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3 毫秒
1.
前方视野是影响驾驶员驾驶的重要因素,前方视野可分为正前方视野,左前方视野和右前方视野。外后视镜和A柱在一起形成的遮挡区域,对车辆的左右前方视野影响非常大。为了分析评价侧向视野遮挡区域的影响水平,文章提出了一种量化的评价方法:结合点云扫描,使用imageware处理提取要素,使用CATIA进行处理,最终通过数据化的计算进行评价的方法。通过这种方法可以直观的评价各个车型前方视野以及各个区域的评分情况。  相似文献   

2.
基于驾驶员眼动信息分析了驾驶员在直行、左转、右转、掉头、静止工况下对A柱视野区域以及A柱本体的主要关注范围,确定了A柱视野细分区域的视野重要度排序,并提出了A柱视野的控制原则以及用于测量A柱障碍角的标准修正方法。验证结果表明:GB 11562测量方法、SAE J1050测量方法所得结果与主观评分出入较大,本文提出的标准修正方法与主观评价结果相符。  相似文献   

3.
作为驾驶员前方视野阻碍区之一,A柱障碍角大小直接关系到人机工程的优劣,但A柱本身对车身整体刚度有显著的影响,承担着整车正碰近1/5的能量传递;因此,在保证性能的基础上尽量优化A柱障碍角尤为必要。从人机布置角度对A柱障碍角的组成进行讨论,并以实例分析A柱障碍角优化的效果,对影响A柱障碍角的因素进行重要度分类。  相似文献   

4.
在驾驶员视野优化设计中,A柱盲区是影响汽车主动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对A柱盲区的校核应给予足够的重视。文章用SAE眼椭圆、GB11562-94和RAMSIS眼点3种方法在同一个状态的驾驶姿势下对A柱盲区进行了校核.并对得到的3种不同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测得的双目障碍角中,RAMSIS眼点的结果〉SAE眼椭圆的结果〉GB11562-94的结果;在校核过程中,RAMSIS眼点比其他2种方法操作过程简单,在校核时间上占有优势。  相似文献   

5.
为分析A柱各细分区域视野的重要程度,设计A柱动态视野客观眼点采集和主观评价试验方法,组织9款实车进行主客观试验,确定了A柱的重点关注区域,分别采用基于主观评价数据的线性回归方法和基于专家评价的层次分析方法确定了A柱各重点区域视野的权重,并对两种方法得出的权重进行优化组合,结果显示,优化后A柱各区域权重结果具有很高的准确性,能够通过各区域视野对A柱整体视野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6.
忻文 《汽车与配件》2014,(45):31-31
<正>博世在主动安全和被动安全基础上推出了驾驶员辅助系统,可以满足人们对于车辆安全性和舒适性越来越高的要求,欧洲新车评价规程出台了新的标准,确定了未来驾驶员辅助系统的重要性。博世的驾驶员辅助系统以雷达或摄像头来探测车辆周围情况并进行分析计算,为驾驶员提供支持。中距离雷达传感器能够安装在汽车的前后部,也可安装在位于视野盲区的保险杠后方。传感器的探测距离及  相似文献   

7.
潮品     
《汽车之友》2020,(4):92-95
1汽车透明A柱汽车驾驶员常常会被挡风玻璃的支柱遮挡住不少视线,在某些时候很难看到路上的行人、甚至车辆。由于碰撞测试和车顶强度要求的提高,近些年来汽车A柱变得越来越厚。来自宾夕法尼亚州的14岁的Alaina Gassler创建的一项科学技术可以使A柱对驾驶员透明,并且触手可及。他使用车外的小型摄像头来获取前盲点的视频角度。  相似文献   

8.
后视镜作为主动安全装置是驾驶员获得间接视野的重要保证。以HFC1510车型后视镜为例,论述乘用车外后视镜的正向布置和设计方法,利用CATIA三维软件的辅助计算,设计出满足法规及视野要求的镜片尺寸。对后视镜镜头在车身上的位置进行合理布置,使其满足扭头角度、A柱障碍角及旋转轴心的法规要求,同时对镜片沉入镜壳的尺寸,镜片的旋转角度等参数值进行设计,再此基础上校核后视镜的视野满足法规,确立了车用车外后视镜的设计流程及方法。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了某重卡中体驾驶室车身总布置设计,首先对驾驶员A柱双目障碍角及左右后视镜视野进行校核,然后设计相应的雨刮器,并对所设计的雨刮进行运动分析、刮刷面积进行校核,校核结果均满足标准要求;最后以车身总布置图的形式将车身总布置设计及校核的其他关键参数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10.
5、驾驶员的品性和能力的评价 由经验丰富的驾驶员进行的主观评价成为评价车辆响应性的首要因素。因为基于主观感受的评价只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他们不能成为定义客观“真实性”的基础。其结果是.一辆车的驾驶主观经验被应用于其他车辆时只是基于比较而且是相对的。从事车辆试验的驾驶员应用旨在反映“通常”交通状况的试验方法来评价车辆的响应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