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阐述了应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轿车白车身扭转刚度的模拟分析计算方法,运用自制白车身刚度实验台进行实验验证,将模型分析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检验了有限元分析模型的精度,对该轿车白车身的刚度给出一定的评价,为车身结构的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张跃明 《隧道建设》2014,34(6):519-524
目前,对于地铁车站计算模型中抗拔桩的模拟方式存在局限性,不能反映真实的抗拔桩受力变形性状,对于车站结构的计算带来一定的偏差,造成结构配筋不合理。针对这一现状,提出对抗拔桩采用大刚度弹簧进行模拟,建立抗拔桩的荷载传递模型,推导基于轴向Winkler地基模型的抗拔桩弹性解答,得出模拟抗拔桩的弹簧刚度计算公式。在此基础上,将抗拔桩作为大刚度弹簧的计算模型和其他常用的几种抗拔桩模型进行详细说明,通过实例计算,对这几种模型对地铁车站结构的受力变形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各种模型的受力变形差异,为带抗拔桩的车站结构计算提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3.
基于GB 20071-2006法规对移动变形壁障(MDB)的性能要求,建立了MDB数字化模型.基于渐进式吸能块结构,采用弹塑性与可压溃泡沫材料组合模型模拟吸能块的变形行为,根据法规规定的碰撞块力一变形曲线.进行吸能块各层材料刚度特性分配并构造了满足法规要求的碰撞块材料参数.进行了碰撞性能校核,在保证计算结果符合法规要求的同时获得了很高的计算效率.  相似文献   

4.
建立了某轻型客车车体结构详细的有限元模型。按照国标规定的试验要求分析了该轻型客车顶部承受静载荷时结构的整体刚度和各门窗处的开口变形情况。计算结果表明该车的顶部静压刚度良好,同时也验证了利用有限元法进行客车顶部静载安全性虚拟试验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建立了国产某轿车白车身结构静态分析的有限元模型,按照设计要求对承载车身刚度和强度的计算分析方法进行了探讨;利用MSC Nastran有限元分析软件,进行了车身扭转和弯曲刚度与强度计算分析,表明本模型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指出模拟计算结果可对车身静态特性进行评价,也为进一步的轿车车身结构改进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利用Hypermesh软件对某货车车门进行有限元建模及下沉刚度仿真分析,得到车门应力、应变云图,进行该车门的下沉刚度试验,对比分析仿真结果和试验所得下沉变形数据,提出改进措施并计算验证。结果表明,车门有限元模型能反映实际结构的刚度特性,改进后的车门满足车门下沉刚度的要求,该方法为新车门的研发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舒红 《专用汽车》1999,(1):24-26
可变刚度板簧凸轮形支架的几何结构是影响架弹性特性的重要环节之一。结合汽车平顺性及板簧变形运动学的要求,对凸轮形支架几何形状设计进行了研究。所推导的公式适用于可变刚度多片板簧支架的设计计算。  相似文献   

8.
基于三塔悬索桥的传力特点,提出了三塔悬索桥受力的简化分析模型。依据主缆的无应力长度相等、刚度分配原理及左右主缆的变形协调等原理,对结构体系的刚度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三塔悬索桥汽车活载作用下的简化计算方法。通过与数值计算结果的对比,证明此方法满足概念设计阶段的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9.
大客车车身结构强度及刚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有限元法对某半承载式大客车车身刚度、强度进行了分析,用电测量技术对有限元模型进行了验证。分析了车身骨架结构中杆件的布置位置及截面形状对整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车身承受弯曲载荷时,其骨架结构的应力和变形均较小,而在弯扭组合工况下,骨架结构中的应力和变形均有大幅度的增加,最大变形量出现在开口较大的门窗附近。通过与实验结果的对比分析,证明计算模型正确,计算结果可信,为对大客车车身的改进设计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在结构件的设计过程中,一般是通过设计人员的经验公式来计算和实验验证来实现满足性能要求,但是在很多情况下运算是很困难的。有限元软件因能仿真结构的受力情况,现已成为在结构件概念设计中有着非常重要地位的模式。本文以某重型叉车机罩为例,利用Hyper-Works软件解决了机罩在闭合过程中刚度不够造成变形过大的问题,并提出了结构件在设计过程中的有限元分析流程。  相似文献   

11.
依托乌鲁木齐轨道交通2号线工程,针对近断层修建城市轨道交通隧道工程时地震作用引起道床结构动力响应问题,采用有限差分法模拟分析明挖法双线箱形曲拱形地铁隧道道床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位移及速度响应,并探讨了地震作用对隧道下部结构及道床的作用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地震作用下,隧道结构各部位位移及速度响应时程曲线高度重合,力学响应规律一致,但响应幅值略有差异,道床的响应幅值最小,拱顶响应幅值最大,为重点设防部位。地震发生后,隧道结构未发生严重的扭转变形,道床结构也未发生明显塑性变形。  相似文献   

12.
针对在长大坡道地段有砟轨道道床阻力及线路稳定性问题,通过离散元法模拟了III型混凝土轨枕在无动荷载时不同坡度下有砟道床的阻力值,以道床阻力精确值为媒介导入有限元中,施加温度荷载对轨排结构稳定性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受轨枕与道床间正压力减小及道床整体性减弱影响,随坡度不断增大,道床纵、横向阻力明显减小;道床阻力对轨枕横向位移影响明显,无缝线路轨排结构保持自身稳定性的能力减弱;且随着坡度增大,道床阻力和允许温升的降幅越来越快。  相似文献   

