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岩溶是一种不良地质现象,岩溶会危害路基,若是溶洞顶板发生坍塌,就引起路基下沉,破坏公路行车安全;并且,若是岩溶地区的地面塌陷,也会降低公路路基的稳定性,对路基施工质量造成破坏。通过研究基于某地公路岩溶区路基施工项目实例,针对岩溶地区公路路基施工设计提出新的决策,构建了岩溶区路基稳定性评价模型,能够优化设计施工决策,确保提升公路路基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项川  袁勇  胡艳军 《路基工程》2012,(6):192-194
结合岩溶地区某运营双线铁路路基的坍塌,有针对性地对塌陷地段路基采用地质雷达进行探测,确定了路基中的岩溶通道和溶洞的位置及特征;采用注浆的方法对该地段路基进行了加固,并以地质雷达进行验证,证明注浆用于岩溶路基的处理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3.
王瑞星 《公路工程》2016,(4):193-195,227
目前常用的岩溶区公路路基稳定性的区间模糊评判方法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还不能适用到各个岩溶区公路路基的判断之中,针对这些问题,在充分考虑层次性以及模户型的基础上,构建了岩溶区公路路基稳定性的区间二级模糊判断模型,同时对影响模糊性判断的模糊矩阵和权向量的非线性特征进行了分析,通过引入模糊矩阵合成算子、区间数向量矩阵的分析判断方法,构建了岩溶区公路路基稳定性的区间模糊判断分析方法,运用数值模拟软件对构建了岩溶区公路路基的三维数值模型,简要分析了路基横向、纵向与深度方向的位移应力的变化情况,该新算法不断能降低区间模糊判断的主观性,还能充分的反映不利因素对其判断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路基溶洞顶板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综合分析岩溶区溶洞顶板稳定性常用计算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岩溶区路基溶洞顶板工程特点及溶洞顶板受力特性,建立出符合其工程特点的岩溶区路基溶洞顶板稳定性分析的力学模型,再运用弹性理论基本原理,导出岩溶区路基溶洞顶板岩层应力计算公式,并引入修正的Mohr-Coulomb强度理论,建立出岩溶区路基溶洞顶板安全厚度确定新方法.将该方法应用于某实际工程溶洞顶板的稳定性分析,效果良好,最后对影响溶洞顶板稳定性的各种主要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获得了一些定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广梧高速公路岩溶区的勘察方法、岩溶分布及特点和岩溶的处治原则及处治方案,提出对于一般路基工程,主要应对土洞进行处治。本文可为灰岩地区高速公路的溶洞处治设计及施工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6.
潭清岚 《公路》1990,(5):11-12
在岩溶地区修建公路时,对如何防治影响路基稳定的岩溶病害问题,是不容忽视的,务必充分重视.在岩溶地区公路路基工程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一是由于地下岩溶水的活动,或因地面水的消水洞穴阻塞,导致路基冒水、水淹路基、水冲路基等病害;二是由于地下洞穴顶板的坍塌,或因溶洞内充填物被地下水的运  相似文献   

7.
岩溶路基随岩溶地区交通工程建设的快速发展而越来越普遍,如何评价岩溶路基稳定性成为岩溶区路基设计与施工的关键问题之一。针对目前路基岩溶顶板稳定性分析的不完善性,考虑溶洞形成过程中岩溶顶板所具有的空间形态特征,首先,将路基下伏岩溶顶板简化为固支梁、抛物线拱、圆拱与固支双向板等承载模型,以此进行路基岩溶顶板稳定性分析,并采用结构力学分析理论分别建立不同模型的路基岩溶顶板抗弯最小安全厚度计算方法;其次,通过典型案例的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揭示岩溶顶板最小安全厚度随溶洞顶板矢高、跨度、岩石抗拉强度与上覆荷载的变化规律,探讨路基岩溶顶板破坏模式的控制性因素及其影响规律,确定岩溶路基稳定性分析的基本原则;然后,基于岩溶地区地质勘察信息提出路基岩溶顶板稳定性分析过程,建立考虑溶洞空间形态特征的路基岩溶顶板稳定性分析方法;最后,通过工程实例计算分析验证所提方法确定的路基岩溶顶板稳定性评价结果的合理性与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岩溶顶板按何种模式破坏不仅与破坏形式有关,还与溶洞形态及其矢高密切相关,石灰岩抗拉强度同样影响较大,工程设计与稳定性评价时应基于勘测数据分析各种破坏模式,以便使设计或评价结果更接近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8.
付明 《路基工程》2022,(1):216-220
依托某既有铁路岩溶路基病害段,采用多道地震面波、地质雷达法进行物理勘探,辅以钻孔验证勘探,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结果 表明:测区内岩溶异常,分别为覆盖型岩溶、埋藏型岩溶以及受铁轨、接触网、桥涵干扰所致的异常;测区的岩溶发育程度可划分为岩溶发育区、岩溶较发育区、岩溶轻微发育区;岩溶发育区域以及顶板厚度较小的岩溶较发育区,建议...  相似文献   

