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特殊性岩土问题是城市轨交工程建设中重要的地质风险因素,直接影响到工程的质量安全和投资造价。通过总结和归纳目前苏州轨交工程建设中遇到的特殊性岩土的类别、成因及其分布特征,结合工程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着重分析了特殊性岩土对轨交工程建设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
为提高轨交视频监控系统的安全性,保障系统稳定运行,从视频监控系统应用环境和特点出发,介绍和分析了现有轨交视频监控系统安全现状,找出影响监控系统安全运行的核心问题;围绕监控业务实际安全需求,结合系统特点,提出基于可信计算技术的视频监控系统的安全设计思路,保障轨交视频监控系统安全运行。  相似文献   

3.
气体灭火系统为轨交的安全运营提供了重要保障,其控制系统的设计直接影响到灭火的有效性。通过分析国内城市轨交气体灭火控制系统各种实际方案,归纳整理了系统方案中的不足,提出了气体灭火控制系统优化结构及其现场设备配置标准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基于OSM路网、百度地图实景、POI、百度热力等多源时空数据,运用绕行系数PRD值分析法、空间分析法、对比分析法,构建城市中心区轨交站域慢行接驳空间特征分析方法,确定轨交站域影响范围,分析站域慢行接驳空间便捷性,剖析时空特征视角下的轨交站点出入口活力特征,挖掘轨交站域慢行接驳空间品质特征。在明确慢行接驳空间优化原则的基础上,从居住区出入口、路权、静态交通、导视系统、辅助设施等方面优化设计,通过空间模型法可视化表达,营造畅行连续、空间宜人、绿色友好的轨交站域慢行接驳环境。  相似文献   

5.
针对地铁轨道交通领域巡检的需要,设计一种地铁轨交轨面表观病害巡检系统。系统基于四台线扫激光传感器同步扫描采集轨交轨面数据,将切面高度数据与图像处理相结合,给出实现轨交轨面中轨道的轨距、错牙、螺栓和道床表观病害检测方法。系统通过6次实际地铁轨道试验检测,能够检测出对应轨交轨面表观病害。  相似文献   

6.
结合上海轨交网络化规划的实例分析,提出轨交进入网络化时代,应创新规划设计理念,适度超前规划,构建集约化、多层次的轨交体系,并加强与城市规划互动和用地控制。倡导以车站为核心的轨交综合体,实现网络化发展阶段车站可持续发展的创新设计。概括总结了以上海为代表的软土地区轨交工程修建技术、枢纽工程的修建方法和对城市环境的保护技术及措施,对轨交工程修建新技术提出应用展望。  相似文献   

7.
以轨交车站基坑施工对临近运营轨交结构的保护为工程背景,从新建车站与既有运营高架区间的相对关系以及场地地质水文情况着手,通过对新建车站基坑开挖过程中各施工工况与既有运营区间影响的三维数值模拟分析,详细阐述了工程设计与施工中应采取的加强保护措施,为今后类似的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前,上海轨交使用的票种比较少,功能也比较单一。本文结合上海轨交乘客的实际需求,提出制定定期票、计次票、储值票、往返票的新票种方案,并通过对轨交票务清分系统历史数据的分析,对这些新票种的发行规则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以期降低乘客乘坐轨交的成本和进一步扩大轨交的运载市场。  相似文献   

9.
及时了解隧道沉降和变形趋势,对于确保轨交安全运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根据对轨交维保工程项目系统原理的分析和调研,对监测系统数据库进行了需求分析及功能模块划分;完成了数据库设计、系统数据库结构规则;建立了系统数据库,对系统信息发布网站各模块的子页面进行了逻辑和功能实现。  相似文献   

10.
城市轨交运营线路大修更新改造项目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详细地介绍了该类项目招标管理过程中的难题,通过对其特点的分析和归纳,提出了有效的管控方法,以确保在轨交维护保障有关规章的约束下,顺利实现项目进度、施工质量、费用控制等目标。  相似文献   

11.
在大型地下空间开发、采用混凝土支撑体系的基坑工程中,预应力鱼腹梁支撑系统(简称"IPS")具有较明显的优势,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内支撑体系。结合IPS在宁波轨交1号线鼓楼站三角区基坑工程的应用实践,分析IPS的特点。最后,对该支撑系统在轨交工程中的适用性提出了建设性均建议。  相似文献   

12.
2013年6月9日,由国家千人计划专家、中船重工725所王安斌博士负责的“轨交高性能减振道床系统关键技术研究特高端项目”在河南洛阳通过了技术鉴定。专家一致认为,该项目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属世界首创,其减振降噪水平国际领先。同日,该课题中的高等减振项目谐振式浮轨扣件也通过了成果鉴定。  相似文献   

13.
疏散平台作为城市轨交区间疏散的主要通道,其设计标准与乘客疏散安全密切相关。针对疏散平台若干规范尚未明确的设计标准,结合国内部分城市轨交疏散平台的设计现状,通过分析、借鉴工程实例计算和类比相关规范的方法,对疏散平台区间布置、设计荷载取值和耐火极限时间等设计标准提出了建议值或相应做法,可供类似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上海轨交进入"网络化运营"时代,传统的乘客信息系统(PIS)已无法满足面向乘客及运营管理者的服务需求。以已实施的上海轨交网络化乘客信息系统(NPIS)为例,详细介绍和分析了该系统的实施设计要点,可为国内其他城市轨交同类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结合上海轨交既有线路地下车站活塞风井系统的课题研究,采用了现场实测、SES和CFD等3种研究方法,探求活塞风井换气效率与风井设置、车况的内在规律。现场实测为数值模拟提供重要的边界条件和有效验证;SES作为专业的轨交环控模拟软件,方便工况设置与调节;CFD侧重于活塞风井系统三维方向上速度、压力变化研究。  相似文献   

16.
采用减振轨道结构是有效控制城市轨交振动和噪声的重要途径。概述了国内城市轨交常见的减振轨道结构类型,分析了影响轨道结构造价的几个因素。采用费用分解的方式计算特定工程条件下各类减振轨道结构的综合造价指标,对减振轨道结构的技术经济进行分析比较,提出在工程前期阶段明确落实轨道减振措施对工程投资控制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轨交设备故障动态统计分析是维保智能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介绍了上海轨交维保系统故障信息统计的作用及流程。以上海轨交1号线列车车门设备故障情况为例,分析了数据库应用程序系统对设备故障信息进行采集、存储、统计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北京及广州轨交基地的管理现状,并结合上海轨交基地生产管理的现状,探讨了上海轨交设立基地控制中心的必要性及实施设想,对改善上海轨交基地生产管理具有积极意义和现实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从轨交建设与地下空间开发有机结合的角度出发,通过工程实例阐述了明挖区间地下空间开发的意义,介绍了明挖区间地下空间开发与两端车站、周边市政及商业设施的衔接情况,对明挖区间后期装修和空间利用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0.
通过调查上海轨交10号线二期工程地下区间范围内沿线的水体情况,结合现行国家规范,从区间隧道蓄水能力及确保隧道安全的角度,探讨了轨交区间设置防淹门的依据,以及在不设防淹门的情况下应采取的预防性措施;提出了河道改造方案,并对河底硬化范围计算公式进行了推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