13.
研究支护状态下围岩变形范围及其位移量将为合理确定软岩隧道开挖的预留变形量及其支护方案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通过将隧道围岩简化为理想弹塑性介质,在围岩中布设全长锚固锚杆。基于锚杆与围岩的协调变形原理,建立杆体与其周围岩体相互作用的力学模型,分析锚杆表面摩阻力及轴力的分布规律,并根据杆体的静力平衡条件,推导出杆体与岩体相对位移为0的中性点位置及其最大轴力值,讨论初期支护条件下隧道围岩的塑性区及破裂区的厚度计算公式及其影响因素;综合考虑隧道表面围岩变形过程中的塑性位移和破裂区岩体的碎胀变形位移,提出隧道表面围岩的位移公式及预留间隙柔模支护技术,进而定量分析榴桐寨软岩隧道的围岩位移及其预留变形量。结果表明:通过锚杆轴力可以反演分析隧道围岩的变形范围,确定围岩稳定后的最终位移量;柔模支护结构能够大量吸收大变形软岩的变形能,且具有适当的刚度抵抗围岩的有害变形,研究成果可为合理设计软岩隧道的开挖及支护方案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反应位移法和反应加速度法作为地下结构抗震分析的基本方法均写入了我国规范,但其在实际使用中仍存在一些不确定性。在反应加速度法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给出了反应加速度法的计算步骤,并以某典型地下结构为对象,采用该法计算了地震响应的受力特征,并与反应位移法进行了简单比较。结果表明:反应加速度法因能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在理论上更为合理,具有更广的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15.
刘向阳 《路基工程》2019,(2):114-119
针对珠江三角洲城际快速轨道交通广州至佛山段复合式土压平衡盾构隧道下穿珠江北航道的掘进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数值模拟分析左、右线隧道开挖后,其拱部最大垂直位移和最大水平位移分别小于竖向位移、水平位移允许值,验证了衬砌结构安全性;断面最大位移满足沉降要求,下穿珠江施工对环境影响较小。通过现场监测得出隧道开挖完成后,河床泥面最大位移以及拱顶沉降和洞径收敛值,远小于控制标准,单次沉降小于预警值,总体上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6.
湛江湾跨海盾构隧道管片变形与受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湛江湾跨海盾构隧道工程为背景,应用数值分析方法,建立了单环衬砌结构的三维有限元精细模型,研究了在不同水头作用下单环管片结构以及接缝部位的变形情况。采用修正惯用法得出在最大水头作用下管片结构的内力分布,由此推算出管片内、外侧的环向钢筋应力,并与现场的应力监测数据进行对比。研究表明: 1)高水压作用下,单环管片衬砌的变形呈现“横鸭蛋形”,且管片结构变形和接缝张开量均与外水压力变化呈线性关系; 2)作用水头每增加10 m,衬砌结构中各接缝张开量绝对值约增加0.5 mm; 3)采用修正惯用法计算得到的钢筋应力与实测结果较为吻合,较好地反映了隧道管片的实际受力状态。  相似文献   

17.
大跨度斜拉桥桥塔属于高耸结构,在施工阶段桥塔处于不稳定状态,需对其进行动力特性分析。以鄂东公路大桥主桥桥塔为例,对桥塔和塔吊结构体系的动力特性进行了有限元理论分析。给出桥塔3个主要施工阶段动力特性分析结果,为桥塔的抗风、抗震分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目前,在建筑物基础梁板、桩基础、抗滑桩的静力问题中广泛采用弹性地基梁法,地基梁法的地基系数可由试验方法、查表法等方法得到。但对于地震作用下的抗滑桩地基梁法,有关动力地基系数的研究尚存在不合理和不易确定的弱点。基于微分薄层法,通过对地震条件分层土压力的计算分析,提出了将动力条件的不同位移下的被动土压力和主动土压力与动力地基系数相联系的方法,与其他方法相比较,具有简单而又合理的特点,便于应用。  相似文献   

19.
运用FLAC3D内置FISH语言编程实现列车荷载的施加,分析了两种黄土路堤结构在动荷载下的响应特征,并探讨桩板结构桩间距对路堤动力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桩板结构路堤各层的竖向位移均比无桩板结构的大;两种模型的动应力均沿线路横向呈马鞍型不均匀分布,轨下位置处动应力最大,桩板结构路堤峰值动应力比无桩板结构的大;桩间距为4 m时,基床表层表面位移最大,桩间距为3,2 m时,基床表层位移基本一致,并且比4 m时小,桩间距在2~3 m时基床表层表面位移较小。通过模拟结果发现,无桩板结构路堤动力响应比桩板结构路堤的小,在不考虑别的因素条件下,采用无桩板填土路堤结构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20.
以某型保险杠横梁结构为研究对象,基于显示有限元法,再现了保险杠横梁正面低速碰撞变形过程。针对横梁结构抗弯性能不足等问题,提出了横梁截面形状改进方案,并进行模拟试验验证,选取了最优改进结果。试验结果表明:改进方案可以有效降低保险杠横梁侵入位移,改良保险杠横梁碰撞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