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软基含水量高,承载能力差,路基稳定性差,必须采取措施进行加固处理,提高软基承载力,以保证高速公路的施工质量。为了验证强夯法在某高速公路软基加固处理效果,采取静载试验和动载试验进行检验,通过数据分析说明按照施工方案和施工参数处治后的路基承载力符合设计要求。通过选取试验路段验证施工方案,并通过试夯确定夯点布置、夯击能量和夯击次数等施工参数。通过采用静载荷试验和动力触探试验对强夯处治后的软基加固效果进行检测,并进行了数据收集与分析。通过对各测点静载荷试验检测结果分析可知:该路段软基强夯后地基承载力为161.2kPa,变形模量平均值为13.22kPa,均满足设计要求。动力触探试验结果表明:三个测段地基承载力检测平均值分别为159kPa、165kPa和162kPa,均满足了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2.
对南方山区某机场含碎石黏土地基工程开展强夯试验研究,探究不同强夯能级作用下含碎石黏土地基超孔隙水压力的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山区含碎石黏土地基适合采用低能级强夯工艺进行加固,过大夯击能易对含碎石黏土地基表层土体结构产生较大破坏,损坏原有渗流结构,造成孔隙水淤积而无法及时消散,形成橡皮土,削弱夯击能的传播功效,降低施工效率;推荐选取夯击能1 600kN·m的强夯工艺,点夯最佳击数为7~8次,夯点水平布置间距控制在4.5m,第一、二遍点夯夯击间隔时间取36h,第二遍和满夯间隔时间取54h。  相似文献   

3.
黄树荣 《公路》2023,(12):71-76
强夯置换处理软土路基基层,一般先将地基土开挖至软土层表面,接着在软土层表面抛填一定强度和厚度片石形成工作垫层,片石在夯锤的反复作用下夯入软土,在夯坑中重复填料夯击并在软土层中形成置换墩,上部荷载由墩间土及置换墩共同承担。通过数值模拟、试验研究和工程实测数据分析,对高能强夯置换加固机理、有效加固范围进行分析,采用静载试验及重型动力触探试验对高能强夯置换加固效果进行检验,为高能强夯置换加固深厚软弱杂填土路基提供实用参数。  相似文献   

4.
针对鲁西北黄泛区粉土地基的不良工程地质条件,在桥头地基进行了1 500kN·m夯击能的强夯试验。通过监测试验过程中的地下水位、孔隙水压力、夯坑与地表沉降量、压实度以及路基填筑期地表沉降,分析了黄泛区粉土地基强夯处理效果。现场试验结果表明,地下水位在2m左右时,1 500kN·m夯击能有效加固深度为5.54m,强夯有效加固深度系数α为0.447,夯击间歇时间宜取2d。相关研究成果为黄泛区强夯地基处理的设计和施工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结合广州南沙港淤泥地基处理工程,利用超孔隙水压力、分层沉降和抗剪强度等指标,对动静力排水固结法加固淤泥地基的加固深度和加固效果进行现场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增加总夯击能可明显地增大有效加固深度;夯击能一定时,夯击四遍或五遍,每遍点夯的夯击能控制在900 kN·m以下时,加固效果和加固深度均优于夯击三遍,重锤低落距夯击方式的加固深度和加固效果优于轻锤高落距。  相似文献   

6.
以云南某机场为例,介绍利用动力触探与静载试验结果确定跑道复合地基承载力的全过程。该法能有效反映地基土经强夯处理后的结果,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较准确的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7.
土石混填路基强夯施工方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土石混填路基强夯施工过程中,利用多道瞬态瑞雷波勘探技术对1 000 kN·m、1600 kN·m、2 000 kN·m夯击能单点夯的有效加固深度参数进行了定量测试.通过3种强夯方案剪切波波速对比,确定了大间距两遍夯的施工方案,改进了原有土石混填路基的强夯施工工艺.  相似文献   

