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脊柱后路手术治疗重度脊柱畸形合并神经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后路手术治疗重度脊柱畸形合并神经功能障碍的14例病例。先天性脊柱畸形9例,神经纤维瘤病性脊柱畸形2例,特发性脊柱畸形1例,结核性脊柱畸形1例,退行性脊柱畸形1例。既往有脊柱矫形手术史者2例。术前侧凸Cobb角平均98.4°(53~150°),后凸Cobb角平均104°(48~151°)。术前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B级2例,C级3例,D级9例。4例行PSO截骨减压内固定矫形,1例行PVCR截骨减压内固定矫形,1例行半椎体切除内固定矫形,4例行椎板切除减压内固定矫形,2例行单纯后路内固定矫形,1例行内固定更换矫形术,1例行内固定取出术。术中7例患者行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ory-evoked potential ,SEP)进行神经功能监测,全部患者行唤醒试验。结果:14例患者获得随访12~69个月,平均随访36.6个月。术后侧凸Cobb角平均55°(5~100°),矫正率44.1%;后凸Cobb角平均62.1°(25~92°),矫正率40.2%。随访时侧凸和后凸平均丢失分别为1.7°和4.8°。7例术中行SEP监测的患者,5例无法记录到可靠的SEP波形。5例患者术后神经症状加重(35.7%),行神经营养、激素冲击及高压氧治疗后3例有改善。末次随访脊髓功能:B级2例,D级1例,E级11例。神经功能较术前比,11例改善(78.6%),1例未改善(7.1%),2例恶化(14.3%)。结论:重度脊柱畸形合并神经功能障碍的患者应用手术治疗在改善神经功能方面可取得较好的效果,但是此类患者畸形严重,术前存在神经功能损伤,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困难,难以早期发现脊髓损伤,术后可能出现神经症状加重。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胸腔镜下前路松解联合后路矫形治疗特发性脊柱侧凸畸形的临床疗效。 方法 自2004年~2008年间采用胸腔镜辅助下前路松解及后路矫正术治疗的42例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男性17例,女性25例,年龄11~23岁,平均14.6岁。术前冠状面主弯Cobb角69°~132°,平均76.5± 6.2°,柔韧度为26.8%±5.2%;按Lenke分型,Ⅰ型25例,Ⅱ型13例,Ⅲ型4例。左胸弯7例,右胸弯35例。术前肺功能检查均有重度肺通气储备功能下降,7例患者术前有下肢浅表感觉减退。全麻下取侧卧位在胸腔镜辅助下完成前路胸椎椎间隙松解与植骨融合,一期或二期行脊柱侧凸后路矫形、内固定及植骨融合术。术后及末次随访时对冠矢状面Cobb角进行测量,记录和分析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围术期并发症。 结果 42例患者手术顺利,无神经系统及血管损伤等并发症,前路松解平均手术时间108±22 min,平均术中出血量95± 25ml。术后胸腔闭式引流量120±35ml。 切口均一期愈合。每例患者完成4~7个椎间隙的松解,平均5.8个。后路矫形完成后冠状面主弯Cobb角为12~78°,平均32.5± 4.5°,平均矫正率为57.5%±8.5%。所有患者术后获得15~28个月随访,平均23±3.2个月,末次随访冠状面胸椎Cobb角平均33.2±5.0°,冠状面矫形较术后无明显丢失,矢状面脊柱生理曲度恢复正常,外观明显改善。 结论 胸腔镜辅助下前路松解联合后路矫形术与传统开放术式比较能有效松解胸椎侧凸,创伤小,显露清晰,并能达到同样理想的矫正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选择性椎管减压及融合术治疗合并椎管狭窄退变性腰椎侧弯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2007年2月-2011年1月,经后路治疗合并椎管狭窄退变性腰椎侧弯患者28例。男11例,女17例;年龄54~73岁,平均67.3岁。病程4~8年。术前 Cobb 角15~49°,平均31°;腰椎前凸角(T12~S1)-30.6~3.3°,平均-10.5°。