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结合国内客运专线、高速铁路异物侵限监测系统的应用现状,详细分析了我国客运专线、高速铁路异物侵限监测系统监测手段、监测网安装方式、监测网防护对象、监测范围等,明确提出了适合我国客运专线、高速铁路异物侵限监测系统的建设方案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2.
根据高速铁路线路上公跨铁立交桥异物侵限的具体特点和防护需求,提出一种以双电网监测为主、视频监测为辅的综合监测方案,给出了该异物监控系统的总体结构,重点描述了现场监测设备的设备构成及施工方案。该异物监控系统可为高速铁路类似系统的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高速铁路异物侵限监测系统是高速铁路重要的基础设施,其监测网的安装范围正确与否将直接关系到高速铁路的运输安全,原铁道部运输局2010年颁布的《高速铁路防灾安全监控系统-公跨铁立交桥异物侵限监测方案》提供了公跨铁立交桥异物侵限监测电网设置范围的计算公式。通过举例分析发现,当公跨铁立交桥与铁路线的夹角大于70°时,该计算公式得出的计算结果偏小,甚至还会出现负值的不合理现象,对高速铁路运营安全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有必要对该计算公式进行修改完善。根据公跨铁立交桥与铁路线的夹角大小分(0,70°)、[70°,90°)、[90°,180°)三个区间进行讨论,并利用三角函数法,研究得出一整套新的计算公式。研究成果表明,用新的计算公式得出的公跨铁立交桥异物侵限监测电网设置范围更加科学合理,提高了高速铁路异物侵限监测系统的安全监控性能。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铁路传统异物侵限监测方案的对比分析,提出一种基于智能双电网的异物侵限监测新方案,并对优化方案的工作原理、系统构成等关键技术进行较为详细的描述。  相似文献   

5.
针对既有高速铁路自然灾害及侵限监测受限于通信网络条件限制的不足,本文研究提出基于5G高速铁路自然灾害与侵限监测系统技术方案,利用5G通信技术解决大容量监测数据传输及报警信息实时上车,有效提升高速铁路对自然灾害、异物侵限及周界入侵等安全事件处置能力,增强高速铁路列车运行安全保障能力。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几种异物侵限监测技术的对比分析,提出适合我国客运专线异物侵限监测的技术方案.详细描述异物侵限监控系统监测点设置原则,系统构成,工作原理和报警处置等关键技术.利用多种监测方式的优点,提出双电缆传感器和视频监控相结合的综合监测方案,可为客运专线异物侵限监控系统设计和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为加快中国高铁灾害监测系统走出去的步伐,研究提出了印尼雅万高铁灾害监测系统解决方案。在系统分析印尼雅万高铁沿线自然灾害、侵限事故特点及监测需求的基础上,结合中国高速铁路自然灾害及异物侵限监测系统的建设经验,提出了雅万高铁自然灾害及异物侵限监测系统的设计方案,包括系统构成、功能、网络、接口等,并提出了我国高速铁路自然灾害及异物侵限监测系统适应性改造技术,包括软件本地化、系统功能、终端设置、维护管理机制等方面。  相似文献   

8.
随着高速铁路与高速列车技术的快速发展,高速铁路列车运行速度的提高和列车密度的加大,如何保证行车安全变得越来越重要,这对高速铁路自然灾害及异物侵限监测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研究高速铁路自然灾害及异物侵限监测系统关键设备监控单元的可靠性水平检验方法,能够完善自然灾害及异物侵限监测系统的可靠性管理,提高监控单元设备的可靠性水平.  相似文献   

9.
异物侵限监测子系统是高速铁路自然灾害及异物侵限监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速铁路运行安全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本文采用故障树分析方法,通过对异物侵限监测子系统中可能发生的重要或影响安全的故障进行辨识,建立了异物侵限监测子系统故障树模型。通过对最小割集和结构重要度的分析,将各设备故障按其影响程度重要程度进行了排序,并用故障树分析方法进行了评价,所得结论可供系统完善和运营维护参考。  相似文献   

10.
在对高速铁路灾害监测系统中物联网技术应用情况调研的基础上,分析RFID、无线传感网、智能传感等物联网技术在设备管理、大风报警信息自动处置、铁路崩塌落石及异物侵限监测中的应用前景,提出物联网技术在灾害监测系统设备状态监测、异物侵限监测、车地无线传输等方面的应用场景。  相似文献   

11.
为了模拟高铁电力监控系统,先分析了高铁变电所监控系统结构,介绍监控系统特点并进行了选型,然后以高铁变电所监控系统为参照,选用主变、馈线和并补测控装置,采用双光纤自愈环网结构,构建包含最基本单元的电力监控模拟系统,实现变电所控制、保护和监视等功能。模拟系统可作为高铁变电所试验、培训、演练和研究的平台。  相似文献   

