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数字·智能时代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哲学社会科学青年科学家们在传媒、法律、经管、人文等领域深入探讨了数字与现实、算法世界、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全过程人民民主、元宇宙等重要论题,认为需要以伦理规范人文与科技互动、以数字人文范式开展跨学科研究,真正实现数字赋能,最终实现跨学科甚至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沟通和共赢。  相似文献   

2.
中国当代设计中的一个误区是:科技与人文日益走向分裂,诸多设计作品与本民族文化与大众审美品位相背离,也摒弃了设计“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因之,促进中国当代设计中科技与人文的融合显得极为迫切。为此须通过积极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科技观与文化观,培养人们可持续发展理念,同时不断加强政策导向,完善相关制度等途径来促进科技与人文的相互融合。  相似文献   

3.
GPT技术工具对人文社会科学产生的革命性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主体转变和速度加快。在GPT技术的辅助之下,确实出现了“学者大众化”的可能,即人人都可能通过终身学习,以及自己运用自由时间在不同的领域攀登知识高峰。然而,可能性与现实之间仍然存在鸿沟。同时,“学者大众化”还可能存在知识民粹主义的风险。在GPT技术应用的影响下,未来社会科学研究可能会出现如下趋势:定量研究会进一步普及;GPT可能会成为研究者的新导师;跨学科变得更加可能;人类研究者的主要工作将可能从创造转向选择;人的智能涌现能力可能会减弱。我们不仅要将GPT当成研究工具,还要把它当成研究对象。GPT技术拥有巨大的创造性破坏效应,这使得智能人文社会科学的建设变得极为重要。在智能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中,想象力、逻辑力、思辨力至关重要。这一新型交叉性学科的建设,需要打破文理思维的壁垒,实现真正意义的学科交叉;人文社会科学内部同样要形成交叉效应,以对人工智能产生的影响进行全面研究;人文社会科学中各个分支学科同样需要在充分掌握人工智能技术特征的基础上,开展带有一定预测性的未来学研究。  相似文献   

4.
人文教育对工科院校学生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受到重视。分析人文教育对工科院校学生的意义及“融合”中存在的问题,探讨“融合”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5.
论理工科院校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人文教育在大学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分析,强调了理工科院校加强人文教育的重要意义,并根据知识经济时代对高等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提出了理工科院校加强人文教育,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思路和措施.  相似文献   

6.
在当今的国际人文学术界,数字人文已经不再是一个全新的话题。本文作者在这方面也发表了不少中英文论文。但是对于究竟什么是数字人文则仍有着较大的争议。本文继续以往的研究,进一步认为,数字人文远远不止是一种学术研究的方法,而更是一种新的学术范式,它在对传统的人文学术研究产生一定的冲击之后,留给我们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科技与人文究竟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科学技术的手段是否真的能够取代需要人工精细研究的传统的人文学术研究?科学技术可以促进人文学术的发展还是有碍于其发展?在科技手段大行其道的年代,传统的伦理道德将置于何种地位?如此等等。在作者看来,强调人文学术研究的数字化并非要排斥人文,恰恰相反,人文学术的数字化应该更加有利于人文学术成果的传播和推广。同样,数字技术也是人创造出来的,因此应该是由人来利用和不断地开发更新科学技术,而不应该是人受缚于科学技术,成为科技的奴隶。这应该是基本的科技伦理道德。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社会发展的局限,教育的发展是不均衡的.人们对科学、技术等理工科的重视程度,远远大于人文学科,人文教育受到很大忽视,结果导致重功利轻价值、重工具轻生活、重理性轻人性的认识偏向,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暴露出来.事实证明,这种不均衡的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和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相互渗透 协调发展 推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把握两者融合的特征,提出积极推进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9.
加强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是时代的要求。在理工科院校中,“两课”是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将传统文化融入“两课”教学中可以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相似文献   

10.
人工智能技术对社会职业产生了诸多影响,人机智能协作将成为未来职业的演进趋势。面向智能时代的职业研究不能仅从宏观特征和统计数据层面进行探讨,而应基于“任务-技术-技能”匹配分析的思路,对不同任务类型下的智能技术应用和人机协作机制进行中观分类研究。依此思路研究发现,人工智能将实现对大多数感知、操作类任务的技术替代和劳动者技能重组;通过技术-技能协同升级推动分析、设计类任务进入人机“类团体”协作新形态;并在交流、反思、探索、决策类任务上为人类提供赋能支持。为适应人机智能协作,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向也要相应变革,重点培养高阶思维、人文素养和人机协作等关键能力,合理调整知识和技能培养的方向和内容,对功利主义与人本主义教育价值进行再审视与再选择。  相似文献   