对 Cobb角< 20°的5例患者,行选择性椎管或神经根管减压,经后路椎体间融合,短节段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对Cobb角> 20° 的23例患者,行椎管减压,长节段固定侧弯矫正,后路椎体间融合及后外侧自体骨植骨融合。采用VAS评分、JOA评分评估临床疗效,应用SF-36调查问卷对患者治疗前和末次随访时生活质量变化情况进行评价。 结果:28例患者共减压113个节段,平均减压4.0 个节段;共融合90个节段,平均融合3.2个节段。术后随访24~70个月,平均32个月,平均手术时间为(3.5±0.5) h,出血(600±30) ml,末次随访时腰痛及腿痛VAS 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 < 0.05),侧凸由术前平均31°矫正至术后平均15.2°,改善率平均为51.0%。腰椎前凸角矫正为5.4~28.2°,平均18.4°。腰椎前凸角及侧凸Cobb 角均明显改善(P< 0.05)。术前JOA评分平均13.6分,末次随访时平均27.5分(P<0.05)。所有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提高,SF-36调查问卷表中的8个维度分值均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 结论:退变性腰椎侧凸合并椎管狭窄的治疗应个体化地选择治疗方案。手术治疗以减压为主、矫形为辅,应准确判断责任节段,临床疗效满意,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 分析经后路全脊椎截骨治疗重度脊柱角状后凸畸形的围手术期并发症。方法 2006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科采取后路顶椎区全脊椎截骨治疗重度脊柱角状后凸畸形患者38例,男21例,女17例,年龄13~61岁,平均27.5岁。术前后凸Cobb角平均116°(85°~175°);术前侧凸Cobb角平均16°(0°~40°);对临床结果进行评估,并对围手术期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 手术时间平均312(210~470)min,术中出血量平均2089(800~4500)ml,随访时间平均43.5(6~72)个月,术后脊柱后凸Cobb角平均43.6°(10°~98°),矫正率为62.4%;术后侧凸Cobb角平均5.2°(0°~12°),矫正率为67.5%。16例(42.1%)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其中发生神经系统并发症5例(13.2%),包括完全性脊髓损伤1例,一过性神经功能障碍4例;非神经系统并发症早期9例(23.7%),包括胸腔积液2例,硬膜损伤2例,螺钉拔出3例,伤口表浅感染1例,胃肠道功能障碍1例;中期并发症2例(5.3%),包括内固定棒断裂1例,后凸加重1例。结论 后路全脊椎截骨是治疗重度脊柱角状后凸畸形的有效手术方法,但其潜在的严重并发症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后路脊柱截骨术和牵引辅助后路广泛松解术治疗重度脊柱畸形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和初步疗效。方法 回顾性比较研究我科收治的29例重度脊柱畸形患者资料。2013年8月~2014年6月,行牵引辅助后路广泛松解术矫形患者(牵引组)12例;2012年6月~2013年8月,行后路脊柱截骨手术矫形患者(对照组)17例。牵引组术前主弯Cobb角平均为111.8°,而对照组为115.2°;牵引组术前最大后凸角度平均为113.3°,而对照组为118.5°。比较两组间术后90天内的并发症发生率以及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术前平均年龄、性别比、体重指数、主弯角度、主弯柔韧度、最大后凸角无统计学差异。牵引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置钉密度及围手术期并发症明显少于对照组,但两组的畸形矫正率相当。结论 牵引辅助后路广泛松解术治疗重度脊柱畸形,可避免侵袭性大的操作、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并显著减少了围手术期各种并发症,但矫形效果相当。  相似文献   

6.
