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比较T-SMART断层融合成像(TOMOS)、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CT)与数字化X线摄影(DR)显示对髋关节假体及其周围结构观察的清晰程度能力。方法 连续选取进行单侧或双侧髋关节置换手术,且已行术后DR、CT及TOMOS三项影像学复查的患者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36~82岁,平均年龄61.0岁。调阅并分析这20个病例的TOMOS、CT及DR影像资料,由3名高年资主治医师读片,并进行主观评分,评分标准为:假体周围结构观察清晰,图像评为“优”,记2分;因轻微伪影或受限于图像分辨率等原因,图像清晰度受影响,但基本不影响观察,评为“中”,记1分;因金属伪影大等因素,图像清晰度差,严重影响观察,评为“差”,记0分。评分结果以广义估计方程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应用TOMOS观察髋臼(含髋关节间隙)的图像质量频率分布为:2分55%,1分40%,0分5%,观察股骨上段假体周围组织的图像质量频率分布为:2分75%,1分25%,0分5%;应用CT观察髋臼(含髋关节间隙)的图像质量频率分布为:2分5%,1分60%,0分35%,观察股骨上段假体周围组织的图像质量频率分布为:2分5%,1分55%,0分40%,TOMOS的评分高于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应用DR检查观察髋臼(含髋关节间隙)的图像质量频率分布为:2分25%,1分75%,0分0%;观察假体的图像质量频率分布为:2分100%,1分0%,0分0%;观察股骨上段假体周组织的图像质量频率分布为:2分50%,1分50%,0分0%,DR的评分高于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77)。结论 相比于CT,髋关节假体TOMOS成像质量比CT图像好,又克服了DR不能分层薄层观察的缺点,在髋关节假体复查中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分析经后路全脊椎截骨治疗重度脊柱角状后凸畸形的围手术期并发症。方法 2006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科采取后路顶椎区全脊椎截骨治疗重度脊柱角状后凸畸形患者38例,男21例,女17例,年龄13~61岁,平均27.5岁。术前后凸Cobb角平均116°(85°~175°);术前侧凸Cobb角平均16°(0°~40°);对临床结果进行评估,并对围手术期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 手术时间平均312(210~470)min,术中出血量平均2089(800~4500)ml,随访时间平均43.5(6~72)个月,术后脊柱后凸Cobb角平均43.6°(10°~98°),矫正率为62.4%;术后侧凸Cobb角平均5.2°(0°~12°),矫正率为67.5%。16例(42.1%)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其中发生神经系统并发症5例(13.2%),包括完全性脊髓损伤1例,一过性神经功能障碍4例;非神经系统并发症早期9例(23.7%),包括胸腔积液2例,硬膜损伤2例,螺钉拔出3例,伤口表浅感染1例,胃肠道功能障碍1例;中期并发症2例(5.3%),包括内固定棒断裂1例,后凸加重1例。结论 后路全脊椎截骨是治疗重度脊柱角状后凸畸形的有效手术方法,但其潜在的严重并发症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脊柱后路手术治疗重度脊柱畸形合并神经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后路手术治疗重度脊柱畸形合并神经功能障碍的14例病例。先天性脊柱畸形9例,神经纤维瘤病性脊柱畸形2例,特发性脊柱畸形1例,结核性脊柱畸形1例,退行性脊柱畸形1例。既往有脊柱矫形手术史者2例。术前侧凸Cobb角平均98.4°(53~150°),后凸Cobb角平均104°(48~151°)。术前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B级2例,C级3例,D级9例。4例行PSO截骨减压内固定矫形,1例行PVCR截骨减压内固定矫形,1例行半椎体切除内固定矫形,4例行椎板切除减压内固定矫形,2例行单纯后路内固定矫形,1例行内固定更换矫形术,1例行内固定取出术。术中7例患者行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ory-evoked potential ,SEP)进行神经功能监测,全部患者行唤醒试验。结果:14例患者获得随访12~69个月,平均随访36.6个月。