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复合胺溶液脱除CO2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发了一种新型的复合胺吸收剂,考察了该复合胺吸收剂和一乙醇胺溶液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和解吸能力,并在原理试验流程上评价了2种溶液对低浓度二氧化碳的连续吸收性能.结果表明,该复合胺吸收剂对二氧化碳具有较高的吸收速率和吸收容量,容易再生;在相同工艺条件下,复合胺溶液对低浓度二氧化碳的连续清除效率与一乙醇胺溶液相近,但稳定性更好.  相似文献   

2.
固态胺清除二氧化碳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本文介绍了固态胺树脂的一般物化性能,研究了固态胺树脂作为可再生的二氧化碳吸收剂用于清除空气中低浓度(0.2%-0.4%)二氧化碳的原理及工艺技术,并与乙醇胺吸收CO2法进行性能比较。  相似文献   

3.
一种用于CO2吸收的固体吸收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强 《舰船防化》2004,(3):21-24
本文介绍了一种用固体吸收剂吸收CO2的新技术。固态胺的合成过程包括聚合、氯甲基化、胺化三个步骤,研究中考察了每个步骤的合成条件。聚合过程中考察了交联度的影响,而胺化过程中重点考察了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的影响。固态胺树脂应用时需要筛选空速和高径比两个参数。固态胺树脂在工业和农业上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总结了几种国外海军事故潜艇中使用的二氧化碳清除技术,包括再生药板、二氧化碳吸收装置、自持式二氧化碳吸收装置、巴特勒幕帘和活性塑形幕帘,分别从制备和使用方法上对各种技术进行了介绍,并对各种技术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和讨论,最后对潜艇应急用二氧化碳清除技术的发展趋势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比较了各种类型水下运载器如潜艇、载人深潜器等对载人密闭舱室内二氧化碳气体浓度的不同要求。针对载人深潜器载人舱内的客观条件,从动力、空间大小、二氧化碳浓度要求等方面分析其对二氧化碳清除的特殊要求。分析了常见的几种密闭环境二氧化碳清除方式如一乙醇胺、固态胺、分子筛、碱石灰、氢氧化锂等技术各自的优缺点,在此基础上,开发出一种二氧化碳清除技术及研制了样机。使用该样机进行封闭空间内的有人二氧化碳吸收试验,以验证该项技术的效果。试验结果证明了这种技术的有效性。在完成样机试验后,又将样机随潜水器进行海试。海试的圆满成功进一步证实了样机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为提高胺法吸收CO2的效率,减少过程中的胺损失,利用直接接触法和中空纤维膜接触器,考察了几种典型的单一有机胺溶液对不同浓度CO2的吸收特性及再生性能.试验结果表明,α碳-甲基取代胺能提高溶液的吸收容量,但总吸收速率下降;在低CO2浓度下,α碳-二甲基取代胺吸收速率较低且易析出;采用氨基乙酸钾(PG)和N-甲基甘氨酸钾(PMG)溶液,在膜吸收系统上可获得很高的CO2脱除效率,显示出良好的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将艇用氢氧化锂罐的回收废料——碳酸锂和少量未反应的氢氧化锂转化为一水氢氧化锂的技术途径,从而达到氢氧化锂废料回收再利用的目的。研究了将废料中的碳酸锂和未反应的氢氧化锂分离,然后利用苛化法将碳酸锂转化为一水氢氧化锂的制备工艺,制得的一水氢氧化锂,经造粒、烘干所得的氢氧化锂药粒的技术性能,无论在二氧化碳吸收速率方面,还是在单位质量二氧化碳吸收量方面,都与由氢氧化锂原材料制得的药粒相当。  相似文献   

8.
采用种子乳液聚合法,分别以硬树脂为核、有优异性能的核壳型树脂乳液。讨论了乳化剂用量、壳型苯丙树脂乳液在水性上光油中的应用。软树脂为壳和以软树脂为核、硬树脂为壳,合成了具核/壳比、单体配方等对聚合物性能的影响。探讨了核  相似文献   

9.
以丙烯酸树脂( AR)为树脂基体,聚氨酯丙烯酸树脂( CN9013)为预聚体,1,6-己二醇二丙烯酸酯( HDDA)为稀释剂,纳米SiO2为填料,通过UV固化制备出不同配比的复合体系,研究复合材料微观相结构与各组分之间的关系。采用光学显微镜、SEM、超景深显微镜对固化后的体系进行表征,结果表明:丙烯酸树脂与预聚体及稀释剂单体能够形成均相,随着丙烯酸树脂含量增加,体系可形成分散相、双连续相和反转相;加入1%SiO2时,分散相粒径及其相区间距减小,双连续相两相区的结构有所增大,而反转相相区结构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0.
为了提高草鱼皮的附加值,采用酶法制备胶原蛋白抗氧化肽.以DPPH自由基清除率为指标,从5种蛋白酶中筛选出碱性蛋白酶为最佳蛋白酶.通过Plackett-Burman试验设计、最陡爬坡试验和Box-Behnken中心组合试验设计优化出草鱼皮胶原蛋白的最优酶解条件为:酶解时间3.0 h、酶解温度46.5℃、加酶量7025.2 U/g;在此条件下,草鱼皮胶原蛋白酶解产物对DPPH自由基清除率可达78.3%,为理论值的100.4%.超声预处理对草鱼皮胶原蛋白酶解产物的抗氧化活性有显著影响;随着超声时间的增加或超声功率的增大,草鱼皮胶原蛋白酶解产物的抗氧化活性和水解度均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且在超声功率100 W和超声时间10 min时均达到最高值,分别比未处理时提高了14.9%和20.6%.  相似文献   