目的: 进行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后凸畸形个性化矫形后生活质量评分的相关性研究。方法:2007年1月至2011年11月,共有40例无脊髓神经症状体征、双髋活动良好的AS后凸畸形患者纳入本研究,随机将40例患者分为A、B两组,均行后路经椎弓根单节段或双节段楔形闭合截骨矫形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A组采用个性化截骨方案,B组采用传统截骨方案。记录AS患者矫形前后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术前及术后6个月SRS-22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分析矫形前后主观评分变化及矫形后PI、PT变量关系。结果:A、B两组术前PI、PT值、ODI指数及SRS-22评分相比未见统计学差异(P>0.01),术后A、B两组患者外观、心理、疼痛、功能及满意度均趋于正常,且ODI指数较术前明显改善,A、B两组术后SRS-外观评分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SRS-心理、疼痛、功能、满意度未见统计学差异(P>0.01),A、B两组术后ODI指数未见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个性化矫形对AS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有着较好的改善,同时,对颌眉角的纠正也具有更好的可控性。熟练掌握个性化矫形方法后,可以明显简化手术方案的讨论与争议,并能达到与传统截骨方案相似甚至更好的效果,适合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松果体区肿瘤较少见,因其位置深又极为险要,手术治疗困难,本文对收治的23例病人进行了分析总结,认为松果体区肿瘤主要表现为颅内压增高及四叠体综合症,术前CT扫描及MRI检查对肿瘤的定位及定性有很大帮助,并对手术起指导作用,治疗上应积极采取直接手术的治疗方法,关键在于打通脑脊液循环通路,手术入路推崇Poppen氏入路,术后常规予以放射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 介绍导航下肌营养不良导致的颈椎侧前凸畸形矫形术。 方法 1名19岁Emery-Dreyfus肌营养不良导致的颈椎侧前凸的男性患者,在导航下置入颈椎弓根钉矫正颈椎侧前凸畸形。术前完善相关检查,脊柱MRI平扫未见脊髓异常,四肢MRI显示肌纤维量减少,双侧肱二头肌、半膜肌脂肪浸润,为肌营养不良的表现。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结果提示患者心功能正常。肺活量测定提示肺功能为限制性通气障碍,但动脉血氧饱和度正常。常规显露C2~T5椎体,但不使用牵引也不切断棘间韧带。在显露过程中,颈部肌肉的松解和头部重力的双重作用使过伸的颈椎逐渐恢复至中立位。在导航设备的引导下,于C2、C5及T1~T5椎体双侧置入椎弓根钉,在C3、C4和C6椎体双侧置入侧块螺钉。在凸侧放入一个特制的连接杆,调整连接杆的方向后,同时一个助手在患者头部施加一定的力量使颈部弯曲至中立位。然后在凸侧用螺母将连接杆锁定。同时在凹侧置入另一特制的连接杆,并将所有螺母加固锁定。常规闭合切口,并术后拍片。 结果 手术历时320min,出血量为600ml。无手术并发症,颈椎过伸和侧凸都得到了显著矫正。术后,患者的躯干在冠状位和矢状位均恢复了平衡,可以直立行走并目视前方。侧凸Cobb’s角由35.0°矫正到6.2°,过伸由56.6°矫正到24.5°。结论 肌营养不良合并颈椎畸形非常罕见。颈后肌肉的松解和内固定能有效地矫正该类畸形。患者的手术选择主要取决于肌肉病变的类型和心肺功能。术前须充分评估CT扫描结果,并特别注意颈椎弓根直径的大小。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多中心性骨肉瘤的治疗效果及预后;方法:2010年3月至2014年12月间于我院诊断及治疗的多中心性骨肉瘤患者6例,其中男性4例,女性2例。4例(A组)患者在初诊时全身多处骨骼存在骨肉瘤病灶,2例(B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先后出现多处骨肉瘤病灶。6例患者中有1例患者因经济原因放弃治疗,其余5例患者均接受化疗及手术。手术以切除最大瘤体为主,化疗方案为ADMI方案,术前新辅助化疗,术后继续化疗。结果:放弃治疗的1例患者(A1)存活5月,1例患者(A4)发病至今4个月,仍在治疗中,其余4例患者(A2、A3、B1、B2)生存时间分别为19、6、13、18个月。结论:多中心骨肉瘤预后极差,经积极的化疗及手术干预,部分患者能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比分析经皮与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单节段无神经症状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58例患者与同期44例开放手术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和随访分析,研究围手术期相关指标、影像学指标、视觉模拟疼痛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中远期疗效等指标。