8.
依托十堰地区某山区一级公路项目,探索采用松铺层厚4.5 m+4000 kN·m强力夯实的快速施工方法,研究路堤强夯施工的有效加固深度影响范围、土体变形特征及加固效果。运用ABAQUS建立数值计算模型和现场反开挖的方法进行试验,发现数值模拟结果与现场实测数据吻合较好,能较好地反映夯击作用下土体的实际受力状态;土体在4000 kN·m夯击能作用下有效加固影响深度为7.4 m左右,锤间距(中心距)不宜大于5.0 m;而松铺4.5 m试验段部分压实度稍不理想,可在下一层施工时将上下两层夯点错开,以提高夯棱处的压实度。  相似文献   

9.
强夯联合井点降水加固粉土地基现场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强夯加固黄河冲积平原区粉土地基时超孔隙水压力增长快消散慢、起锤困难及土壤严重液化等问题,提出采用强夯联合井点降水加固技术,以加快超孔隙水压力消散和土体固结.在济东高速公路粉土地基段进行了现场试验研究,采用了4种不同夯击能,观测、分析强夯过程中超孔隙水压力的变化规律和地面变形等,得出以下结论:选择1 500 kN·m单击夯击能更经济合理,其单位面积夯击能引起的地面沉降最大,有效加固深度亦最大;连续进行单点夯击时,表层土发生液化的可能性要大于深层土,临界深度约4m;夯后超孔隙水压力消散速率非常快,24 h后超孔隙水压力基本消散,且深度越浅超孔隙水压力消散越明显,井点降水能大幅缩短强夯的时间间隔,缩短工期.  相似文献   

10.
康定机场高填筑体地基强夯处理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康定机场高填筑体地基采用两种夯击能、正方形布点、两遍夯进行的单点夯击试验,以及通过夯后地基强度和承载力试验,对夯后地基的加固效果进行了评价和分析,认为单纯强夯法只能满足地基承载力要求.而不满足冰碛土大块石填料的压实度要求。  相似文献   

11.
结合塔山电厂相关工程的现场试验,研究处理前后的湿陷性黄土地基,在不同深度沿桩体径向不同位置土的物理参数变化规律,同时结合载荷板试验,得出桩距为105 m时,单桩挤密影响范围为125D及处理后的复合地基承载力提高3倍多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罗学铭 《路基工程》2016,(4):176-180
为更深入地了解强夯对碎石土地基的加固效果,通过对大连临空产业园工程地基加固工程回填碎石土强夯区进行瞬态面波检测,并将检测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瞬态面波检测强夯碎石土地基主要影响深度约12 m,与钻孔检测结果较吻合,应用瞬态面波对高能量强夯碎石土地基进行检测是可行的。经过瞬态面波检测,试验区内地基加固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3.
李琳 《城市道桥与防洪》2012,(12):171-173,16
为评估强夯置换施工对周边油气管道的影响,结合大亚湾石化区强夯置换加固路基工程,在试验路段(周边无油气管)布置了位移边桩、测斜管和强夯振动监测点。利用全站仪测量了地表变形情况;数字测斜仪测量了土体内部的侧向变形情况;振动测试仪记录了强夯施工时地表监测点的振动曲线。试验结果表明:深层侧向位移在2~4 m深度范围内衰减较快,5 m以下深层侧向位移基本为零;强夯置换振动的影响范围为25~30 m。对位移和振动的监测数据的分析,可知在5 000 kN.m的夯击能时:强夯置换施工的影响范围为25~30 m。  相似文献   

