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杨家松 《路基工程》2013,(4):145-148
锦屏#1、#2引水洞西端工程地应力达40~50 MPa,施工前期发生了严重的大变形。本文重点介绍洞径14.6 m的马蹄形隧道采取台阶法大断面开挖过程中,在常规锚网拱喷的基础上,增设长砂浆锚杆、预应力锚杆、锚索、锚筋桩、灌浆加固,并用多种手段对工程进行监测,取得了良好的工程效果。  相似文献   

2.
软岩隧道横洞与正洞交叉口段施工方案比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徐青  王广宏  牛刚  陈建 《隧道建设》2010,30(2):182-185,198
结合兰渝铁路大断面软岩隧道两水隧道施工这一工程实例,就横洞和大跨软岩隧道交叉口施工方案进行比选,并对主洞与横洞交接处的加强措施和2种进洞方法各自施工方法的转化、施工技术措施等进行阐述,通过工程实例验证得出采用“方案一”比较适合于软岩隧道横洞进主洞。  相似文献   

3.
锦屏二级水电站深埋隧洞施工难点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垂一  李军  严鹏 《隧道建设》2013,33(6):481-488
锦屏二级水电站深埋长隧洞群平均埋深达到1 500~2 000 m,地应力高,工程地质条件复杂,超高压大流量地下水、岩爆、围岩大变形是世界性难题。为解决以上问题,对锦屏二级水电站深埋长隧洞群施工难点进行探讨,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 1)地下水处理采用“以堵为主、堵排结合”的总体设计原则,采用的处理技术有引流、局部封堵、系统的高压固结灌浆和分流导洞封堵等; 2)从“以防为主”和“以治为主”2个方面讨论岩爆防治方法,重点论述应力解除爆破和TBM掘进的岩爆处理; 3)分析软岩大变形产生的原因及采取的处理措施,重点论述上台阶扩挖洞径的确定和落底开挖前的加强支护措施。  相似文献   

4.
王小林  黄彦波 《隧道建设》2018,38(10):1621-1629
为解决高地应力软岩隧道在施工过程中遇到的难以控制的围岩大变形问题,依托国内兰渝铁路木寨岭隧道与瑞士圣哥达基线隧道,采用对比分析方法,从软岩大变形机制、高地应力软岩隧道围岩分级及变形控制技术3个方面对两隧道进行对比,得出如下结论: 1)高地应力软岩隧道围岩大变形是在岩性、地下水、地应力场、围岩地质构造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因开挖卸荷、应力二次分布引起围岩发生塑性剪切滑移所致; 2)在高地应力软岩分级方法上,兰渝铁路木寨岭隧道与圣哥达基线隧道均采用了BQ法,但兰渝铁路木寨岭隧道分级更全面,圣哥达基线隧道分级更具针对性; 3)在高地应力软岩情况下,圣哥达基线隧道采用的新意法的全断面施工方法在施工管理和成本控制上要优于兰渝铁路木寨岭隧道采用的台阶法。  相似文献   

5.
新建成兰铁路跃龙门隧道穿越我国著名的龙门山,是全线控制工期性隧道工程。跃龙门隧道施工组织在实施过程中受内部高地应力、高岩温、高瓦斯及H2S、软岩大变形、活动断裂带、岩溶富水等不良地质和外部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震后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多种因素影响,其中3号斜井工点隧道施工通风独头距离长达8 km,加之该区段受软岩大变形"洞群效应"调整增加外移平导形成"2+1+1"4洞并行的隧洞结构,高瓦斯通风及物流运输难度骤增,最终导致隧道施工组织动态控制难度极大,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高难度"的特点。为此,在隧道建设初期与施工过程阶段,跃龙门隧道建立了科学化的动态管控技术和管理研究,尤其是在软岩大变形、活动断裂带穿越,岩溶富水地质预报,特长隧道通风及物流组织运输方面开展了科研攻关,结合国内外已有成果基础上集成创新,并在实施过程中逐步完善和优化,使得跃龙门隧道的工程进展可控有效。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极软岩隧道车行横洞交叉段施工力学特性,以大梁山特长公路隧道V级极软围岩段为依托,采用现场试验结合数值模拟试验分析其空间效应。研究断面现场监测结果表明:6个断面在深度为1 m、2m和3 m处内部围岩位移受横洞开挖影响较小,可忽略不计。拱腰和拱脚处钢支撑内力在横洞开挖后小幅增大,影响区集中于拱腰及以下部位,对拱顶部位影响较小。远离横洞侧拱脚、拱腰及拱顶处围岩压力与层间压力所受开挖影响很小,而近横洞侧拱腰处影响相对较大,在施工中应值得注意。数值试验结果表明,混凝土应力受横洞开挖影响主要表现为压应力增大,产生压应力增大区;围岩塑性区在开挖前有一定程度增大和区域改变,锚杆轴应力施工前后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7.
隧道软岩大变形是隧道施工中的难点,初期支护变形会造成侵限换拱甚至大塌方,对施工单位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在软岩隧道施工中,控制初支变形尤为重要。以丽香铁路圆宝山隧道3#橫洞工区施工为例,在现场工程实践的基础上,着重对单线铁路隧道软弱围岩地段施工工艺、所采取的技术参数等进行了介绍,并对监控量测及应力数据进行了分析,以期能为今后同类工程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洋碰隧道软岩浅埋段设计与施工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平  李应顺  李克文 《公路》2000,(9):70-76
洋碰隧道右线北京端为软岩浅埋,洞身围岩具有上半断面软下半断面硬、右半断面软左半断面硬、全断面软或硬等特征。针对变化多端的地质特点,采取比较合理的衬在型和CRD工法施工。为了确保安全和工程质量,在施工过程中采取了有力的辅助施工和监控量测,顺利通过了软岩浅埋段。  相似文献   

