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州市市域轨道交通是介于区域轨道交通和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之间的一种快速轨道交通系统,服务于苏州市区与外围各县市区(组团)以及各县市区(组团)之间的快速联系,适应苏州多中心、多组团式城市空间结构发展特征。结合苏州市城市发展特征,提出构建市域轨道交通线网的发展目标。分别从交通需求和服务范围两个方面,对苏州市轨道交通线网的合理规模进行综合匡算。通过采用具有代表性的"点、线、面"要素分析法,构筑了苏州市市域轨道交通线网基本构架,进而提出较为合理的市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方案。  相似文献   

2.
山地组团城市受到山体、丘陵、河谷等自然条件制约,其城市形态、路网结构及交通特征与平原城市有 较为明显的区别,直接影响轨道交通线网布局。以贵阳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为例,针对山地组团型城市特征,对 线网规划常规使用的面线点要素层次分析法进行优化,并分析总结山地组团城市在线网规划阶段的规划要点,为 后续山地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通过研究分析,提出山地组团型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在“面” 的分析中应重点对关键交通截面的轨道供需关系进行量化分析,根据需求并结合网络形态提出轨道供给方案;在 “线”的分析中应充分考虑和利用竖向关系进行线路规划,增加轨道交通的可达性;在“点”的分析中提出站点 布设应充分考虑地形因素,并做好与周边用地的衔接。  相似文献   

3.
为指导大都市区轨道交通线网布局规划,在总结国外成熟大都市区轨道线网体系基本构成、功能层次和技术特性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大都市区居民通勤出行时耗特征,明确各空间圈轨道交通服务时间目标,即城市中心区30 min以内,城市外围区45 min以内,郊区1 h以内。以此为主要控制要素确定轨道交通线网功能分级:区域铁路主要服务于都市区对外客流联系需求;市郊轨道服务于大都市区近、郊区居民通勤出行;城市中心区轨道主要服务于城市中心区内部各类出行。  相似文献   

4.
研究目的:近年来,各大中城市持续大力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线网规划是指导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和长远发展的重要依据。城市道路是城市轨道交通的载体,沿线公交客流是未来同向轨道线路的客流基础。为全面认识城市道路网形态和轨道交通线网形态的关系,为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提供参考,本文梳理二者的形态,对二者的关系进行分析,并重点对棋盘型路网、放射型+环形路网城市中轨道交通线网布设的要点进行理论方面的探索。研究结论:(1)城市轨道交通线网与城市道路网形态存在一定的相似性;(2)棋盘型、放射型、棋盘+环形、放射型+环形线网是经常被应用的轨道网形态;(3)棋盘型路网本身的换乘功能较强,故只有当环形客流发达时才考虑棋盘型+环形轨网的布设;(4)放射型+环形线网的换乘点往往形成多边形,应注意多边形位置的合理性,并注意优化换乘线路组合,以减少换乘次数,提高路网的通达能力;(5)本研究成果可在实践中指导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布设,并能在具体城市轨道交通项目中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5.
无锡轨道交通线网已经初步形成,但整体线网负荷强度偏低。为提高轨道交通规划管理水平,有必要对轨道交通客流特征进行研究。基于居民出行调查、地铁乘客出行特征调查、轨道交通 AFC 数据等多源数据,分析无锡市轨道交通客流特征、轨道交通与土地利用的协调关系、轨道交通与其他交通方式一体化水平等,并与上海、广州、深圳、成都等城市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轨道交通线网的平均乘距为 8.4 km,可较好地服务于核心区与外围组团间的中长距离出行;沿线开发强度、居住和岗位覆盖率偏低,影响轨道可服务人群数量;与常规公交等交通方式衔接不足,降低轨道交通快速出行竞争优势。研究建议无锡市应重点加强轨道交通与城市空间的耦合,提高沿线开发强度,协调轨道交通与其他交通方式的衔接,充分发挥轨道交通效能。  相似文献   