14.
在软弱地层上修建地铁车辆段,由于后期土方填筑量大、列车运行振动等影响,若地基加固不到位,常常导致沉降过大甚至坍塌等问题。依托杭州软弱土层某地铁车辆段地基加固工程,现场开展PHC管桩单桩静载荷试验,研究PHC管桩在软弱土层地铁车辆段地基加固中的应用情况,验证了单桩承载能力。结果表明:PHC管桩静载荷试验中,沉降变化较均匀,Q-s曲线为缓变型曲线;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大于1976 kN,满足设计及结构要求;静载荷试验前后桩身的完整性较好;PHC管桩在地铁车辆段地基加固中具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高铁高填方路基高速液压夯实施工参数,在沪昆高铁芷江段施工现场进行原位试验,测试了夯击能36 k N·m作用下路基的沉降和动应力,分析了动应力随夯击次数和深度的变化规律,沉降量与夯击次数的关系,确定了有效加固深度为1.75 m和最佳夯击次数为9击,并对其加固效果进行评价。试验结果表明:在夯击能36 k N·m累计9击作用下,路基压实度在1.75 m深度范围内都达到了95%,路基表面Evd平均提高了14%,K30平均提高了26.31%,CMV平均提高了18.63%,路基压实质量满足设计要求,高速液压夯实效果显著。建议对同种条件下的路基每填高1.75 m时,采用夯击能36 k N·m,累计作用9击对其进行加固。  相似文献   

16.
强夯法处理吹填砂地基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强夯法是处理吹填砂地基的一种有效方法。试验表明:吹填砂地基经过强夯后超静孔隙水压力消散速度较快;第一遍强夯会对后继强夯的孔压上升及消散周期产生不利影响,所以第二次夯击超静孔隙水压力比第一次高,且消散速度慢;不同夯击能量会导致各区孔隙水压力变化规律不一;地基土平均比贯入阻力及地基承载力均有大幅度提高。  相似文献   

17.
鉴于考虑路面厚度和材料刚度影响的 J.Boussinesg修正公式所得的路基工作区深度过小,仅至上路床部位,与实际情况不符。提出了基于竖向路基动应力分布规律确定路基工作区深度的方法。通过比较模型试验和计算模拟在竖向动应力和动位移沿深度方向的衰变规律,发现衰变规律在路基工作区深度范围符合性较好,验证了该方法的正确性与可靠性。对典型结构组合下路基动应力与工作区深度进行计算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标准汽车荷载100、130 kN 作用下,路基顶面动应力为6.4~13.4 kPa,相应的工作区深度为0.6~0.9 m。在重交通和特重交通的汽车荷载170 kN、200 kN 作用下,路床顶面动应力为12~20.6 kPa,相应的工作区深度为1.0~1.2 m,已进入上路堤范围0.2~0.4 m。  相似文献   

18.
依托海南产业园项目,开展了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及理论研究。首先依据规范计算单桩极限承载力的理论值,并依据CASE法承载力计算,得出桩基极限承载力测试理论值;然后给出地基土以及单桩试验检测参数值,对S-1、S-7、S-11、S-15、S-17、S-22等6根基桩进行试验研究;最后分析基桩在静载作用下承载力的变化规律,将理论值与试验值进行对比。基桩的极限承力均满足要求;在基桩桩径相同,入土深度不同的情况下,基桩沉降量随入土深度的增加呈减小趋势;桩基极限承载力理论计算值与试验值基本吻合,CASE法计算桩基极限承载力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9.
在φ600旋喷桩上部中心位置压入一定长度的Φ108微型钢管,形成微型钢管桩芯-旋喷桩复合桩基(简称复合桩)。对复合桩静载荷试验的荷载-沉降曲线进行了区段分析,确定了其极限承载力实测值为1080 kN。对该复合桩基4种破坏模式下的抗压极限承载力进行计算分析对比后发现,复合桩芯底位置处发生水泥土压碎破坏的可能性最大,抗压极限承载力最小,为1125 kN。通过数值模拟对复合桩的极限承载力,桩侧摩阻力分布,破坏模式下的塑性变形,荷载分担比等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高速公路中央分隔带护栏立柱稳定性分析及加固方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行中国高速公路安全规范对护栏立柱地基土的压实度没有给出明确的规定,致使中央分隔带内护栏立柱的承载力因为种植土和回填土的存在得不到充分地发挥。为此,对护栏立柱进行了一系列准静态横向加载试验,发现表征立柱横向承载力的临界载荷与表征地基土强度的静力触探锥尖极限阻力之间有近似的线性关系。并基于这一关系,提出了一种对应临界载荷的简化土反力分布模型。最后根据该模型及现场立柱的埋置状况,提出了一种用钢板加固护栏立柱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