术后侧凸Cobb角平均55°(5~100°),矫正率44.1%;后凸Cobb角平均62.1°(25~92°),矫正率40.2%。随访时侧凸和后凸平均丢失分别为1.7°和4.8°。7例术中行SEP监测的患者,5例无法记录到可靠的SEP波形。5例患者术后神经症状加重(35.7%),行神经营养、激素冲击及高压氧治疗后3例有改善。末次随访脊髓功能:B级2例,D级1例,E级11例。神经功能较术前比,11例改善(78.6%),1例未改善(7.1%),2例恶化(14.3%)。结论:重度脊柱畸形合并神经功能障碍的患者应用手术治疗在改善神经功能方面可取得较好的效果,但是此类患者畸形严重,术前存在神经功能损伤,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困难,难以早期发现脊髓损伤,术后可能出现神经症状加重。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持续腰椎穿刺引流术在高位骶骨肿瘤切除术后脑脊液漏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回顾性对比分析方法。对1998年1月~2011年8月期间就诊于我科行高位骶骨肿瘤切除术并有完整病例资料的72例患者进行分析。纳入标准为:骶骨肿瘤切除患者术中发生硬脊膜损伤且术后发生脑脊液漏的患者,同时排除有持续腰椎穿刺脑脊液引流禁忌症如脑疝、颅内压明显增高、穿刺部位皮肤或软组织感染、全身严重感染败血症或休克、穿刺不能合作、L3以上脑脊液循环通路梗阻等情况的患者。最终符合纳入标准共11例患者。将2005年3月前行骶骨肿瘤切除术后发生脑脊液漏患者使用单纯伤口旁放置引流管引流的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2005年3月以后行骶骨肿瘤切除术后发生脑脊液漏的6例患者为采用持续腰椎穿刺引流治疗组,分别对两组患者脑脊液漏治愈时间和患者一般情况及相关并发症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两组患者均无逆行性颅内感染发生,其中单纯放置引流管引流组1例发生手术切口局部感染。持续腰椎穿刺引流患者脑脊液漏愈合时间中位数为14.5天(12~18天)较对照组患者25天(23~36天)缩短,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04)。腰椎穿刺引流组患者治疗期间骶尾部切口渗液少,肿胀明显较单纯引流组轻,患者自体感觉如伤口疼痛、头晕等症状较单纯引流组轻。两组患者均无低颅压性头痛、无进行性低颅压、气颅、脑疝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持续腰椎穿刺引流治疗骶骨肿瘤切除术后脑脊液漏较单纯伤口旁引流效果好,并且有效缩短脑脊液瘘口闭合时间。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分析MR、CT定位像、CT重建图像和X线平片诊断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一致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同时行胸椎或腰椎的MR和CT检查的患者50例共398个椎体,以及同时行MR和X线平片检查的患者70例共480个椎体,覆盖T4-L5椎体范围,运用半定量分级方法按椎体压缩程度分为0-3级,分别统计MR-CT组和MR-X线平片组中MR、CT定位像、CT重建图像、X线平片的各级椎体的个数,采用kappa分析得到MR与CT定位像、CT重建图像≥1级和≥2级的椎体的一致性,然后分析MR与X线平片≥1级和≥2级的椎体的一致性;两组分别以MR为标准,0级为阴性结果,≥1级为阳性结果,计算CT定位像、CT重建图像和X线平片诊断椎体压缩骨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MR与CT定位像诊断≥1级椎体有中等程度的一致性(k=0.583),诊断≥2级椎体有好的一致性(k=0.818);MR与CT重建图像诊断≥1级和≥2级椎体均有好的一致性(k=0.836和0.961);MR与X线平片诊断≥1级椎体有中等程度一致性(k=0.651),诊断≥2级椎体有好的一致性(k=0.862);MR-CT组中CT定位像诊断椎体压缩骨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69.1%和95.8%,CT重建图像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84.5%和97.8%;MR-X线平片组中X线平片诊断椎体压缩骨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72.7%和96.8%。结论:MR和CT重建图像诊断椎体骨折的一致性最高,相对MR,CT重建图像诊断椎体压缩骨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而CT定位像和X线平片的特异性较高,敏感性较低。  相似文献   

6.