6.
西安城市快轨交通线网方案客流测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西安城市快轨交通线网规划,提出轨道交通线网方案客流测试的基本观点,基于交通规划软件包TransCAD,利用“四阶段”交通预测模型,对西安市轨道线网规划的3个预选方案进行客流测试,通过对客流预测结果的分析比较,综合各个方案中各条线路客流情况,在客流效果较好的方案l的基础上优化形成方案A,在同等条件下,对方案A进行客流测试,从客流的角度来看,方案A的优化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7.
东莞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特点与建设发展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东莞市地处珠三角地区的核心地带,具有独特的地理环境、交通特性与城市布局。针对东莞市城市发展对轨道交通规划和建设的需求进行分析,认为东莞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具有区域性强、快线设计、换乘衔接点多、客流对出行特征敏感性强、资源共享明显等特点。提出近期轨道交通线网建设发展的思路:强化"内聚外联"功能,加强规划控制,做好网络间换乘衔接,引入新型交通方式,超前开展资源开发、融合当地文化等。  相似文献   

8.
在武汉市轨道交通建设快速发展时期,通过回顾武汉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历程,分析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与城市不同发展阶段的适应性、线网形态和空间结构的适应性、线网分期建设的合理性和网络结构的稳定性,总结线网规划的合理性;并从线网规划目标与远景规模、轨道交通建设模式、市域快线和新城放射线路的规划建设、轨道客流与沿线用地发展等方面分析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内外轨道交通发展经验,提出建议:合理控制新城轨道交通线网规模,适当增加主城线网密度,统筹轨道交通综合网络建设模式,灵活采用运营组织方式,促进沿线用地开发与轨道交通建设同步等,以实现轨道交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发展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调查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线网的发展历程,得到了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建设历程整体呈现"S"型发展趋势的结论。探讨了城市规模与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建设持续时间和线网规模之间的关系。归纳分析了国内外各等级城市规模对应的城市轨道交通站点日均客流强度、人均轨道交通站点数、线网客流强度等规划参数指标值。基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成本平衡的基本理念,提出了各等级城市规模对应的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各阶段规划指标目标值选取范围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城市轨道交通只有具备一定客流效果才能形成良性发展,针对国内部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网络客流效果不佳的现实问题,基于轨道交通规划设计体系的梳理,指出影响客流效果的主要因素包括城市发展与轨道交通规划预期的一致性、相关规划体系的协调性、轨道交通自身服务水平及交通衔接的配合性,并基于此,从加强轨道交通规划建设与城市发展及交通需求适配性、沿线用地开发同步性、轨道交通设计及实施的人性化、交通衔接一体化以及完善机制等方面提出工作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1.
在分析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指出目前轨道交通在规划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城市轨道交通规划设计时应重视前瞻性、科学性。具体包括线网规划和设计标准两个方面,线网规划方面,提出线网规划阶段应统筹考虑轨道交通与城市发展的战略目标,与综合交通相互融合、互通互补,并在线网规模、网络层次、运营组织与周边土地发展协调发展等方面适度超前;设计标准方面,提出应结合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特点,进一步完善、扩充轨道交通设计规范标准,以顺应未来城市发展的需求,更好地实现轨道交通服务城市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新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在我国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建设中产生的诸多问题,认为在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指导下,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应该立足于多层级轨道系统之间的协调、与城市空间用地布局的互动、与城市综合交通体系构建的衔接、满足轨道交通建设及运营的技术条件要求等需要,研究规划阶段需要重点把握的关键点,提出城市轨道线网规划的基本思路,提高城市轨道线网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13.
研究目的:城市轨道交通环线是轨道交通线网中的一种线形,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环线布设案例,对轨道交通环线的效用进行分析,重点对棋盘型路网城市中轨道交通环线换乘功能进行理论方面的探索,以期全面认识城市轨道交通环线的功能,供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参考。研究结论:城市轨道交通环线设置与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空间形态、城市轨道交通线网的形态密切相关,其互动关系可概况为:(1)环线布置在城市中心,有做大城市CBD的作用;(2)环线布置在城市外围,具有对趋心外围客流的分流作用;(3)在棋盘型路网城市中,环线的换乘功能不优于棋盘型线网;(4)该研究成果有利于增强轨道交通环线应用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4.
交通供需矛盾在不同程度上制约着中央商务区(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简称CBD)功能的发挥.轨道交通是解决CBD交通问题的有效途径.结合武汉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修编成果和王家墩详细规划,在对国内外CBD轨道交通特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CBD轨道交通发展的策略.从站点覆盖、客流预测、时耗和交通一体化四个方面研究了轨道交通优化方案与土地利用和其他交通方式的衔接关系,构建以"轨道交通为骨架、公共交通为主体、其他交通方式做补充"的多层次、多功能的综合交通体系,支撑CBD的高效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为提高城市轨道交通成网条件下客流预测与运营管理水平,有必要对轨道交通客流特征进行研究。结合实地调研数据,利用海量的市政交通"一卡通"(IC卡)数据和移动通信定位数据对北京市轨道交通乘客属性特征、时空特征、接驳特征、票价调整影响特征等进行分析,最后对客流需求高增长的北京轨道交通客流特征进行总结。结果表明:北京轨道交通工作日主要服务于中低收入的中青年通勤族,77.25%的乘客轨道交通出行时间在10~60 min之间;轨道交通线路高峰客流有明显的潮汐现象,受职住分离现象的影响,客流空间分布的不均衡性突出;现阶段轨道交通网络发展较为成熟,但仍有部分区域对轨道交通的需求较大;轨道交通站点接驳设施的便利性和完善性程度影响乘客对轨道站点交通方式的选择;在可接受范围内,票价调整对客流的影响在短期内较明显,经过渡期后客流量呈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16.
城区常住人口100万~500万的组团大城市首条轨道交通线路开通后客流效果往往不及预期,多数客流强度在0.5万人次/km·d以下。以刚刚开通一年的厦门轨道交通1号线客流时空分布、出行距离和时耗等特征分析为基础,挖掘轨道客流特征与城市空间发展、人口就业聚集程度和居民出行特征的内在关系,并从城市空间发展特征、车站周边用地开发、配套交通一体化衔接设施和常规公交系统调整等方面提出相关规划和制度建议。研究结果为同类型大城市首条轨道交通线路开通后客流特征认知和提升客流的相关配套措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城市轨道交通换乘站布局综合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对城市轨道交通线网交会点是否需要设置为换乘站、换乘站设置对整体线网的优化有何影响、用什么标准衡量和评价换乘站的布局进行深入的研究。根据充分发挥线网整体效率、均衡客流强度、减少乘客无效乘距的指导思想,提出从网络发展水平、居民出行条件改善、运营效果三方面9项指标组成的轨道交通换乘站布局方案综合评价体系,研究指标量化的方法,对城市轨道交通换乘站布局进行多目标模糊综合分析评价。以某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为例,应用评价体系推荐出最优布局方案。  相似文献   