结果 微创组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下地时间、疼痛指数等指标明显优于开放组(P<0.05),而手术时间、置钉准确率、椎体高度的恢复、术后6个月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是治疗单节段无神经症状胸腰椎骨折的理想微创方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疗效确切等优点,中远期疗效与开放性手术相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引入一种新型可远程操作的骨水泥推注机器臂,初步评价在其辅助下的椎体成形术治疗脊柱转移瘤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对2012年7至2013年6月收治的20例脊柱转移瘤患者的30例病变椎体行椎体成形术,其中A组10例(16例椎体),行传统椎体成形术;B组10例(14例椎体),通过在可遥控操作机器臂辅助下完成。B组整个骨水泥推注过程中,通过术中X线透视全程监控,术者远离手术野、在屏蔽保护下完成遥控操作,从而免受放射线暴露。手术前后记录所有患者疼痛(VAS)评分,同时利用放射线测量仪测量估计患者和术者放射线暴露剂量。 结果 所有椎体在骨水泥推注过程中均未发生明显渗漏或椎管内压迫等并发症。所有患者术后VAS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两组间无显著差异。而两组中术者在术中的放射线暴露剂量有显著差异。 结论 与传统椎体成形术的操作不同,机器臂辅助下的椎体成形术,使术者在进行骨水泥推注时,完全免受放射线的伤害,与此同时,通过术中X线透视全程监控,理论上亦相对增加了骨水泥推注过程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针刺、中药熏蒸加运动疗法治疗胫骨平台骨折术后膝关节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4例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行针刺、中药熏蒸加运动疗法的(治疗组)56例,行单纯运动疗法的(对照组)28例。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患者疼痛改变,根据Harris评分法标准进行康复评定。结果治疗组治疗前VAS评分8.14±0.94,治疗后1.93±1.08;对照组治疗前VAS评分8.03±1.02,治疗后2.71±0.9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膝关节功能改善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为96%(优35例,良14例,中5例,差2例),对照组为82%(优12例,良7例,中4例,差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与单纯运动疗法相比,针刺、中药熏蒸加运动疗法对治疗胫骨平台骨折术后膝关节功能障碍疗效更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成人冠心病室壁瘤术后的临床治疗结果。方法:结合69例冠心病合并室壁瘤患者手术治疗临床资料,根据术前心脏超声心动图提示行手术治疗方案。结果:在术后围护期发生死亡病例3例。随访期内随访病例60例,多数患者心绞痛症状,以及心脏功能等均有不同程度的缓解和改善。结论:对室壁瘤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具有积极的治疗效果,并根据室壁瘤大小特点,制定有效的治疗措施,可以获得较为满意的临床治疗结果。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 探讨Wallis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中期临床疗效及适应证。方法 2007年5月至2012年3月,回顾性分析应用Wallis 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治疗的腰椎退行性疾患共52例,男性27例、女性25例;年龄38~64岁,平均47.3岁。其中L4~5单节段48例,L4~S1双节段4例,均行腰椎开窗减压Wallis系统置入。观察术前及术后视觉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Oswestry残障指数评分(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及下腰痛(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 JOA)评分变化情况,并测量术前及术后病变节段活动范围(Range of motion, ROM)及椎间盘后高度(Posterior disc height, PDH)。结果 术后随访24-36个月,平均28.3个月。手术时间70~230min,平均113.2min。术中出血20~300ml,平均82.6ml。