为保障大风场景下的高铁运行安全,针对风的强随机特性提出一种基于长短期记忆网络和高斯混合模型的多级预警(LSTM-GMM-MELW)方法。首先,通过长短期记忆网络和高斯混合模型(LSTM-GMM)建立风速误差值与风速预测值的联合概率密度,以此确定风速预测值的概率密度;然后,通过多级预警方法计算风速预测值落在高铁限速风速区间的概率值并结合实际情况设置不同阈值,当得到超出阈值的概率时输出阈值对应的预警等级;最后,采用预测区间的覆盖概率、平均宽度和覆盖宽度评价LSTM-GMM方法的概率性预测结果,而采用预警准确率评价多级预警方法的预警效果。依托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29个风速样本进行实例分析,结果表明:95%置信度下的预测区间的覆盖概率为96%,平均宽度为1.51;第1、第2级别的预警准确率分别高于85%和93%,预警准确率达到100%的风速样本达14个,总体预警准确率高。该方法能有效避免风速在限速分界线附近波动时的误报。  相似文献   

7.
沉降评估是无碴轨道能否施工的重要判定依据,以温福铁路分水关隧道为例,介绍了无碴轨道铺设前的底板沉降评估分析方法。根据三个评估原则:(1)以3个月的实际观测数据做多种曲线分析,相关系数不低于0.92。(2)沉降预测可靠性应经过验证,间隔不少于3个月的两次预测最终沉降的差值不大于8mm。(3)隧道主体完工后,沉降预测值与最终沉降值之比大于0.75。选用了双曲线法和星野法进行回归分析,判定分水关隧道可以进行无碴轨道铺设施工。总结出了评估分析的步骤:(1)先计算出双曲线法和星野法的回归方程,如果相关系数R小于0.92,则舍去相应分析方法。(2)选用R值最接近1的分析方法,确定回归方程。(3)根据回归方程,预测最终沉降量,并计算实测值与预测值之比是否大于0.75。(4)进行可靠性验证。(5)汇总分析。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多中心性骨肉瘤的治疗效果及预后;方法:2010年3月至2014年12月间于我院诊断及治疗的多中心性骨肉瘤患者6例,其中男性4例,女性2例。4例(A组)患者在初诊时全身多处骨骼存在骨肉瘤病灶,2例(B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先后出现多处骨肉瘤病灶。6例患者中有1例患者因经济原因放弃治疗,其余5例患者均接受化疗及手术。手术以切除最大瘤体为主,化疗方案为ADMI方案,术前新辅助化疗,术后继续化疗。结果:放弃治疗的1例患者(A1)存活5月,1例患者(A4)发病至今4个月,仍在治疗中,其余4例患者(A2、A3、B1、B2)生存时间分别为19、6、13、18个月。结论:多中心骨肉瘤预后极差,经积极的化疗及手术干预,部分患者能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9.
对 4 种质控考核菌株进行了细菌学鉴定,根据生物学培养,生化试验,血清学试验,噬菌体裂解试验确定:(1)9401:肠杆菌科,志贺氏菌属, D群宋内氏志贺氏菌;噬菌体裂解模式为 Sh, E。(2)97003 H2 S 阳性:肠杆菌科,沙门氏菌属,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抗原结构式 O1,4,5,12 ∶ Hb:1,2 ;噬菌体裂式为 O— I裂解。(3)97003 H2 S阴性:肠杆菌科,埃希氏菌属,肠道出血性大肠埃希氏菌( E H E C);抗原结构式 O157∶ H7;噬菌体裂解模式为 Sh, E, E4。(4)97004:弧菌科,弧菌属,拟态弧菌。有无丰富的专业知识,在质控考核中的顺利程度会有明显的差别;要依照国标食品卫生检验方法中微生物学部分和何晓青主编《卫生防疫细菌检验》制定检验程序和实验方法;虚心向有经验的同志求教;大胆尝试先进的细菌学鉴定技术;在实验中一定要认真,耐心。  相似文献   

10.
