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对某自卸车进行道路试验,采集不同速度及路况下的振动信号并进行分析,建立了驾驶室悬置系统多体动力学仿真模型。针对3种典型工况,以前、后悬置弹簧刚度与减振器阻尼为因子,运用ADAMS优化模块对驾驶室悬置参数进行优化,得出3组适合该车型的参数匹配值,并在此基础上应用正交试验技术对这3组值进行再优化,最终确定1组适合3种典型工况的驾驶室悬置最佳匹配值。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ANSYS软件为工具,对某型号越野汽车驾驶室后悬置支架进行受力分析,详细准确地确定了汽车驾驶室后悬置支架的受力情况和应力分布部位,依托分析结果对支架结构进行优化,达到降低驾驶室后悬置支架关键部位应力的目的,并通过实际试验进行验证,结果显示优化后的支架有效地改善了关键部位的应力,解决了支架断裂问题,提高了整个驾驶室悬置系统的可靠性能。  相似文献   

3.
商用车驾驶室悬置隔振系统设计开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几种驾驶室悬置的功能特征及其设计流程.建立了某重型商用车驾驶室悬置多刚体ADAMS模型和驾驶室悬置刚弹耦合模型,并将两模犁计算结果与道路试验结果进行了时域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模型时域加速度信号与试验结果十分相近;频率小于20 Hz时刚弹耦合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的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最接近,但频率大于20 Hz后弹性体模型的精度接近于多刚体模型,从而验证了经验悬置参数计算方法的正确性.采用虚拟DOE正交试验技术对驾驶室悬置进行了系统参数优化.  相似文献   

4.
以某重型商用车驾驶室悬置系统为例,通过实车道路试验,研究了四弹簧,四气囊悬置减振系统的振动特性在A级路面和B级路面对车辆行驶平顺性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四气囊驾驶室悬置系统的平顺性整体优于四弹簧驾驶室悬置结构。  相似文献   

5.
以某重型载货汽车驾驶室悬置系统为例,通过实车道路试验,研究了单高度阀前液压后气囊悬置、单高度阀四气囊悬置和双高度阀四气囊悬置等减振系统的振动特性及对车辆行驶平顺性的影响规律,并对试验结果进行了频域处理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双高度阀控制的四气囊驾驶室悬置系统的平顺性优于其它2种结构的悬置系统.  相似文献   

6.
针对某厂商自主研制的自卸车存在乘坐舒适性较差的问题,采用试验设计技术与响应面法相结合的方法对其驾驶室悬置系统参数进行优化。首先,在有限元软件HyperWorks中对驾驶室进行模态分析,采用ADAMS软件建立驾驶室悬置系统的刚柔耦合多体动力学模型;接着,对实车工地路试采集的振动数据进行分析;最后,以驾驶室悬置系统的弹簧刚度和减振阻尼为试验因子,以驾驶室座椅地板处的振动加速度的最大幅值的最小化为优化目标,运用响应面法对悬置系统的参数进行优化。结果表明,优化后驾驶室的振动明显减弱,提高了车辆的乘坐舒适性。  相似文献   

7.
针对某中型载货车在35km/h~40km/h车速附近出现的驾驶室异常共振问题,进行了道路试验,采集驾驶室内与驾驶室悬置周边位置处的振动加速度信号。通过驾驶员总加权加速度均方根值对载货车的乘坐舒适性进行了客观评价,结果表明驾驶室振动异常,乘坐舒适性能很差;通过悬架、驾驶室悬置传递函数的计算与分析,发现驾驶室后左悬置对车桥传递至驾驶室的低频振动起到极大的放大作用,是驾驶室内产生异常共振的主要原因。更换驾驶室后左悬置后,该车速段内的异常共振问题已消除。  相似文献   

8.
张兰  曾佳 《北京汽车》2010,(4):12-16
针对红岩金刚车全浮式驾驶室悬置系统的损坏和隔振差情况,对该车型进行道路试验,测试驾驶室的平顺性。并分析驾驶室悬置的隔振性能,最后通过对悬置的力学计算分析提出整改方案。建立三维模型进行装配可行性分析。并最终在整车上试装成功。此测试、分析、计算方法可供重型车驾驶室悬置工程师参考。  相似文献   