11.
依据有关文献提供的热力学状态函数值,分水蒸气再生和真空再生2种工况,近似计算了标准状态和实际状况下固态胺吸附与解吸CO2反应的平衡与程度,并讨论了温度、湿度和CO2分压等对其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潜艇舱室固态胺CO2清除技术的动力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了潜艇舱室固态胺CO2吸附及水蒸气再生的反应机理,指出了CO2水合反应和水合CO2分解反应分别为吸附与再生过程的慢反应.在实际工况下,固态胺吸附CO2的速率受传质控制,水蒸气再生过程很快,其速率不是主要关注的问题.基于双膜理论及双电层理论,分析讨论了固态胺吸附传质过程,推导出了CO2总的传质速率方程,给出了影响速率的2个可调因素--温度及固态胺的含水量.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潜艇舱室固态胺CO_2吸附及水蒸汽再生的反应机理,指出了CO_2水合反应和水合CO_2分解反应分别为吸附与再生过程的慢反应。在实际工况下,固态胺吸附CO_2的速率受传质控制,水蒸汽再生过程很快,其速率不是主要关注的问题。基于双膜理论及双电层理论,分析讨论了固态胺吸附传质过程,推导出了CO_2总的传质速率方程,给出了影响速率的两个可调因素--温度及固态胺的含水量。  相似文献   

14.
CO_2清除新技术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O2清除是人居密闭环境大气生命维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上多以填料吸收塔为吸收装置清除,此法易产生液泛、沟流、雾沫夹带等现象,从而大大降低气液传质速率,因此开发新型CO2清除技术具有重要意义。超重力技术、膜吸收法、分子筛型固态胺法、微藻法和离子液体法成为近年来CO2清除技术的研究热点,本文分别介绍了这几种技术,并对每种技术特点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15.
在温度30~90℃、时间1~6 min、绝对压力700~100 Pa范围内,单因素考察时,其余2个因素依次选取3 min,400 Pa,60℃,得到固态胺纤维(SAF)真空解吸CO2的效率分别为:16.63%~85.47%,32.11%~72.30%,46.42%~78.02%。通过正交实验,得到各因素对反应影响的显著性依次为温度、绝对压力及时间。在实验室条件下,考虑到应用装置寿命、能耗、体积及重量,较优反应条件取温度70℃,再生时间2.5 min,绝对压力300 Pa,此时再生效率为82.32%。  相似文献   

16.
以往很少考虑舰船空气净化装置的CO2在空气中被吸附的能力及其吸附量随温度变化的情况。创新地将计算机分子模拟技术引进舰船设备研究领域,运用Materials Studio分子模拟软件建立了13X-APG分子筛的模型。采用分子模拟中比较常用的蒙特卡洛方法,对大量的分子构型进行重要性抽样,选择被接受的构型,产生平衡系统。借此验证分子筛和CO2的力场,并在此基础上模拟CO2在空气中被吸附的情况及其在20~40℃范围内吸附量的变化情况。模拟结果表明:13X-APG分子筛主要吸附CO2,并且随着温度的增加,CO2吸附量从20℃时的127.3 mg/g下降到了40℃时的108.5 mg/g。可见舰船空气净化装置可以使用分子筛来吸附CO2,但温度对其吸附量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固体清除剂吸附CO2容量常用的测定方法有流量法、重量法、量气法和滴定法。用这些方法对常温下LiOH、KO2、LiOH-KO2-Ca(OH)2和弱碱性纤维等固体清除剂吸附CO2的吸附容量进行分析。当动力学流程中总流量为30L、CO2浓度为1%;或密闭空间内通入CO2流量为120L/h时,由于吸附容量测试方法不同,固体清除剂吸附CO2容量的数值存在一定差异,其大小顺序为:流量法>重量法>滴定法>量气法。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一种新型的CO2固体吸附剂--丙烯酸系弱碱性阴离子树脂,给出了该树脂的单程活性测试和寿命测试的方法和测试结果,讨论了影响树脂吸附能力的主要因素,对树脂使用30天后发生的变化进行了表征和分析.结果证明,该树脂表现出良好的CO2吸附能力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9.
铜锰型CO常温消除催化剂水汽中毒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一种典型的铜锰型催化剂--德国德尔格催化剂通水蒸气条件下失活规律的研究,以及XRD,XPS,TG-DTA,TEM等物理手段对催化剂失活前后结构特点的表征,我们发现,催化剂失活前后,其体相结构和微观形貌没有明显的改变,但失活催化剂表面上出现了明显的碳酸盐组分。作者认为,锰离子具有较多的d空轨道,在有水蒸气存在的条件下,可能成为水分子的强吸附中心。滞留于催化剂表面的水分子与CO2反应生成碳酸根,掩盖了活性位,导致催化剂失活。  相似文献   

20.
铜锰型CO常温消除催化剂水汽中毒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通过对一种典型的铜锰型催化剂———德国德尔格催化剂通水蒸气条件下失活规律的研究,以及XRD,XPS,TG-DTA,TEM等物理手段对催化剂失活前后结构特点的表征,我们发现,催化剂失活前后,其体相结构和微观形貌没有明显的改变,但失活催化剂表面上出现了明显的碳酸盐组分。作者认为,锰离子具有较多的d空轨道,在有水蒸气存在的条件下,可能成为水分子的强吸附中心。滞留于催化剂表面的水分子与CO2反应生成碳酸根,掩盖了活性位,导致催化剂失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