从COX-2的生物学特性,可知促进口腔鳞癌侵袭转移的机制为促进肿瘤新生血管的生成、刺激肿瘤细胞的增殖、抑制肿瘤细胞的凋亡、促进肿瘤的浸润和转移、抑制机体的免疫反应、参与前致癌物的活化。(可应用COX-2抑制剂防治肿瘤)  相似文献   

11.
摘要:目的 探讨强直性脊柱炎合并下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要点。方法 自2010年2月至2013年12月,我科共收治21例强直性脊柱炎合并脊柱骨折患者,其中下颈椎骨折7例(颈5-6椎骨折脱位1例,颈6-7骨折脱位6例):男性6例,女性1例,年龄40-52岁(平均47.8岁)。对7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采用单纯前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1例, 单纯后路手术长节段固定融合术治疗1例,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5例。结果 7例患者术后获得6-34月(平均18.2个月)随访。术中术后均未出现神经损害症状加重情况,手术切口均I期愈合;术后脑脊液漏1例,换药对症处理2周后愈合。1例C5-6椎骨折脱位患者行前路手术后第二天出现内固定移位,急诊行前后联合入路翻修术;6例患者术后神经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1例无明显改善(术前为Frankel B级)。随访期间均达骨性融合,未出现内固定松动断裂移位现象。结论 强直性脊柱炎脊柱骨折好发于颈胸交界区,大多合并有脊髓损伤,手术方式上宜行前后联合入路复位固定或后路长节段固定植骨融合术,术中应先充分减压后再精细复位,避免加重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股骨双隧道双束异体肌腱保留残端重建后交叉韧带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对56例后交叉韧带断裂患者行股骨双隧道双束异体肌腱保留残端重建后交叉韧带术。患者年龄18岁-52岁,平均年龄32.7岁。男30例,女26例。术前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 )评分(46.6±3.7),Lysholm评分(50.5±4.2)。结果:术后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18个月,平均14.6个月。术后IKDC 评分(89.2±2.3),Lysholm评分(91.5±2.7)。结论:股骨双隧道双束异体肌腱保留残端重建后交叉韧带能有效改善膝关节的功能及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 观察半限制型Activ-C 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单节段颈椎病的早期临床疗效。 方法 从2009年7月至2012年9月在我院接受Activ C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并获得随访的单节段颈椎病患者共28例,男18 例,女10例,年龄:32~62 岁,平均45.2岁。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颈椎活动障碍指数(NDI)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术后症状改善程度,比较手术前后的颈椎曲度、手术节段活动度变化,观察统计手术并发症情况。结果 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17.8个月,JOA脊髓功能评分从(8.5±2.5)分增加到(14.8±1.5)分,NDI评分从(24.8±6.9)分下降至(7.3±4.8)分,颈部VAS评分从(6.8±1.3)分下降至(1.2±0.4)分,上肢VAS评分从(7.4±1.2)分下降至(1.1±0.4)分,均有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置换节段活动度从术前平均(9.6±4.3)°增加到末次随访时平均(10.8±3.5)°,无统计学差异(P>0.05);颈椎整体曲度术前为(12.9±10.5)°,末次随访时为(15.4±9.1)°,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节段半限制型Activ-C 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可有效改善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症状,维持颈椎的生理曲度和活动度,早期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针刺、中药熏蒸加运动疗法治疗胫骨平台骨折术后膝关节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4例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行针刺、中药熏蒸加运动疗法的(治疗组)56例,行单纯运动疗法的(对照组)28例。