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对某车型正碰前排乘员侧假人膝部滑移量过高问题,基于有限元法建立正碰约束系统仿真模型,并通过试验结果对模型进行校正。通过对假人腿部运动及受力情况进行分析,引入"乘员脚部止动块"结构,降低假人膝部滑移量。分析和试验结果表明,"脚部止动块"可以有效降低特定原因引起的膝部滑移量过高问题。  相似文献   

2.
总结了小偏置碰撞在这些事故中的基本特征。从上海市嘉定区的交通事故统计集合中,采集了其中45辆小偏置事故车辆和车上57名前排乘员的信息,分析了事故的实际道路交通状况、车损情况、乘员伤情和运动响应4个方面。结果表明:87%的事故车辆并未明显侵入到座舱;88%的乘员未伤或轻伤;碰撞后车辆的爆胎和旋转响应对乘员伤情有显著影响。这可为将来制定与车辆小偏置碰撞相关的中国试验规范和中国评估标准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3.
基于ADR68/00法规的座椅动态试验方法,针对某款客车相邻两排乘客座椅,制定三种相对布置的动态试验方案,研究乘客座椅布置对乘员损伤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相邻两排座椅布置状态一致相比,相邻两排座椅如存在横向偏移、高度差则将增大乘员头部和胸部的伤害风险;高度差将降低乘员腿部伤害风险.横向偏移将增大腿部的伤害风险。  相似文献   

4.
《汽车与配件》2004,(5):42-43
前排乘员安全气囊模块是德尔福公司全套安全系统产品中的一部分。德尔福能自行设计、验证和制造前排乘员安全气囊模块,提供给全球整车制造商。德尔福与整车制造商合作,在许多现有的气囊的安装位置和模块技术中进行选择,来满足客户对乘员安全气  相似文献   

5.
前排乘员安全气囊模块是德尔福公司全套安全系统产品中的一部分。德尔福能自行设计、验证和制造前排乘员安全气囊模块,提供给全球整车制造商。德尔福与整车制造商合作,在许多现有的气囊的安装位置和模块技术  相似文献   

6.
安全气囊对离位乘员的损伤及其改善措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详细介绍了基于计算流体力学的前排乘员安全气囊的建模方法;依据FMVSS 208法规,利用MADY-MO软件通过仿真模拟前排离位乘员和安全气囊的接触过程,对气囊造成伤害的机理进行分析;为减轻气囊对离位乘员的伤害,提出了可断裂式拉带安全气囊的改进方案,并对其改善效果进行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案能较好地达到改善伤害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前排座椅作为整车非常重要的安全部件之一,在车辆受到前撞时,通过结构件、被动安全装置,能有效传递载荷,达到保护乘员的目的。在载荷传递路径上,座椅骨架、发泡等零部件都包括其中,最终都会通过座椅和车身的连接界面传导到车身。座椅和车身连接界面的刚度会直接影响整车动态碰撞时座椅的吸能性能,此性能主要体现在降低约束系统给乘员带来的惯性力。  相似文献   

8.
<正>故障现象一辆2012款奔驰C200车,行驶里程约为3.4万km,因前排乘员侧电动座椅无法调节而进厂检修。故障诊断接车后试车验证故障,故障现象确实存在,尝试操作前排乘员侧座椅开关对座椅进行调节,发现各个方向均无法调节。经询问驾驶人并查阅该车的维修记录,得知该车并无涉水及相关的维修记录。连接STAR-D调取故障代码,得到关于前排乘员侧电动座椅的故障代码如图1所示。根据故障代码的提示,决定先对前排乘员侧座椅进行标准化设置,结果无法进行标准  相似文献   

9.
基于汽车碰撞安全模拟软件MADYMO,建立某轻型客车前排乘员的正面碰撞模型,结合实车碰撞数据,进行约束系统仿真分析,对前排乘员安全气囊形状、泄气孔等优化;通过优化后对比分析,经试验验证优化方案有效,并对仿真与实车试验结果进行对比,相差最大为6.9%;运用仿真优化轻型客车前排乘员约束系统的提升方案有效,为后续同类型车型开发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0.
奥德赛轿车后视镜有车内和车外之分;车内后视镜主要供驾驶员或前排乘员了解车内乘员状况;车外后视镜用于观察后方车辆及行人动态,位于驾驶员和前排乘客车门玻璃前外侧,车外后视镜增加了车体的最大宽度尺寸,有时会影响车身的通过性。为此又设计了可以收缩(折叠)的车外后视镜。  相似文献   

11.
乘员腹部损伤是汽车碰撞事故中常见的损伤类型,其中,5百分位女性乘员身材较小,易发生下潜。该文研究了腹部塞块刚度对女性乘员损伤参数以及下潜趋势的影响。基于有限元仿真软件LS-DYNA,建立了混III 5百分位女性假人与模拟实车全宽正面碰撞的台车仿真模型,使用单一变量控制法。结果表明:腹部塞块刚度值在25%内增大,乘员头部质心加速度峰值﹑15 ms头部伤害允许指标(HIC)﹑盆骨后转角峰值呈现上升趋势;腹部塞块刚度值在25%内降低,乘员头部质心加速度峰值﹑HIC15﹑盆骨后转角峰值也呈现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腹部塞块刚度对乘员胸部变形量和加速度影响较小。因此,腹部塞块刚度值在标准刚度值的25%内增大或减小,乘员损伤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下潜趋势增强。  相似文献   

