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公路》2020,(1)
为了解决汽车通过减速带时影响车内乘员舒适感、轮胎磨损、汽车悬架损伤等问题,设计了一种活塞式智能可调节液体减速带。本减速带采用结构钢作为材料,承载能力强,环境影响较小,使用寿命长。减速带下方设置装有剪切增稠液的活塞缸,当车辆以高速或低速通过减速带时会使剪切增稠液呈现出固态或液态,从而迫使机动车在通过减速带时降低车速,达到减速的目的。本减速带还具有超高速智能防护功能,当车速过高时,本减速带也会降下,防止过大冲击对乘员造成伤害。借助MATLAB仿真软件,分别探讨了圆弧形和梯形减速带在相同高度和宽度的振动分析,得出在不同车速下机动车通过减速带时的纵向加速度的变化轨迹。结果表明,相同速度下,圆弧减速带和新型梯形减速带对车带来的影响较小,可以直接代替传统减速带。本文设计的活塞式智能可调减速带既克服了圆弧减速带高度不可调整的弊端,又克服了梯形减速带高速通过时受影响较大的弊端,可为未来先进智能减速带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为弥补交通标志标线对机动车驾驶员减速效果的不足,在对交通平静化的减速措施——减速带传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新型的无破损减速带,分析减速带控制驾驶员行驶车速心理,提出了减速带设计流程,确保车辆以低速通过减速带设置区域并保障车辆通过的安全性。最后在南方某城市几条道路路段和交叉口进行减速带试点工程,进行尺寸设计以改善安全状况。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山区道路中减速带布设对车辆运行的影响,选择在重庆市主城区江南立交开展减速带布设区域的实车试验,采集了车辆的速度和加速度等数据,以此分析试验路段的运行特征。结果表明:①速度分布带宽在减速带两侧各40 m左右达到极小值,在减速带位置速度带宽出现反弹,表明在减速带布设位置车辆运行速度差异较大,容易产生追尾风险;②减速带对驾驶员的速度选择行为有较强的约束力,且2个减速带相隔越近对速度选择行为的约束作用越强,减速效果更好;③通过减速带之前的初速度越大,所需的减速长度越长,应越早采取减速措施;85th百分位减速长度值和加速长度值分别为225,212 m;④车辆通过减速带时的加速度、减速度与制动初速度、加速前初速度的大小密切相关;道路环境越复杂,车辆通过减速带时减速度与加速度曲线的差异性越显著;⑤减速带对车辆的速度折减率上限可达0.9,下限随初始速度的增大而增加。   相似文献   

4.
为了减轻车辆通过减速带时的振动,在确保车辆减速效果的前提下,提出一种单开孔减速带设计,使车辆一侧车轮通过凸起减速带块体。运用振动理论和LS-DYNA有限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单开孔减速带可以有效降低车辆垂向极限位移、极限速度和极限加速度;对受冲击最大的前独立悬挂横臂进行力学分析,结果表明单轮、双轮两种方式下悬挂几乎都不受损,其振幅、塑性应变及应变能基本一致,单轮通过可有效提高驾乘的安定性与舒适性。  相似文献   

5.
"长下坡路段制动失灵车辆专用减速带",是为刹车失灵车辆提供被动降速功能的新型安全设施.介绍了一种以"橡胶空腔减速垄"为核心构件的减速带形式,描述了其研发和试验的过程,以及在蒙新高速公路的试用情况.  相似文献   

6.
减速丘是常用的速度控制设施之一。在对比国内外减速丘应用及效果的基础上,通过实际测量车辆通过减速丘全过程的速度变化情况,对减速丘的速度控制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国外常用的大尺寸减速丘能够有效地控制车辆行驶速度,且行驶舒适性比一般减速带要好。  相似文献   

7.
为了规范现有路面减速带的设计,对减速带进行了类别划分,并采用实车试验的手段,研究了车辆通过不同类型减速带时,减速带对车辆振动、噪音警示效果的影响,得到了振动加速度均方根值、噪音增量值与运行速度之间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运行速度与振动加速度均方根值、噪音增量值均呈线性关系;减速带的高度是影响振动警示作用的关键因素;A类减速带适用于低速路段,B类减速带适用于高速路段。  相似文献   