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患者疼痛改变,根据Harris评分法标准进行康复评定。结果治疗组治疗前VAS评分8.14±0.94,治疗后1.93±1.08;对照组治疗前VAS评分8.03±1.02,治疗后2.71±0.9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膝关节功能改善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为96%(优35例,良14例,中5例,差2例),对照组为82%(优12例,良7例,中4例,差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与单纯运动疗法相比,针刺、中药熏蒸加运动疗法对治疗胫骨平台骨折术后膝关节功能障碍疗效更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梳理了我国高速铁路客站雨棚围护结构的建设历程。通过调查统计四十余座高速铁路客站雨棚围护结构形式,发现360°咬合连接(固定支架)、270°咬合连接(固定支架)是主要的连接方式,且镀铝锌彩钢板应用占比最高,达到81%。统计了房建设施主要病害类型和占比,发现围护结构部件松脱占比最高,在46.67%~67.86%。受风致振动、车致振动影响明显时,应对围护结构体系进行现场动力检测。通过对比各国振动响应标准,提出了建议参考标准,并在京广高速铁路一车站雨棚围护结构现场检测中进行了应用,为发现潜在松脱病害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低龄儿童Chiari畸形I型(Chiari malformation type I,CMI)伴脊髓空洞患者后颅窝减压(posterior fossa decompression, PFD)手术后小脑的位置及形态变化,并分析其对脊髓空洞转归的影响。方法 对2006年9月至2012年9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并符合入选标准的32例低龄儿童CMI伴脊髓空洞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20例,女性12例;年龄5-9岁,平均(7.5±1.3)岁;平均随访33.8±18.5个月(12-71个月)。选取正中矢状位MRI图像,并测量术前及随访的第四脑室顶点、小脑扁桃体下端的纵向及横向位置、空洞的最大前后径与同水平处脊髓前后径的比值(S/C最大比值)及空洞的长度。分析PFD术前和随访时上述指标间的差异,并分析末次随访时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的指标的变化值与空洞改善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 末次随访时22例(68.8%)患儿小脑扁桃体下端上移,26例(81.3%)后移;平均上移2.6±4.2 mm(P=0.002),后移5.2±5.1 mm(P<0.001)。31例(96.9%)患者脊髓空洞改善,S/C最大比值及空洞长度的改善率分别为(49.5±25.7)%和(51.5±27.7)%。小脑扁桃体的上移与空洞长度的改善率具有显著相关性(P=0.035)。术前31(96.9%)患儿小脑扁桃体下端为钉状或舌状,其中90.3%(28/31)在末次随访恢复为钝圆状。结论 低龄儿童Chiari畸形I型患者PFD术后小脑的形态大多会通过小脑扁桃体的回缩和变圆而恢复正常。小脑扁桃体下端的回缩与空洞的改善具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后路脊柱截骨术和牵引辅助后路广泛松解术治疗重度脊柱畸形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和初步疗效。方法 回顾性比较研究我科收治的29例重度脊柱畸形患者资料。2013年8月~2014年6月,行牵引辅助后路广泛松解术矫形患者(牵引组)12例;2012年6月~2013年8月,行后路脊柱截骨手术矫形患者(对照组)17例。牵引组术前主弯Cobb角平均为111.8°,而对照组为115.2°;牵引组术前最大后凸角度平均为113.3°,而对照组为118.5°。