体前后1.5D范围,距离越近影响越大;(2)隧道下穿管线掘进过程中,在距二者平面交点0.5D范围内管线沉降变化明显,超过1.5D后管线基本稳定并达到最大值,施工期间应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水底隧道的修建,地下水的作用形式及衬砌背后水荷载大小的确定已亟需解决。文章以某水底隧道为工程背景,采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对水-土(岩)分算、水-土(岩)合算、流固耦合地下水封堵、自由排水等四种工况进行分析研究,通过四种工况数值计算结果的比较,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可以为设计者提供参考,以优化水底隧道的设计。  相似文献   

18.
文章针对某高速公路古滑坡及岩溶隧道的综合设计难题,开展了激光雷达、实景三维及三维地质建模等BIM融合技术研究,对该工程复杂地质路段的古滑坡对象、岩溶隧道对象分别进行了三维实体建模,并开展了基于BIM的体系化技术应用,确保了复杂地质路段工程安全,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9.
开挖施工方式对连拱隧道中墙影响的空间分析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隧道施工过程的应力变化对其稳定性有重大影响.文章通过对金竹林连拱隧道的三维弹性计算,分析了拟定开挖工艺下隧道各阶段的应力和变形情况,并针对连拱隧道进行专题研讨,提出连拱隧道中墙受力状态的一般规律,可供设计和施工参考.  相似文献   

20.
在城市隧道施工中,应用BIM技术可以实现工程数据向三维立体模型的转换,通过现代化的协同设计来提升工程的施工质量可靠性和规范性。文章介绍了BIM技术的特点,阐述了BIM在城市隧道工程中应用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