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旧水泥砼路面设置应力吸收层是防止和减少反射裂缝的有效措施之一,合理选择沥青混合料油石比至关重要.该文以混合料为最紧密骨架结构状态时对应的油石比为下限,以析漏拐点油石比为上限,在该范围内,兼顾高低温性能来确定最佳油石比.试验表明,按此方法设计的应力吸收层具有优异的高低温性能和水稳定性,可显著提高旧水泥砼路面加铺层的路用性...  相似文献   

2.
马耀宗  刘聪  陈杰  黄慧 《公路》2021,(4):34-39
为了充分发挥细粒式沥青混合料应力吸收层作用,提升沥青路面使用性能及耐久性,针对应力吸收层的功能需求提出了细粒式AC—10沥青混合料应力吸收层"4个控制点"的设计方法,进行了不同油石比下沥青混合料的析漏试验、0℃小梁弯曲试验、车辙试验、浸水马歇尔及冻融劈裂试验,研究了油石比对抗裂性能及高温抗变形能力的影响规律,并提出以相...  相似文献   

3.
为解决二秦高速张家口段沥青路面反射裂缝严重的问题,本文以高黏高弹改性沥青应力吸收层的配合比设计为研究目标。通过研究真空法、计算法、沥青浸渍法对应力吸收层混合料理论最大相对密度的测定,并采用马歇尔法、旋转压实法和基于路用性能的油石比确定方法对应力吸收层的配合比设计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相比真空法和计算法,沥青浸渍法更适用于应力吸收层混合料最大理论密度的确定;马歇尔法不适用于应力吸收层的配合比设计,而旋转压实法和基于路用性能的油石比确定方法都适用于二秦高速张家口段应力吸收层的配合比设计。  相似文献   

4.
为提高橡胶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应用正交马歇尔试验设计,研究了ARC-13橡胶沥青混合料矿料级配和油石比对马歇尔性能指标的影响,提出了优化的ARC-13矿料级配范围,并对试件性能进行了测试.根据原材料筛分及马歇尔试验结果,确定ARC-13目标配合比最佳油石比为7.0%;ARC-13沥青混合料油石比为7.0%时,其目标配合比试验得到的各项技术指标满足规范要求.  相似文献   

5.
分别采用现行规范推荐方法、SAC断级配设计方法设计了两种开级配沥青稳定碎石混合料,然后采用析漏损失指标设计法对所设计的两种开级配沥青稳定碎石混合料进行了最佳油石比的确定,并对最佳油石比下的沥青稳定碎石混合料进行了排水性能、抗永久变形性能和抗疲劳性能等路用性能的研究.结果表明:与ATPB30相比,SACPB30排水性能稍差,但其水稳定性、抗永久变形性能、抗疲劳性能和低温抗裂性能更优,采用SAC断级配设计方法设计开级配沥青稳定碎石基层混合料更科学、更合理.  相似文献   

6.
《公路》2020,(8)
文中以PAC-13混合料为研究对象,采用玄武岩纤维对透水沥青路面的力学性能进行改良,并开展多种室内试验对其影响效果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通过析漏试验确定纤维改良PAC-13混合料的最佳油石比为4.6%;纤维的掺入提高了PAC-13混合料渗水的有效空隙率和渗水系数;推荐采用0.3%的玄武岩纤维掺量,使得PAC-13混合料达到较佳的排水功能和路用性能。  相似文献   

7.
《公路》2017,(4)
选用市政道路现场铣刨废旧沥青混合料,通过室内掺加新鲜沥青和废花生油,优化AC-25C目标级配的最佳油石比。废旧沥青混合料的掺加比例为30%,油石比分别为2.1%、2.5%、2.9%和3.3%(油石比为新鲜沥青占废旧沥青混合料和新添加集料的总重量的比值),废花生油的掺加比例根据老化沥青的恢复效果确定。在最佳油石比下,通过车辙试验和水稳定性试验评价废花生油再生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结果表明废花生油的添加能有效恢复废旧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  相似文献   

8.
新型橡胶沥青应力吸收层设计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提高改性沥青应力吸收层的性能,基于不同级配特点,确定了新型橡胶沥青应力吸收层的最佳级配,提出了橡胶沥青应力吸收层混合料的技术指标,并对比研究了其高温性能和疲劳性能。结果表明:在9%的沥青用量情况下,研发的新型橡胶沥青应力吸收层具有良好的路用性能。  相似文献   

9.
采用SBS、Superflex、TPS高粘和橡胶4种改性沥青作为结合料,借鉴Superpave设计方法,对4种应力吸收层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进行了试验比较,结果表明:4种改性沥青应力吸收层路用性能各有所长,在应力吸收层材料上涂布了ASPS沥青路面密封加固液,对不同沥青应力吸收层与沥青混合料的组合结构性能也进行了试验比较,结果表明:Superflex沥青应力吸收层与Superflex沥青混合料组成的组合结构的抗车辙性能和层间抗剪性能最好.  相似文献   