9.
洋碰隧道右线北京端软岩浅埋段施工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洋碰隧道右线北京端软岩浅埋段,洞身围岩具有上半断面软下半断面硬、左半断面硬右半断面软、全断面软或硬等特征。针对变化多端的地质特点,采取比较合理的衬砌类型和CRD工法施工。介绍3种适合隧道地质的施工方法,并分析各自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10.
陈桂虎 《交通科技》2023,(3):117-119+125
德胜隧道位于区域大断裂带内,处于极高地应力环境,在千枚岩地段施工中发生了严重的软岩大变形。文中针对大变形发生特征开展原因分析,采用圆形结构断面、增加预留变形量、长短锚杆结合、双层型钢拱架、长锁脚锚管、径向注浆等组合措施,并提出二次支护、长锚杆、二次衬砌合理施作时机,有效控制了软岩大变形。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隧道双层初期支护中第2层支护的钢拱架设置方式和施作时机,结合成兰铁路云屯堡隧道高地应力软岩隧道工程,对 高地应力软岩大变形隧道双层初期支护中内、外2层钢拱架的布设方式和第2层初期支护的施作时机进行分析和研究。 由研究结 果可知: 1)双层初期支护中钢拱架采取交错的布置方式更有利于初期支护结构受力和围岩变形控制; 2)第2层初期支护应在第1 层初期支护结构不被破坏前及时施作,对于云屯堡隧道来说,第2层初期支护施作滞后掌子面的距离在7 m内较好。  相似文献   

12.
孙钧  钦亚洲  李宁 《隧道建设》2019,39(3):337-347
针对隧道高地应力软弱围岩洞室施工开挖变形与围岩失稳以及衬护结构设计问题,阐述开展岩土流变学研究的必要性以及对软岩挤压型大变形非线性流变问题的研究内容和方法,介绍隧道围岩挤压型大变形的定义、变形特征,及国际上隧道围岩挤压大变形的判定。介绍隧道围岩挤压型大变形非线性流变理论、相应的专用设计软件研制及其工程应用,主要介绍有关的研究内容及其创新性方面; 以广义Komamura-Huang流变模型为基础,建立一种能较完整地反映围岩二维、三维大变形非线性流变全过程的Komamura-Huang“弹-线黏弹-非线性大变形黏塑性”流变模型,并在ABAQUS软件基础上进行专用软件的二次开发,将其应用于兰新铁路兰武客运专线乌鞘岭铁路隧道岭脊段围岩5#断层带中,后又应用于甘南木寨岭高速公路隧道和云南滇中红层引水隧洞2处软岩围岩挤压大变形隧道,采用大尺度让压锚杆/预应力长让压锚索进行了整治研究,并分别进行了二维和三维非线性大变形黏弹塑性数值模拟分析。指出有待进一步深化研讨的若干问题。总结针对软岩挤压型大变形沿用现行刚性支护方案的不合理性和失效教训。提出管控/约束隧道围岩大变形持续发展的让压支护锚固技术措施--一种新型大尺度让压锚杆/预应力让压锚索,介绍让压锚具的受力机制及构造,强调其10个关键性设计施工参数。以兰州木寨岭高速公路隧道围岩挤压型大变形非线性流变分析与采用让压锚杆进行工程整治的试验段情况为例,对该隧道围岩挤压大变形进行二维数值模拟,并对施作让压锚杆进行工程整治的主要有关设计参数进行分析计算。“边支边让、大尺度让压锚杆”方法已先后在几处工程中得到了成功实施,取得了应有的经济效益,其工程技术收益应更受业界关注。  相似文献   

