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研发我国8轴机车作准备,本文建立了均衡梁式2Bo--2Bo轴式机车轴重转移分析模型,研究了牵引高度、轴距和一、二系刚度及二系圆簧纵向布置对黏着利用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牵引高度对黏着利用率的影响很大,如何降低牵引高度是8轴机车提高黏着利用率的重要任务。转向架中心距与轴距对黏着利用率的影响很小,轴距的确定主要应考虑机车的动力学性能。二系圆簧的纵向布置对黏着利用率有重要的影响,并且随刚度增减的变化显著。  相似文献   

2.
就B0-B0-B0轴悬式机车二系簧分布,车轮踏面磨耗,车钩高度,一、二系垂向刚度,端、中转向架牵引点高度,电机吊挂点到车轴中心的距离,转向架中心距,轴距等对机车黏着利用率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和建议可供设计部门制订技术方案时参考。  相似文献   

3.
就Bo-Bo-Bo轴悬式机车二系簧分布,车轮踏面磨耗,车钩高度,一、二系垂向刚度,端、中转向架牵引点高度,电机吊挂点到车轴中心的距离,转向架中心距,轴距等对机车黏着利用率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和建议可供设计部门制订技术方案时参考。  相似文献   

4.
基于刚体多体动力学理论,考虑含牵引电机与齿轮传动系统的动力传递系统的功能与特点,建立某型HX重载电力机车三维动力学模型。同时,推导了该型采用抱轴式对称布置牵引传动装置的重载电力机车的轴重转移理论解析计算公式,计算获得了准静态工况下该型重载电力机车轴重转移结果。通过对比两种方法计算结果表明,解析计算公式能够比较准确地获得2(B_0-B_0)轴式机车抱轴式对称布置牵引传动装置的轴重转移结果;此外,在考虑齿轮传动系统的影响后,机车多体动力学模型与理论解析方法计算结果吻合较好,能够反映实际运行过程中机车的动态轴重转移情况。  相似文献   

5.
在SS5型电力机车空转性能试验时发现,机车牵引时,各轴左右一系簧的变形量不相等。而按一般的轴重转移计算方法对其进行计算时,得不到上述结论,为此本文以SS5型机车为例,从机车各零部件的受力分析入手,对电机空心轴架悬式两轴转向架机车的轴重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得到了与试验相同的结果,本文的分析方法可以应用于任何轴式及悬挂型式的机车轴重转移计算,计算表明,SS5机车不仅有轴重转移,而且左右也会有轮重的重  相似文献   

6.
针对长大跨线旅客运输对牵引机车的要求,提出了A-1-A轴式搭配独立制动轴驱动制动单元弹性架悬的机车转向架技术方案。通过质量分配分析、牵引计算及动力学分析,验证了该转向架方案在实现17 t以下轴重及低簧下质量的同时,能够满足首尾推挽牵引14节客车,以最高速度250 km/h运行的要求;动力学性能满足既有线与高速客运专线的运用要求,速度210 km/h时的轮轨动作用力水平与CRH2动车250 km/h时相当。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牵引模式对C0-C0架悬式机车粘着性能的影响.通过对牵引装置不同布置方式进行比较,指出机车的轴重转移量以车体中央截面成对称分布,对应轮对上的粘着质量利用率之和为定值;并提出牵引点高度对机车粘着性能影响较大,而牵引装置布置方式对其影响较小,机车设计时需根据悬挂特性选择合适的牵引点高度.  相似文献   

8.
机车车辆轮轨黏着问题与机车运行存在密切关系。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牵引轴重必将加大滑动区面积,但随着蠕滑率的不断加大,黏着系数随着轴重增加而减少。黏着控制实质是蠕滑率控制,目的是有效识别和抑制机车空转和滑行,使机车牵引力或制动力在接近轮周牵引力峰值点工作,充分发挥轮轨可用黏着潜力,提高黏着利用率,并根据国内机车黏着利用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9.
32t轴重机车转向架设计方案及动力学性能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了设计32t轴重机车3轴转向架,采用多刚体动力学软件SIMPACK建立了6轴机车动力学模型,先比较了单拉杆和双拉杆轴箱定位方式对机车非线性稳定性、直线运行性能和曲线通过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机车单拉杆轴箱定位方案在直线速度60km/h以下和曲线半径小于400m时,比双拉杆轴箱定位方案具有优势;机车双拉杆轴箱定位方案在运行速度高于60km/h,曲线半径大于400m时,优于单拉杆轴箱定位方案。然后比较了单牵引杆和中心销牵引方式对机车轴重转移、直线运行性能和曲线通过性能的影响,结果说明单牵引杆可以实现最佳黏着利用率94.12%,但是采用中心销牵引方式,机车的黏着利用率也达到92%。两种机车牵引方案直线和曲线通过动力学性能差别甚微。  相似文献   

10.
三轴转向架一系悬挂弹簧设计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分析了铁路进一步提速对机车牵引动力的要求,从改善机车在既有线路运行时的动力学性能及曲线通过性能出发.对200km/h机车(C0-C0轴式)一系簧有关刚度进行分析计算.认为应使中间轴一系簧垂向刚度小于端轴。  相似文献   