10.
SMA-13沥青路面配合比优化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改善SMA-13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依托仁博高速公路上面层试验段,考虑广东省的气候及交通条件,结合实际施工的合理性,通过材料优选、配比优化及性能验证,确定了上面层SMA-13最佳级配及最佳沥青用量,采用车辙试验、浸水马歇尔试验、冻融劈裂试验、浸水飞散试验及低温弯曲试验综合评价混合料的路用性能。结果表明:采用广东本地的辉绿岩作为粗集料,通过级配优化,当油石比为6.2%时,SMA-13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大幅提高。  相似文献   

11.
张淑文  张肖宁 《路基工程》2011,(5):77-79,82
乳化沥青冷再生技术在我国高速公路中的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对其设计还没有统一的设计标准。采用CAVF法进行混合料级配设计并预估沥青用量,以室内成型马歇尔试件确定最佳油石比,并用动水压力试验检验设计混合料的抗水损性能,通过施工质量控制来提高路面使用性能,为乳化沥青冷再生的设计和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沥青路面微表处抗剪性能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直剪试验并结合理论计算对沥青路面微表处的抗剪性能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夏李高温时,微表处的抗剪强度可以抵抗极端不利条件下的车轮剪切力;在最佳油石比±1%的范围内,微表处抗剪强度不会随油石比的增加而减小;界面污染或界面有水会减小微袁处与旧路面的粘结力.  相似文献   

13.
通过沥青混合料抗压强度和劈裂强度的试验,分析了冻融循环次数和油石比对沥青混合料强度和模量的影响。引入强度冻融折减系数和模量冻融折减系数,表征冻融循环次数和油石比对沥青混合料材料参数的明显影响,并给出了上面层AC-13改性沥青混合料的折减系数计算公式,修正了多年冻土地区沥青路面设计材料参数,减小了设计与实际条件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玄武岩纤维对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和断裂性能的影响,基于马歇尔试验确定了不同玄武岩纤维掺量下的最佳油石比,并基于此分析纤维掺量对路用性能、老化性能、抗断裂性能的影响规律及其改善效果。结果表明:(1)玄武岩纤维掺量将影响最佳沥青用量,需同时考虑纤维掺量以确定最佳油石比;(2)纤维质量掺量为0.1%时,具有最佳的改善效果,最大可将高温稳定性能、低温抗裂性能、水稳定性能分别提升31.5%~38.4%、24.4%~37.3%、1.2%~5.5%。纤维对老化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的改善程度最佳,尤其是动稳定度,改善程度是其他性能的1.28~15.0倍;其次是低温抗裂性;水稳定性的改善效果最弱。纤维可通过增加沥青混合料的延性,以提高峰值荷载对应的裂纹张开位移,且玄武岩纤维在中温情况下对沥青混合料的抗断裂性能改善效果要高于低温条件,最大可提升21.64%的断裂韧性。  相似文献   

15.
通过建立主要成分分析模型,研究影响高速公路路面质量指标的因素。文中结合大量试验数据,对比分析了10种影响因数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可以用油石比、筛孔通过率、空隙率三个参数代表10个影响因素来表述其对路面性能的影响。提出的分析模型和运用的基本数学理论,可为实际中评价路面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沥青混凝土路面水损坏的试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美江  王旭东 《公路》2006,(7):170-174
针对某高速公路的水损坏现象开展钻芯调查,对芯样的空隙率、厚度、油石比和级配进行了全面测试,并开展了现场渗水试验,从材料和结构角度分析了路面结构产生水损坏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高黏复合改性橡胶沥青应用在透水沥青路面中的性能,依托实体工程,在PAC-13、PAC-20型透水性沥青混合料中使用高黏复合改性橡胶沥青,研究了高黏复合改性橡胶沥青混合料的各项路用性能和渗水系数,并与高黏改性沥青混合料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PAC-13、PAC-20型高黏复合改性橡胶沥青混合料的最佳油石比与同级配类型的高黏沥青混合料基本相同;PAC-13、PAC-20型高黏复合改性橡胶沥青混合料各项路用性能均优于高黏沥青混合料,其渗水性能也较为突出。  相似文献   

18.
针对目前国内沥青路面罩面设计方法的不足,借助于同济大学对新建和罩面改建后的沥青路面使用性能的研究成果,将寿命周期费用分析引入罩面设计,提出基于性能的沥青路面罩面设计方法。该方法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对于新建路面和使用不久、路况尚好的路面,进行最佳罩面时机和最佳罩面厚度的选择(已在参考文献1中述及);二是对于已需进行罩面的路段,只进行最佳罩面厚度的选择,本文即是针对此情况。文中考虑了寿命周期和一个性能期罩面厚度的优化,给出了几个性能期最佳罩面厚度设计诺谟图。  相似文献   

19.
乳化沥青-集料黏附性是影响乳化沥青混合料抗水损坏性能的主要因素,显著影响路面使用性能与长期性能变化。分析了乳化沥青-集料黏附性的机理、性能及提升等方面的最新研究,并基于目前的研究提出黏附性提升的建议与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