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董学锋 《汽车技术》2012,(8):1-5,10
通过对全球乘用车传动及底盘结构进行统计分析,给出了乘用车驱动方式与车长、手动变速器与车长、自动变速器与车长、前单横臂后扭力梁组合与车长、前单横臂后多连杆组合与车长、前双横臂后多连杆组合与车长、装空气弹簧车辆与车长关系的统计数据。论述了乘用车不同车身形式所采用的弹性元件与稳定杆类别,以及乘用车所采用的不同制动方式。  相似文献   

2.
汽车是一个三维的实体,也被称为是“流动的建筑”,从形体上也有它最佳的形体比例关系,即汽车上的每个实体元素的比例、线条间距、棱角的大小都影响着人的视觉感受.以三厢车和两厢车为例,阐述了整体乘用车车长与车宽、轴距与车长轮距与车长、轮距与轴距、车长与车高、车轮直径与车长、轮胎宽度与车宽的统计关系.  相似文献   

3.
<正>紧凑型乘用车类的划分依据与C-NCAP A类乘用车分组原则相同,既两厢式乘用车及长度小于等于4.5m或排量不大于1.6L的三厢式乘用车。这类车型在中国市场的主要消费者是家庭用户。中国汽车市场近几年的飞速发展与紧凑型乘用车产销量的增加密不可分,在实际的道路交通中,这类车型也是主要参与者之一。比起中型乘用车、SUV等车型,紧凑型乘用车的车身尺寸相对紧凑,车身质量相对较轻,因此在车身结构和安全约束系统等方面的要求就更高。同时,由于目标客户群庞大、  相似文献   

4.
乘用车车身轻量化,需要新的车身材料,铝合金板具有重量比钢板轻的优点,因而成为白车身的首选新材料之一,从而在白车身制造中应用了铝电阻点焊技术、自冲铆接技术和旋转自攻螺接技术等新的连接技术。  相似文献   

5.
<正>近期有企业向记者反映,自2011年工信部第632号文发布以后,货车及挂车车身上需要粘贴的反光标识由于型式较多,给生产企业和用户造成了一定的困扰。632号文中明确规定,总质量大于12吨的货车、车长大于8米的挂车应设置符合国家标准的车辆尾部标志板,厢式货车和厢式挂车应装备符合规定的反射器型车身反光标识。而其他情况下则按照标准粘贴反光膜型反光材料。同为反光标识,反光膜、车辆尾部标志板和反射器型反光标识究竟有何不同?他们各自起到怎样的作用?为何需要分车型粘贴不同型式的反光标识?带着这些问题,本刊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  相似文献   

6.
阐述了国际上通用的车身轻量化评价方法,即轻量化系数法及新提出的车身密度法,并通过实车计算分析,给出常见车型的车身轻量化系数数值范围,介于2.8-5.6之间;对应的用车身密度法计算的数值范围,介于30-38之间。两种评价方法的区别是,轻量化系数法既追求车身的轻量化程度又追求车辆的操纵性,更适用于评价中高级乘用车和运动型乘用车。车身密度法是追求车身质量与车身体积的比值,只要车身扭转刚度满足一定标准要求即可,更适用于评价普通级乘用车。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白车身的弯扭刚度特性对普通乘用车的影响,针对国内普通乘用车白车身弯扭刚度特性试验所采用方法的现实情况,通过对主要方法的研究,提出一套合理、易于操作的试验流程和评价方法,用于在静态条件下测试普通乘用车白车身弯扭刚度。  相似文献   

8.
在乘用车整车NVH(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性能的开发过程中,白车身的弹性体模态与静刚度是衡量车身结构特性的两个重要指标。文中阐明了白车身模态与其扭转刚度的关系,以某小型乘用车白车身为例,通过模态试验数据计算得出各主要模态所对应的白车身扭转柔度、扭转柔度贡献度,进而得到其扭转刚度,并与刚度试验结果对比,验证了白车身模态与扭转刚度的数学关联性,为新车型开发阶段综合控制车身重量、优化模态分布和扭转刚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汽车知识》2010,(7):12-12
<正>雪铁龙在现有C4还没有退去热力前,又推出了全新的2011版新C4。新款车长、宽、高都比现有款增加了不少,分别为4330mm、1790mm、1490mm。这个车身尺寸完全可以与同级别中体形最庞大的新款两厢福克斯叫板了。  相似文献   

10.
雅马哈"爱发"(i8)发动机型式单缸、四冲程、SOHC 2气门、强制风冷排量114mL最大扭矩8.5Nm(5500r/min)最大功率5.6kW(7500r/min)缸径×行程5mm×57.9mm压缩比9.0:1润滑方式压力飞溅式启动方式电启动/反冲踏杆启动机油容积1.0L燃油箱容积4.2L化油器型号MP17点火方式CDI1次减速比/2次减速比3.286/2.733离合器型式湿式多片内扩离心式车架型式菱形车架前倾角26.5°/74mm轮胎规格70/90-17 38P,80/90-17 50P制动系统前后机械鼓式制动器悬挂系统液压弹簧复合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