比较两组间术后90天内的并发症发生率以及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术前平均年龄、性别比、体重指数、主弯角度、主弯柔韧度、最大后凸角无统计学差异。牵引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置钉密度及围手术期并发症明显少于对照组,但两组的畸形矫正率相当。结论 牵引辅助后路广泛松解术治疗重度脊柱畸形,可避免侵袭性大的操作、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并显著减少了围手术期各种并发症,但矫形效果相当。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选择性椎管减压及融合术治疗合并椎管狭窄退变性腰椎侧弯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2007年2月-2011年1月,经后路治疗合并椎管狭窄退变性腰椎侧弯患者28例。男11例,女17例;年龄54~73岁,平均67.3岁。病程4~8年。术前 Cobb 角15~49°,平均31°;腰椎前凸角(T12~S1)-30.6~3.3°,平均-10.5°。对 Cobb角< 20°的5例患者,行选择性椎管或神经根管减压,经后路椎体间融合,短节段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对Cobb角> 20° 的23例患者,行椎管减压,长节段固定侧弯矫正,后路椎体间融合及后外侧自体骨植骨融合。采用VAS评分、JOA评分评估临床疗效,应用SF-36调查问卷对患者治疗前和末次随访时生活质量变化情况进行评价。 结果:28例患者共减压113个节段,平均减压4.0 个节段;共融合90个节段,平均融合3.2个节段。术后随访24~70个月,平均32个月,平均手术时间为(3.5±0.5) h,出血(600±30) ml,末次随访时腰痛及腿痛VAS 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 < 0.05),侧凸由术前平均31°矫正至术后平均15.2°,改善率平均为51.0%。腰椎前凸角矫正为5.4~28.2°,平均18.4°。腰椎前凸角及侧凸Cobb 角均明显改善(P< 0.05)。术前JOA评分平均13.6分,末次随访时平均27.5分(P<0.05)。所有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提高,SF-36调查问卷表中的8个维度分值均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 结论:退变性腰椎侧凸合并椎管狭窄的治疗应个体化地选择治疗方案。手术治疗以减压为主、矫形为辅,应准确判断责任节段,临床疗效满意,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9.
陈健 《中国铁路》2023,(8):15-23
以某上跨营运铁路2×85 m双层公路连续钢桁腹-板桁组合桥为背景,针对混凝土与钢结构施工先后顺序提出3种主梁施工方案:方案一为先浇筑混凝土,再拼装钢结构;方案二为先拼装全部钢结构,再浇筑混凝土;方案三为先拼装钢主桁,再浇筑混凝土,最后安装钢桥面板。通过建立有限元模型,对比分析3种方案在施工及运营阶段结构的受力性能,并对其转体施工安全性及临近既有线防护进行设计分析。结果表明:(1)方案一受力性能最优,但3种方案混凝土及钢结构应力均能满足规范要求,且应力水平差别较小;(2)综合考虑施工难易程度、施工风险、施工经济性、对铁路运营安全影响等因素,本桥采用方案二施工;(3)转体施工选用竖向承载力2.9万t级球铰,转体过程中结构的强度、刚度及稳定性均满足要求;(4)本桥采用的地基加固处理、防倾覆措施等一系列设计,确保临近既有线施工的安全性,可为后续此类临近既有线双层转体桥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究足部骨肿瘤流行病学特点,辅助临床诊断。方法 回顾北京积水潭医院骨肿瘤科1957年8月至2014年7月诊治的258例足部骨肿瘤患者资料,分析其性别、年龄、病理诊断、发病部位及影像特点。结果 男性174例,女性84例,平均年龄27.9(7-76)岁。病变多位于跟骨、趾骨、距骨、跖骨,少见于足舟骨、楔骨和骰骨。恶性骨肿瘤38例,包括软骨肉瘤13例、骨肉瘤8例、Ewing肉瘤6例、转移性肿瘤5例;中间型肿瘤81例,包括软骨母细胞瘤36例、骨巨细胞瘤29例、动脉瘤样骨囊肿10例、软骨粘液样纤维瘤3例;良性肿瘤139例,包括内生软骨瘤37例、甲下外生性骨疣27例、单纯性骨囊肿26例、骨软骨瘤19例、骨样骨瘤12例、骨脂肪瘤10例。结论 足部骨肿瘤好发于中青年男性,多为良性或中间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