11.
以重载机车牵引作用下新建重载铁路简支梁桥墩顶纵向力特征为研究对象,应用有限元软件建立梁-轨相互作用模型,开展重载机车牵引工况对墩顶纵向力影响的理论分析,并依托一新建重载铁路开展重载机车满级牵引试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在重载机车牵引工况下,桥墩刚度存在较大差异,刚度较大的墩台顶承担更大的纵向力;随着桥墩与机车牵引位置的距离增大,墩顶纵向力呈降低的趋势,机车在桥墩正上方牵引时墩顶纵向力达到最大值;重载运输中机车满级牵引计算分析时黏着系数宜按电力机车最大黏着系数选取;牵引工况下各桥墩顶纵向力为桥上竖向荷载(30 t轴重机车)的10%~15%,但小于设计活载(ZH,z=1.2)的10%。  相似文献   

12.
2C0抱轴式机车的轴重转移分析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研究了2C0抱轴式机车一、二系悬挂静挠度对机车最佳牵引高和粘着利用率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机车的最佳粘着利用率与一、二系悬挂的静挠度分配无关,只要机车的等效牵引高达到机车的最佳牵引高,就能获得最佳的粘着利用率;对于机车等效牵引高和名义牵引高不相等的牵引装置,只要名义牵引高达到机车的最佳牵引高,就能获得较高的粘着利用率。  相似文献   

13.
对电机采用轮对空心轴转向架悬挂的C0-C0轴式机车的轴重转移进行了理论分析及计算。计算结果表明,电机前置、后置对采用轮对空心轴的转向架悬挂机车轴重转移的影响不大,也就是说,对于轴重转移,电机既可顺置,也可对置,其影响不如抱轴式悬挂电动机明显,这与理论分析一致。  相似文献   

14.
文章主要分析了在HXD1B型电力机车的一、二系悬挂系统刚度和驱动装置的结构已经确定的情况下,选用推挽式单、双杆低位牵引装置及其它结构型式的牵引装置,在采用不同的布置方式情况下对机车黏着重量利用率的影响。根据重载货运对启动黏着重量利用率的要求,选用了满足要求的牵引装置的结构和布置。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几种不同牵引装置的B_0B_0B_0机车在牵引工况中的轴重转移进行计算分析,从而推导出其设计参数的相关函数式和机车最佳粘着性能的参数匹配方法。此外,还论述改善B_0B_0B_0机车动态粘着性能的设计措施,并进行实例论析。  相似文献   

16.
减少轴重转移是充分发挥机车牵引能力的根本措施之一。随着大功率货运机车的发展,近20年来国内外对牵引力作用下转向架式机车的轴重转移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明确了非0位最佳牵引点的概念以及如何达到最佳轴重转移的转向架结构参数匹配问题,为机车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但是,国内  相似文献   

17.
本文结合韶山3型六轴电力机车的轴重转移分析,改进并简化了目前常用的分析方法,得出各轮对的轴重转移随机车内部参数和牵引力而变化的直接表达式,从而可直接看出各参数对轴重转移的影响。文中从理论上导出了机车获得最小轴重转移的条件,即机车内部几何和力学参数的最佳匹配,并阐明了这一条件的物理意义,而且证明了不带均衡梁的机车可以达到带均衡梁机车同样大的粘着利用率。最后,本文分析了机车各参数的摄动对粘着利用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为了提升我国重载牵引机车转向架的设计水平,采用多刚体动力学软件SIMPACK建立了2B0轴式HXDl型大功率交流传动电力机车动力学模型.通过比较二系悬挂纵向和横向布置方式、二系横向减振器布置位置、车体质心垂向距离和转动惯量的机车动力学性能以及牵引点高度对粘着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说明HXDI型大功率交流传动电力机车转向架设计采用二系悬挂横向布置的方式,可以减小二系簧最大横向变形量;二系横向减振器布置在端梁处,可以降低轮轴横向力;牵引杆倾斜布置可以获得较高的粘着利用率;降低车体质心高度对机车曲线通过性能略有利;增加车体长度和转动惯量,可以显著改善机车平稳性指标.  相似文献   

19.
文章针对客运机车低轴重大功率的特点,提出了一种A-1-A轴式的客运电力机车转向架方案。该方案既可以满足低轴重要求(不大于17 t),也可满足整车功率大于4 800 kW的要求。该方案驱动单元采用成熟的弹性架悬六连杆空心轴,以达到有效降低簧下质量的目的。计算结果表明,该方案机车的动力学性能既能满足既有线路的要求,也能满足客运专线200 km/h速度等级运行要求。  相似文献   

20.
随着大功率货运机车的发展,为了提高粘着重量利用系数,以充分发挥机车的牵引力,国内外对机车启动、牵引时轴重转移及其补偿办法作了比较充分的研究。当转向架二系弹簧悬挂采用一点支承时,常在车体与转向架之间设置斜牵引拉杆装置,以实现低位牵引,达到减少轴重转移的目的。日本国铁 ED74~78型电力机车所用的 Z 型斜牵引拉杆装置(图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