术后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PDH与术前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VAS评分、Oswestry评分和JOA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一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间盘突出复发,保守治疗缓解。另一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术后症状改善不明显,改行腰椎全椎板减压椎间融合固定术,症状缓解。其余所有病例末次随访时未发现假体移位等并发症,随访期间亦未出现节段不稳或邻近节段严重退变。结论 应用Wallis动态稳定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能保留手术节段腰椎的活动度,中期随访疗效良好,其主要适应证为退变不严重的腰椎管狭窄症。 【关键词】 Wallis;非融合动态固定;腰椎管狭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置钉密度是否影响Lenk1型AIS患者冠状位和矢状位矫正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在同一中心手术治疗的连续31例采用后路全钉选择性融合的Lenke1型AIS患者术前、术后即刻和术后2年随访结果。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采用Pearson 相关分析置钉密度与冠状位Cobb角矫正率及矫正比率的关系,以及置钉密度与冠状面术后2年随访矫正角度丢失及矢状位角度变化的相关关系。根据置钉密度的高低将患者分为两组:即高密度组(>0.7)与低密度组(≤0.7),统计比较两组间相关参数的差异。 结果术前平均年龄为15.3岁,术前平均主胸弯角度为:48.5±8.5,术后2周随访平均矫正到16.0±6.9,冠状位平均矫正率为68%;手术即刻矫正率与植入螺钉密度的相关性为-0.19(P=0.315),矫正比率与植入螺钉密度的相关性为-0.10(p=0.589),冠状位矫正角度丢失与植入螺钉密度的相关性为-0.04(P=0.837);矢状位胸椎后凸术后角度减少与置钉密度相关性0.09(P =0.619)。高、低置钉密度两组平均植入物密度分别为0.85与0.61(P<0.01),其它参数两组间均无明显差异。结论无论是否考虑柔韧性因素,Lenke1型AIS胸弯冠状面矫正率与置钉密度无明显相关性,矢状位胸弯生理曲度术前术后的变化与置钉比例无关。冠状面矫正角度2年丢失及矢状位角度变化与置钉密度也无关。  相似文献   

16.
我院自1975年3月至9月,一次收住了15例矽肺合并肺结核的患者,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3~6个月,取得一定的疗效,现加以小结分析。一、一般资料 15例患者均为41~60岁之间的男性,粉尘接触史最长的为36年,最短的6年。病程最长者8年,最短者6个月。病情轻重不一,Ⅰ期矽肺合并结核10例,Ⅱ期矽肺合并结核4例,Ⅲ期矽肺合并结核1例,15例中仅1例合并结核性空洞。按中医辩证分型,阴虚内热型4例,阴虚内热兼痰湿7例,湿热型4例。15例患者除2例未用过抗痨药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小剂量氨甲环酸静脉用药减少初次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围手术期失血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材料与方法 将60例拟行初次单侧THA手术的患者采用信封法随机分为氨甲环酸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术前所有患者均进行血常规、凝血常规、双下肢静脉彩超等检查,氨甲环酸组患者于切皮前10分钟静脉单次使用10mg/Kg的氨甲环酸,对照组予以相当剂量的生理盐水。记录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第1天、第3天复查血常规并记录患者血红蛋白水平和红细胞压积,术后5天复查双下肢静脉彩超。如患者血红蛋白低于80g/L则予以同型红细胞悬液2u静脉输入。通过公式计算并比较患者血容量、显隐性失血量。记录患者术后输血量和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结果 氨甲环酸组患者术中出血254.9±7.5ml,对照组350.1±40.0ml;(t=-12.819;P=0.000)、术后引流氨甲环酸组161.2±12.1ml,对照组427.2±114.0ml;(t=-12.708; P=0.000)、显性红细胞丢失量失血氨甲环酸组151.9±17.1ml,对照组272.9±46.5ml;(t=-13.390;P=0.000)及隐形隐性红细胞丢失量失血量氨甲环酸组319.0±188.2ml,对照组490.1±178.3.0ml;(t=-3.613;P=0.001)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氨甲环酸组患者术后1例(3.3%,1/30),对照组8例(26.7%,8/30)需要输血,(P=0.0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氨甲环酸组患者术后一名患者发现术侧无症状性小腿肌间静脉血栓,对照组患者术后未发现下肢静脉血栓。