11.
当下社会的核心问题是快速增长的海量信息和人们有限的注意力之间的矛盾。算法技术提供认知捷径,算法技术的平台化运用使得算法成为联结社会的基础座架,深度改造了社会结构的既有基础,使得社会结构出现结构性“失能”。破解算法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失衡问题成为当下算法治理的当务之急。须让价值理性进行导流,以主流价值观为技术导航;算法治理需要系统化的多主体合力,须结合自上而下的系统治理与自内而外的“根管”治理。  相似文献   

12.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教育目标越来越以市场需求为转移,科学教育成为教育主要内容,人文教育被边缘化、薄弱化。当前,忽视人文教育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笔者欲结合人文教育的内涵,通过对理工科院校人文教育面临的形势及中国教育的历史反思,阐述理工科院校加强人文教育的必要性,并给出理工科院校加强人文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计量与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发来证书:“《高教发展与评估》杂志,作为教育学类主流期刊,被我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选定、收录为来源期刊。”这是本刊首次入选CHSSCD。  相似文献   

14.
数字人文作为一种研究方法,一直致力于利用数字工具对大型语料库进行定量分析。相比于其他领域,数字人文与艺术史研究的结合相对较晚。目前,数字数据、可视化技术和计算机算法等数字技术实现了艺术史的数字显示、视觉运行与自动关联等,可以在数据集中自动建立链接,建构艺术作品之间的新关系,使艺术史研究摆脱时空限制,拓展研究范畴,构成动态的艺术史研究过程。该交叉学科属性使其成为“新文科”建设的实践典范。与此同时,数字艺术史研究也需要摒弃“唯数据论”“唯技术论”,拒绝简单化、扁平化,回归艺术史研究的本质。  相似文献   

15.
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已成为时代和社会发展对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迫切要求,也是新时期创新船舶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然选择.新时期船舶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把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的解决有机统一起来,提高船舶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伴随着近年来人工智能、智能网联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广泛应用,客车行业为更好地服务用户,也在不断优化升级,纷纷推出智能化客车产品。汽车智能化包含很多方面,包括能源、动力、人机交互等,其中智能座舱因直观的体验差异成为众多车企追求差异化竞争的核心关注点。  相似文献   

17.
充分利用课堂理论教学、实验实训、设计实习等环节,将人文教育的内涵具体体现到学生学习动力、内容及过程中,把敬业精神、沟通协作、工作责任心与服务意识等诸方面修养作为高职人文教育的目标,将专业技术与人文思想有机结合起来,培养严谨科学的工作作风,热情周到的服务态度及不断创新的精神.  相似文献   

18.
人类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企业员工有客观存在的人文需求。重视并满足这一需求,促进员工的人文素养与职业技能协调发展,有利于企业真正实现长远发展。航运企业职业特点更加需要人文精神提供有效支撑。航运企业的员工继续教育要从企业文化建设和员工培训两方面入手,切实考虑员工的人文需求,加强人文精神的渗透。  相似文献   

19.
智慧高速公路作为落实国家数字化发展和交通强国战略的重要内容,是以数字化与传统交通运输深度融合为契机,将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兴技术与高速公路建设、运营和养护全周期业务需求相结合的重要载体。智慧高速公路紧扣道路交通态势管理、公众安全出行服务等核心发展目标,融合高速公路基础设施、智能化装备等多源信息资源,通过综合管控云控平台伴随式信息发布,提升高速公路感知能力、安全畅通和运营管理水平。通过智慧高速公路的架构体系与关键技术手段,结合山西五盂智能网联重载公路示范基地设计与建设情况,进一步推动高速公路行业数字化转型和业务应用协同一体化运行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一直以来,高职英语教学的重点是不断提升学生的应试技巧和运用能力,英语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教授学生语言知识和培养学生习作能力,很少有教师考虑如何将人文素质教育与英语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高职英语课程不仅仅是一门语言课程,也是丰富学生文化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窗口。文中深入分析了人文素质教育与高职英语教学的融合途径,以供广大英语教师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