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7自由度主动悬架整车模型最优控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汽车系统动力学理论,建立了七自由度主动悬架的动力学模型。根据线性二次型最优控制原理设计了主动悬架线性二次型(LQR)控制器,并构建了实现该控制策略的主动悬架控制仿真模型。仿真结果表明:对主动悬架进行最优控制,能够有效地降低车身垂直振动加速度、车身侧倾角加速度和俯仰角加速度。  相似文献   

2.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主动悬架LQG控制器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立了7自由度主动悬架的动力学模型,并应用最优控制理论设计了车辆主动悬架的LQG控制器;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性能评价指标的加权系数,在Matlab/Simulink环境下建立主动悬架和被动悬架模型并进行仿真。仿真结果表明,通过层次分析法对加权系数的合理选取,主动悬架能够有效地降低车身振动加速度,从而提高乘坐舒适性。  相似文献   

3.
汽车主动悬架的理论分析及模型试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舒红宇  李伟 《汽车工程》1991,13(3):129-136
本文介绍了近年来国外迅速发展的汽车主动悬架的基本理论、最优控制思想,特别是典型的LQG(线性、二次、高斯型)悬架最优控制问题。理论分析及模型试验结果表明,主动悬架具有优良的减振性能,在汽车悬架发展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汽车主动悬架的最优控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汽车主动悬架的最优控制研究,首要的问题是建立车辆的1/4主动悬架模型。通过对车辆1/4悬架模型进行数学建模分析,利用最优控制理论求解目标性能函数,并设计最优控制器,利用MATLAB下的模块SIMULINK进行仿真得出性能数据,通过比较得出,运用最优控制的主动悬架的各项性能都比被动悬架提高较多。说明最优控制方法在主动悬架设计中有良好的作用。该设计从数学建模到最优设计以及最后的仿真数值分析具有一定的实际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建立二自由度车辆悬架模型,应用了最优控制理论设计了主动悬架控制器,并在MATLAB/SIMULINK中建立了系统模型并进行了仿真。研究结果表明主动悬架比被动悬架的控制效果要好。  相似文献   

6.
本文建立了二自由度车辆悬架模型,基于最优控制理论设计了主动悬架控制器,并在SIMULINK中对所设计的控制器进行了仿真验证。研究结果表明主动悬架比被动悬架具有更好的平顺性。  相似文献   

7.
应用电磁感应的基本原理,设计了一种响应快、出力大和动行程长的车辆主动悬架用作动器.建立了该作动器的集总元件的动力学模型并进行仿真;同时对制作的样机进行了斜坡电压输入和方波电压输入的电磁力测试,测试与仿真结果很好吻合,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最后,结合最优控制理论和矢量控制方法,对包含作动器动力学模型的车辆主动悬架系统进行了正弦路面激励下的仿真分析,结果表明,与被动悬架系统相比,主动悬架系统能明显提高车辆的平顺性.  相似文献   

8.
根据IS05982:2001 (E)推荐使用的人体坐姿低频振动模型,基于1/4汽车垂向振动模型,建立了车辆-人体振动系统的力学与数学模型.采用最优控制理论,设计了汽车主动悬架线性二次型调节控制器.在Matlab/Simulink环境下分别对被动悬架与主动悬架的性能进行仿真,时域和频域仿真结果对比表明,所建立的车辆-人体振动系统动力学模型能很好地反映人体振动特性,设计的主动悬架线性二次型调节控制器使汽车平顺性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9.
被动悬架的刚度和阻尼在车辆运行过程中均不可调,难以适应路面的多样性,不利于车辆平顺性、乘坐舒适性的提高。以某款乘用车为研究对象,分别建立1/4车辆2自由度被动悬架、半主动悬架动力学模型;对半主动悬架动力学模型输出指标进行加权处理,得到性能指标函数;运用极小值原理,结合线性二次型最优控制算法对悬架的阻尼力进行控制;采用MATLAB/Simulink搭建仿真模型,对悬架的性能进行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采用线性二次型最优控制可使悬架性能指标函数达到极小值,有效地改善了车辆的平顺性和乘坐舒适性。  相似文献   

10.
随机路面激励输入下四自由度悬架的特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首先阐述了随机路面输入下悬架的最优控制理论,然后以接近实际情况的四自由度主动悬架为例,提出以满足多目标要求的反馈控制策略,推导了悬架系统的性能指标和频响传递函数,分析了系统参数和加权系数对悬架整体性能和行为特性的影响,并对它们进行了初步的优化。采用一套加权系数进行了仿真计算,说明了满足多目标要求下,最优主动悬架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