12.
基于某车型的开发需求,采用新旧两种不同的侧面碰撞测试方法,对某车型进行了两次侧面碰撞试验,探究新的评价方法下,乘员保护面临的挑战。两种试验方法分别采用ES-2假人配合EEVC 2000可变形移动壁障和World SID50th假人配合碰撞中心后移以及保险杠高度提高的AE-MDB可变形移动壁障。试验结果表明,新的侧面碰撞测试方法对汽车侧面安全性能的要求更为严苛,主要体现在前排假人上肋骨损伤显著增加,后排乘员的头部损伤及盆骨损伤也明显增加。在新的侧面碰撞方案实施时,新的约束系统开发需要提高对前排乘员胸部及后排乘员的保护。  相似文献   

13.
<正>随着安全气囊、安全带等安全约束系统的完善,它们在碰撞过程中共同作用,使前排乘员保持在正确的位置,并控制身体受力。这些技术使得前排乘员受到很好的保护,而后排乘员并没有同样程度地受益。IIHS于2014年首次调查了后排受伤和死亡情况,未能系好安全带是一个很大的因素,但许多年龄较大的成年人和9岁以上的儿童即使系  相似文献   

14.
侧面碰撞乘员损伤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学荣  苏清祖 《汽车工程》2008,30(2):146-150
开发了侧面碰撞乘员胸部、腹部和髋部损伤影响因素分析模型,并经过多工况试验验证.在该模型的基础上研究了侧面碰撞侵入速度、侵入形态以及车门内饰系统刚度特性对乘员损伤的影响.得出结论是:控制侧面结构侵入速度在8m/s以下,在胸部撞击之前推开乘员的髋部(髋部提前)以及适当的车门内饰系统刚度特性,可以显著减轻对乘员的伤害.  相似文献   

15.
试验车辆100%重叠正面撞击固定刚性壁障,碰撞速度为50~51km/h(试验速度不得低于50km/h)。在前排驾驶员和乘员位置分别放置一个Hybrid Ⅲ型第50百分位男性假人,用以测量前排人员受伤害情况。在第二排座椅最左侧座位上放置一个Hybrid Ⅲ型第5百分位女性假人,最右侧座位上放置一个P系列3岁儿童假人,用以考核乘员约束系统性能及对儿童乘员的保护。  相似文献   

16.
对前排乘员侧安全气囊子系统(PAB子系统)在不同温度、不同气体发生器装药量情况下的静态展开特性进行研究.总结出影响PAB子系统静态展开性能的各种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性能控制方法.通过对其性能的控制,可充分保证PAB子系统在实车碰撞过程中展开的完整性、可靠性和稳定性,同时减少对乘员不必要的额外伤害.  相似文献   

17.
《世界汽车》2011,(11):160-160
试验车辆100%重叠正面撞击固定刚性壁障,碰撞速度为50~51km/h(试验速度不得低于50km/h)。在前排驾驶员和乘员位置分别放置一个Hybrid Ⅲ型第50百分位男性假人,用以测量前排人员受伤害情况。在第二排座椅最左侧座位上放置一个HybridⅢ型第5百分位女性假人,最右侧座位上放置一个P系列3岁儿童假人.用以考核乘员约束系统性能及对儿童乘员的保护。  相似文献   

18.
《世界汽车》2011,(2):160-160
试验车辆100%重叠正面撞击固定刚性壁障,碰撞速度为50~51km/h(试验速度不得低于50km/h)。在前排驾驶员和乘员位置分别放置一个HybridⅢ型第50百分位男性假人,用以测量前排人员受伤害情况。在第二排座椅最左侧座位上放置一个HybridIII型第5百分位女性假人,最右侧座位上放置一个P系列3岁儿童假人,用以考核乘员约束系统性能及对儿童乘员的保护。  相似文献   

19.
《世界汽车》2011,(5):160-160
试验车辆100%重叠正面撞击固定刚性壁障,碰撞速度为50-51km/h《试验速度不得低于50km/h)。在前排驾驶员和乘员位置分别放置一个Hybrid Ⅱ型第50百分位男性假人.用以测量前排人员受伤害情况。在第二排座椅最左侧座位上放置一个Hybrid Ⅲ型第5百分位女性假人.最右侧座位上放置一个P系列3岁儿童假人,用以考核乘员约束系统性能及对儿童乘员的保护。  相似文献   

20.
为了适应新版C-NCAP管理规则正面偏置碰撞速度提高到64 km/h的规定,分别对9款乘用车进行了2012版C-NCAP中正面全宽和偏置2种碰撞试验,通过对前排乘员试验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指出乘用车2种碰撞形态下的各性能指标值十分相近,头部、颈部及大腿是满分点,胸部压缩变形量和副驾驶侧乘员左侧小腿上部胫骨指数是主要失分点,两侧乘员的内侧大腿压缩力是可能失分点,为前排乘员约束系统的开发提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