9.
轻卡怠速时驾驶室抖动问题分析及解决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某款轻卡在开发过程中出现怠速驾驶室抖动问题,抖动较为严重,主观感觉明显,通过对悬置系统隔振率、转向系统模态、整车驾驶室模态等可能引起驾驶室抖动原因的分析,最后确定怠速驾驶室抖动为动力总成悬置隔振性能差、整车驾驶室模态和发动机二阶阶激励耦合引起。通过对悬置系统隔振性能进行优化,以及降低怠速工况发动机转速,解决了驾驶室抖动问题。  相似文献   

10.
针对红岩金刚车全浮式驾驶室悬置系统的损坏和隔振差情况,对该车型进行道路试验,测试驾驶室的平顺性,并分析驾驶室悬置的隔振性能,最后通过对悬置的力学计算分析提出整改方案,建立三维模型进行装配可行性分析,并最终在整车上试装成功。此测试、分析、计算方法可供重型车驾驶室悬置工程师参考。  相似文献   

11.
客车车身的三维实体建模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介绍客车车身三维建模的方法及常用软件,用实例说明客车车身三维实体建模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车身损伤测量在车身修理中的重要性及其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戴耀辉  臧杰 《汽车技术》2003,(12):43-44,47
阐述了承载式车身在修理作业中损伤测量的重要性及其测量方法。在车身测量基础中,介绍了车身测量的基准(即控制点原则、中心线和中心面原则、基准面原则及零平面原则)以及参数法测量和对比法测量。在车身测量方法中,介绍了测距法、定中规法及坐标法。  相似文献   

13.
在IAA2008上,有一家厢式车车厢生产企业格外引人瞩目.该公司在展会上展示了各种各样的厢式车厢体材料,品种多,种类全,技术先进.这就是阿里万卡车及拖车车厢制造公司(以下简称阿里万公司).  相似文献   

14.
塑料和钢铁的主要区别之一在于膨胀系数不同.但对塑料材料进行改性可以缩小这种差别。[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文章利用虚拟试验:(Virtual Proving Ground,简称VPG)提取的路谱载荷,基于整车模型系统研究了车型1(轿车),车型2(跨界SUV),车型3(中大型SUV)三种典型车型在动载荷激励下车身开口对角相对变形情况,并将动态法计算结果与静态工况分析结果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车型1在比利时路面和共振路面工况下车身开口对角变形量相对较大;基于虚拟路面动载荷激励法与车辆实际服役工况更接近,计算的开口对角变形量远大于静态工况的计算结果;模态贡献量分析显示对车型1,2,3后背门处车身开口对角变形影响最大的模态频率分别是14.49Hz,20.48Hz,21.51Hz,模态贡献量分析结果可为进一步结构优化和性能提升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客车车身试验模态分析及其在车身定型中的应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试验模态分析了解结构动特性的重要工具,介绍了客车车身的试验模态分析结果,并与国外同类型车身模态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通过对比分析,对某客车车身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并评价了改进后车身的动态性能,使该型客车车身在短时间内定型。  相似文献   

17.
轿车车身的刚度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胡宁 《汽车技术》1997,(9):9-13
在轿车的设计开发中,车身的刚度是其性能要素中重要的方面,轿车车身刚度的优劣直接影响到轿车许多使用性能的下沉发挥。本文从车身刚度的测量,评价及结构对刚度的影响因素等方面,分析了轿车车身的刚度问题。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迅速发展,特别是轿车市场的进一步扩大,人们对汽车车身的表面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冲压是车身的主要加工方法,汽车冲压模具的设计及冲压工艺直接关系车身表面的质量,本文主要针对车身模具设计及冲压工艺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9.
车身外表面CAD造型,就是以测量数据为基础,在计算机里再生出充分反映了设计思想的数学模型,分为模型测量,立体构筑分析、再生拟合曲线、贴面、曲面品质检查等几个过程,是车身设计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20.
客车车身降噪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客车降噪需要从噪声源、振动源着手,研究噪声声波与振动波波形,考虑波形传递方式和振动结构,采用隔绝波源、吸收波能、振动阻尼处理、车身布置等多种方法加以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