两组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氨甲环酸组1例(3.33%,1/30),对照组0例(0.00%,0/30);(t=-1.272,P=0.209)及术后住院日氨甲环酸组平均5.2天,对照组5.4天(t=-1.272,P=0.209),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10mg/Kg氨甲环酸术前静脉单次用药可以有效减少THA围手术期的血液丢失且不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发生风险,氨甲环酸是THA围手术期控制血液丢失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系统评价后外侧融合(Posterolateral Fusion,PLF)与后路椎体间融合(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治疗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为腰椎滑脱的治疗提供更好的科学依据。方法 计算机检索Medline、Embase、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数据库,结合手工检索专业相关杂志。纳入腰椎滑脱治疗中对比PLF和PLIF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s)和比较性研究。依据Furlan标准评估评价纳入RCT的方法学质量,依据Cowley标准评估观察性研究的方法学质量,采用RevMan5.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Meta分析,使用GRADE法评估所得结论的证据等级。结果 经过系统检索和筛检,共纳入4篇随机对照试验和5篇观察性研究,共520例患者。分析结果显示:PLIF的术后满意度高于PLF(odds ratios[OR]: 0.49, 95% confidence limits[95% CI]: [0.28, 0.88, P =0.02),两种融合方式的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OR: 2.28, 95% CI:[0.97, 5.35], P= 0.06)。另外,PLIF的融合率高于PLF(OR: 0.32, 95% CI:[0.17, 0.61], P=0.0006),再手术率低于PLF(OR: 5.30, 95% CI: [1.47, 19.11], P= 0.01),出血量和手术时间无明显差异(WMD=76.52, 95% CI: [-310.68, 463.73], P=0.70;WMD=-1.20, 95% CI: [-40.36, 37.97], P=0.95)。结论 PLIF较PLF可以更好地提高腰椎滑脱患者术后满意度、缓解术后疼痛、改善功能状态、增加其融合率、降低再手术率,两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时间和失血量无差异。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微信方式指导青光眼患者科学护理,对比观察微信指导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在武警河南总队医院行青光眼手术7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口头、纸质健康教育方法;观察组利用微信平台定期指导随诊、用药等。比较两组患者在术后1周、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及1年的复诊率、用药依从情况、眼压及视野变化情况、二次手术情况,评价基于微信平台干预方法的患者满意度。结果:复诊率,观察组患者手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及1年的复诊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用药依从情况,观察组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及1年的眼压控制明显高于常规对照组,并且视野损害控制得更好;满意度,患者对利用微信平台的健康教育干预方法满意度为93.56%。结论:通过微信平台定期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和术后随诊可以显著改善患者依从性,并能有效控制患者眼压、延缓患者视功能损害、降低患者二次手术率,大大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究足部骨肿瘤流行病学特点,辅助临床诊断。方法 回顾北京积水潭医院骨肿瘤科1957年8月至2014年7月诊治的258例足部骨肿瘤患者资料,分析其性别、年龄、病理诊断、发病部位及影像特点。结果 男性174例,女性84例,平均年龄27.9(7-76)岁。病变多位于跟骨、趾骨、距骨、跖骨,少见于足舟骨、楔骨和骰骨。恶性骨肿瘤38例,包括软骨肉瘤13例、骨肉瘤8例、Ewing肉瘤6例、转移性肿瘤5例;中间型肿瘤81例,包括软骨母细胞瘤36例、骨巨细胞瘤29例、动脉瘤样骨囊肿10例、软骨粘液样纤维瘤3例;良性肿瘤139例,包括内生软骨瘤37例、甲下外生性骨疣27例、单纯性骨囊肿26例、骨软骨瘤19例、骨样骨瘤12例、骨脂肪瘤10例。结论 足部骨肿瘤好发于中青年男性,多为良性或中间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