13.
史继尧  王玥 《隧道建设》2017,37(4):428-434
在软岩大断面隧道施工过程中,围岩稳定性控制难度很大。依托宝兰客专古城岭隧道的勘察设计资料、施工工艺和监测数据,建立符合工程实际的基本数值模型,分析软岩大断面隧道的变形特点,揭示仰拱步距和台阶长度对初期支护变形的影响规律。根据模拟试验结果指导古城岭隧道大变形区段施工,将初期支护累计变形减小了70%。  相似文献   

14.
张鹏忠 《路基工程》2015,(3):167-171
基于某新建高地应力软岩铁路隧道工程,运用MIDAS GTS与ANSYS有限元软件,对二台阶三部开挖法的应力与变形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初支与二衬施作的时间间隔、循环进尺的长度、上下台阶的距离的合理选择是保证高地应力软岩隧道安全施工的重要因素。高地应力软岩隧道的二衬不仅作为对初支的加强和安全储备,且承受软岩的流变压力,流变压力在二衬施做的初期增长迅速,后期变缓趋于平稳。二台阶三部开挖工法施工中,应注意右下台阶的开挖稳定、合理的循环进尺及台阶距离能够保证高地应力软岩隧道的施工安全。  相似文献   

15.
邓涛  刘大刚  蔡闽金  赵思光  何伟 《隧道建设》2017,37(12):1550-1556
为提高台阶法在软岩条件下施工时的安全性,充分发挥其施工高效的固有优势,以中条山隧道为工程依托对该法施工时几何参数的选取进行优化分析。分析采取数值模拟结合现场监测数据的方法,以初期支护结构安全性、掌子面稳定性以及施工便利性作为优化选择的依据。根据研究成果可知:在软岩条件下隧道采用台阶法施工时,上台阶长度控制在4~5 m时隧道初期支护结构受力合理,施工机械操作便利;上台阶高度取值为0.6H(H为隧道高度)时能较好地兼顾隧道的施工效率以及掌子面的稳定性,但是在围岩条件较差如Ⅴ级围岩掌子面出水或浅埋情况下,其取值应适当提高但也不宜超过0.7H。  相似文献   

16.
为解决软弱破碎围岩地层隧道松动圈测试的难题,分析现有松动圈测试技术现状,以全长黏结型玻纤锚杆为载体,提出一种适用于破碎软岩隧道的围岩松动圈测试技术。该测试技术以锚杆微应变变化趋势为基础,结合锚杆中性点理论,可大致确定围岩松动圈范围。将该技术应用在大(理)临(沧)铁路杏子山隧道破碎炭质板岩大变形地段进行验证,结果表明: 全长黏结型玻璃纤维锚杆在松动区可与软弱破碎围岩有效协调变形,锚杆微应变变化趋势与中性点理论相符,采用锚杆微应变变化趋势表征围岩松动圈范围合理可行。同时该技术测试精度可通过调整沿锚杆长度粘贴应变片的密度来控制,有效弥补传统物探松动圈测试技术对岩体要求高的问题,在软弱破碎围岩地层中具有较好的操作性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17.
周峰  蔡厚强 《路基工程》2021,(6):229-232
依托宜巴高速公路峡口隧道工程,运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分析高地应力软岩公路隧道衬砌最佳支护时机。研究结果表明:按开挖空间效应分析,二次衬砌的支护时间为开挖后15天;按开挖时间效应分析,二次衬砌的支护时间为开挖后25天;综合考虑,应在开挖后15~25天支护。隧道拱顶下沉为33.3 cm,水平收敛为19.7 cm,预留变形量为35.0 cm。  相似文献   

18.
雪峰山隧道为深埋隧道,初始地应力场对围岩变形特性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运用水压致裂法测试、室内Kaiser效应测试和有限元数值模拟等3种方法,对雪峰山隧道初始地应力场进行了研究,并对雪峰山隧道的初始地应力场作出了较准确的判断,为隧道的设计与施工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对3种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