9.
岩溶地区公路修筑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解决岩溶地区公路建设面临的工程技术、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诸多难题,通过大量调研分析、室内外试验、理论分析和数值计算,对岩溶地区公路建设中地质勘察、基础稳定性评价、筑路材料资源利用、工程病害处治和岩溶环境保护等五大方面的关键技术进行系统研究.开发了隐伏溶洞顶板变形监测技术与装置,隐伏溶洞精细探测技术,建立岩溶地区公路工程综合勘察技术体系;提出含隐伏溶洞地基公路路基稳定性评价方法、桥基承载力确定新方法;揭示岩溶水作用下路基变形破坏机理,提出相应公路岩溶病害防治技术;研发了路面抗滑耐磨材料、机制砂高性能混凝土;提出岩溶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公路路域植被变化规律,研发了岩溶水污染控制技术与处理设施等.  相似文献   

10.
阐述了覆盖型岩溶地区铁路路基的塌陷机理及岩溶路基的稳定性评价,详细介绍了岩溶路基塌陷的处理方法——灌浆法。  相似文献   

11.
岩溶土洞塌陷是岩溶区路基施工的主要地质灾害之一。以铜仁市松桃至玉屏城际快速道路岩溶土洞塌陷为例,介绍了岩溶土洞形成的条件和塌陷的原因,分析了路基施工对土洞塌陷的影响,提出了路基施工中土洞塌陷的防治与治理措施,可供其他路基工程建设参考。  相似文献   

12.
岩溶突水是可溶盐岩分布地区修建隧道工程面临的首要工程地质问题,开展岩溶水文地质评价是隧址区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以重庆新屋基隧道为例,在野外岩溶地质调查基础之上,分析了隧址区岩溶水文地质特征,并对新屋基隧道水文地质条件进行了分区评价。结果表明:新屋基隧道工程中的相关洞段遭遇突涌水的可能性较大,施工前应做好处置预案,以确保施工安全。  相似文献   

13.
董文 《路基工程》2001,(4):51-53
介绍岩溶发育地区铁路路基的特征,分析总结岩溶对路基的危害,针对不同的岩溶,因地制宜,提出了应采取的加固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14.
文章依托某岩溶地区高速公路路基塌陷案例,进行了各项处治方案的比选分析和探讨评价,为处治方案的确定提供了一定的依据。总结了在道路工程建设过程中中遇到岩溶地段路基时,在设计与施工方面应当采取的措施和应注意的要点,对岩溶地区道路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以贵州省某高速公路路基塌陷为研究对象,结合工程地质调绘、地质雷达法、高密度电法,以及工程地质钻探等多种勘察手段,对该路基塌陷的影响因素、路基病害机理进行分析及研究。结果表明,准确地查明岩溶的发育特征,应严格遵循合理有效的勘察原则,结合多种勘察方法进行综合分析及验证;岩溶路基施工及相关治理工程应重视路基区截、排水措施。  相似文献   

16.
高速公路下伏岩溶顶板稳定性二级模糊综合评判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综合运用多级模糊评判理论、系统层次分析方法(AHP)和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等系统理论方法,结合某高速公路部分标段路基下伏岩溶勘察资料,建立了高速公路路基下伏岩溶稳定性的综合评判模型,并对其进行了二级模糊评判,评判结果较准确地反映了岩溶的稳定程度。该工程实践也证明了此评判方法的可行性和可靠性。为高速公路岩溶区路基稳定性评价提供了可行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以罗阳高速公路为例,提出将岩溶区地质勘察作为总体设计工作的重点之一。在工可阶段所确定的走廊带里,对重点路段提前进行综合地质勘察,根据地勘成果进行深入细致的路线方案比选。之后,结合项目特点阐述了总体设计原则,并着重介绍了岩溶地区路线、路基、桥梁和隧道等专业的设计要点,对类似高速公路的设计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汕湛高速公路岩溶路基处治工程为依托,对膜袋袖阀管注浆法在岩溶路基处治中的应用进行研究。根据地质勘察结果及注浆技术对比分析,确定采用膜袋袖阀管注浆与灌砂相结合的处治技术;指出膜袋袖阀管注浆的动态设计要点,设计注浆参数,并根据洞身高度确定水泥砂浆和小石子混凝土作为注浆材料;详细介绍施工工艺及注意事项,最终检测结果表明该技术能够有效填充岩溶路基,加固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9.
贺建亮  周辉 《路基工程》2015,(6):204-209
以林织铁路隧道施工过程中揭示的岩溶处置为例,根据岩溶与隧道的位置关系,岩溶发育的形态、规模、填充物及地下水情况,对岩溶进行分类;据此提出了各类岩溶的处置方案,提高了林织铁路岩溶处理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及时性。  相似文献   

20.
基于随机介质理论的岩溶路基安全风险评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文 《公路工程》2009,34(4):30-33,41
溶洞空区坍塌之后造成的地表变形和移动对路基的稳定性影响较大,溶洞空区坍塌之后的路基变形预测一直是难点问题.采用随机介质理论对某公路k21+590~k21+690段岩溶坍塌造成的路基变形进行预测计算,分析了路基存在的风险.采用随机介质理论为溶洞路基坍塌变形预测提供了参考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