18.
城市中央商务区建设中运量公交系统是完善区域公交结构层次、满足多样化出行需求的的交通策略之一.武汉市汉正街中央服务区结合上位规划、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区域发展需求及相关案例,明确了中运量公交系统的功能定位与选线原则.综合考虑建设形式、线路组织、轨道衔接等因素,提出3个规划方案,并从交通功能、技术指标、客流吸引、建筑衔接、工程协调、城市景观、文物保护、建设周期、拆迁投资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比选分析.  相似文献   

19.
市域(郊)铁路是城市中心城区联接周边城镇组团及其城镇组团之间的通勤化、快速度、大运量的轨道交通系统,是城市综合交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已运营和在建的市域铁路均体现了大能力、快速度的"骨干线路"特征.通过对我国市域铁路现状的分析,提出当前市域铁路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发展建议,并从市域铁路快线功能的实现、网络与中心城区的关系、互联互通优势的发挥、主要技术标准的确定、与其他交通方式的协调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与思考.  相似文献   

20.
研究目的:在轨道交通项目前期研究中,特别是轨道交通线网编制过程中,对线网的结构、走向进行确定时要以客流规模作为主要依据之一。但传统的客流预测工作量较大,建模及计算过程复杂、耗时,难以适应项目推进的要求。本文以交通调查为基础,探讨估算轨道交通总量和最大断面流量的方法,可在短时间内得出客流结果,以此作为城市轨道交通前期研究过程中把握规模的重要参考。研究结论:(1)轨道交通客流预测可以居民出行OD调查资料为基础进行估算;(2)依据出行链及功能区划分的原则可推算线路客流总量及最大断面客流量;(3)经对天津地铁1号线客流总量及最大断面客流量的模拟计算,结果误差较小,该方法具有一定的可信度;(4)该方法可应用于线网规划中对线网规模及线路客运量水平的估算,有利于加强线网布设的数据化,提高规划的可信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