12.
针对高铁周界异物入侵监测和预警需求,提出了一种融合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视频联动技术和智能识别技术的分布式、多维度高铁周界异物入侵感知与识别系统。通过使用布里渊光时域分析(BOTDA)技术进行应变监测以及相位光时域反射(Φ-OTDR)技术进行振动监测,可有效捕捉异物入侵事件。同时使用人工神经网络(ANN)对报警信号进行大数据分析,可降低系统误报率。该系统的应用能够大幅提高高铁运营安全预警完备率和应急响应效率,具有重大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为推动成渝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深化智能高速铁路的创新应用,基于中国智能高速铁路战略发展规划和当前时期的体系架构,结合成渝中线(重庆—成都)高速铁路主要特点和全生命周期应用需求,提出了以智能铁路人工智能(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平台为核心,包含智能建造、智能装备、智能运营3大板块智能应用的成渝中线高速铁路智能化方案,阐述了智能高速铁路AI平台主要功能、智能应用主要工程内容和通信网络构成。  相似文献   

14.
周洋  孙强 《铁道学报》2020,(4):82-89
高速铁路光传送网络承载了列车控制等安全级别较高的业务,其正常运营是铁路安全行车的基础。为保证网络的安全可靠性,在网络链路出现故障时,必须快速准确地定位故障链路。利用监测树M-tree方案,通过将网络拓扑转化为树形结构,并在指定节点设置监测器实现故障链路定位。为实现M-tree的构造,提出基于度与距离的监测器分配算法DDMA,算法选择节点度最大且相互距离最远的两个节点作为监测信号的转发节点以扩展M-tree。仿真数据表明,利用DDMA设计的M-tree方案所需监测代价不超过理论最小监测代价的7%。相对于现有的监测迹M-trail方案,DDMA算法最大可以节省30%左右的监测代价。利用DDMA为高速铁路骨干层光传输网络设计M-tree监测方案,实际监测代价不超过理论最小值15%。DDMA算法复杂度较低,当网络中含有100条链路时,算法运行时间不超过0.2 s。  相似文献   

15.
运营期隧道突发事件发生频率的不断增高对隧道的健康监测提出了挑战.目前,国内铁路隧道对突发事件自动化监测的研究仍处于初期阶段.为验证京雄高速铁路隧道基于分布式光纤的振动监测系统的实施效果,本文开展了钻机打孔、挖掘机铲土、工程车辆行驶和隧道内落石等振动事件的模拟试验.结果表明:该监测系统对振动事件具有较高的灵敏度,通过时、...  相似文献   

16.
针对目前高铁栅栏门机械锁具及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设计研发了基于无源智能锁的高铁栅栏门远程控制系统,阐述了系统方案选择、总体架构、软硬件构成、基本工作流程及系统功能。应用效果表明,系统具有申请授权简单便捷,运行稳定可靠的特点,能有效消除高铁栅栏门的安全管理盲区,实现高铁栅栏门的智能化、网络化、信息化管理。  相似文献   

17.
高速铁路隧道壁面气动荷载是隧道结构破坏的主要诱因之一,了解并掌握其特征对高速铁路隧道结构设计与安全营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工程价值。通过论述高速铁路隧道壁面气动荷载特征与现场实车测试、动模型试验以及数值仿真模拟三种研究手段的技术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总结归纳得出:(1)列车驶入隧道前,壁面气动荷载峰值小、持续时间短;列车在隧道内行驶时,壁面气动荷载表现为正负峰值不等的不规则变化规律;列车车尾驶出隧道后,气动荷载表现为周期性正负峰值交替的衰减规律。(2)三维光纤贴壁线性布置技术利于实现隧道全断面、全长测点布置,且具有重复利用率高,试验费用低、工作量少等优点,可作为现场实车测试过程中数据采集系统的一个重要比选方案,电机控制能进一步提高模型列车运行速度的控制精度,可作为未来动模型试验系统动力控制的优选技术之一。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高速铁路综合视频系统应用现状的分析,提出将专业视频与综合视频监控系统进行整合,建设一个统一的一体化综合视频监控平台的建设思路。对Q/CR575-2017规范提出的视频图像质量诊断、网络安全提供了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19.
介绍GSM-R网络接口监测系统的结构与组成,设计并实现GSM-R网络接口监测网关子系统,解决京沪高铁相邻局间接口监测子系统间的信息交互,保证被监测用户信息的连续性.  相似文献   

20.
高速铁路路基帮填将引起既有线附加沉降变形,为研究帮填路基有效可行的沉降变形控制技术及运营高速铁路安全监控技术,结合某新建客运专线引入既有高铁站,与运营高速铁路并站设置引起既有线路基帮填的工程实例,探讨帮填路基地基采用管桩桩筏结构加固及采用泡沫轻质土代替常规土质填料作为控制路基沉降变形措施的适用性,通过数值计算评估既有线附加沉降量为1.75~3.42 mm,验证设计方案是可行的;探讨自动化监测技术应用于运营高速铁路沉降变形监测,并建立预警及多方联动机制以确保运营安全是必要的、可行的。目前实测路基沉降量为1.73~2.44 mm,实测值略低于评估值且沉降较为均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