8.
基于汽车动力学的振动减速带设置间距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汽车动力学,考虑车辆在长大纵坡下坡路段加速性能,假设减速带减速效果已知,以车速不超过道路设计车速为前提,进行振动减速带设置间距的研究,得出了在不同的设计车速、不同纵坡坡度下,振动减速带的设置间距.分析显示,车速越高,振动减速带设置间距与纵坡的关系越明显.并以武汉长江隧道为例,比较了普通路面、防滑路面及设置减速带后汽车行驶速度曲线,结果表明,减速带可以有效地降低车速.最后,对研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主要论证了高速公路长下坡路段制动失灵车辆专用减速带应用的可行性,并对减速带的减速机理进行了分析,为制动失灵车辆专用减速带的研发设计指出了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10.
不同荷载车辆通过减速带的振动特性测试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橡胶减速带的高度比路面粗糙度大得多,当车辆以一定的速度通过减速带时会引起车辆和地面的强烈振动。为了分析由此产生的振动特性,文中采用现场实测的方法,首先对现场试验过程进行探讨,确定测试方法,然后对测试结果进行精度分析。结果显示,车辆在不同速度下的振动加速度时域信号中两个振动过程中的加速度波形峰值所对应的位置就是前后两个车轮通过减速带时的位置,而且荷载越重这种现象越明显,即精度越高误差越小,产生的振动加速度也越大;同时前轮通过减速带产生的振动加速度大于后轮产生的振动加速度。  相似文献   

11.
针对切削式路侧振动带、陶瓷道钉路侧振动带以及热熔型路侧振动带,通过实践应用和现场测试,分析了这3种类型振动带对不同车型的警示效果,提出了振动带主要设计要素变化对警示效果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切削式振动带对小轿车主要靠噪音警示,振动警示次之,对重型货车的警示效果一般;陶瓷道钉振动带对小轿车而言振动警示主导,噪音警示次之,对重型货车主要依靠振动警示;热熔型振动带对小轿车主要依靠噪音警示,振动警示一般,而对重型货车的警示效果均较弱,并给出了3种路侧振动带的建议尺寸。结合实践应用,对3种类型振动带的施工工艺、施工要点、施工成本以及适用场合给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受弯道离心力影响,在弯道处车辆易发生侧滑和侧翻,山区道路转弯车道为交通事故高发区.车辆自动减速系统运用ITS技术自动控制车辆,使其能以安全车速通过弯道,避免交通事故发生.阐述车辆在转弯道处的运行机理,并对其在直线路段和曲线路段的运行情况分别建立数学模型,且对模型进行解析,以展现车辆自动减速系统的控制过程.通过对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13.
从城市高架道路因车辆行驶引起振动和噪声的基理出发,提出将现行高架水泥路面改为橡胶路面以减振和降噪的设想。简要介绍国内外利用废旧轮胎橡胶筑路技术的现状,指出在城市高架道路上使用轮胎橡胶路面具有显著的环保效益和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应大力提倡应用。  相似文献   

14.
冬季凝冰给季冻区沥青路面行车带来安全隐患,城镇区路面行车产生的噪声对周边居民的影响亦不容忽视.为解决上述问题,提升沥青路面冬季抗凝冰能力,降低交通噪声影响,近年来沥青路面表层混合料也从功能单一型向复合型发展.优选胎面胶破碎得到的橡胶颗粒材料,通过等体积代换法设计了复合功能型融冰降噪沥青混合料;在级配选择上,考虑颗粒填充...  相似文献   

15.
互通式立交减速车道长度设计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结合高速公路勘察设计实践,参考国内外相关资料及现行《公路路线设计规范》。通过对车辆运行的状态分析,就互通式立交减速车道长度的确定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针对目前车速控制措施评价中存在的问题,从有效性和适应性2个方面建立了评价指标集,并根据实际道路上的车载实验数据,分析了限速标志、振动减速标线、减速丘这3种典型车速控制措施的有效性和适应性。分析结果表明:3种车速控制措施的实时速度曲线均为"不完全对称V形",瞬时心率曲线随时间而下降;有效性方面,减速丘的减速效果最明显,限速标志最弱,但其作用时间最长,对驶出速度影响最大,振动减速标线对驶出速度的影响最小;适应性方面,限速标志对驾驶人造成的紧张感和不舒适感最弱,减速丘最强。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开级配排水式磨耗层路面(OGFC)的降噪特性,通过声级仪对采用胶粉改性沥青的OGFC路面和普通改性沥青的密集配路面在不同车型、车速、车况下进行噪声现场测试。结果表明,OGFC路面比普通密集配路面降噪量最高可达8.9dB。同时用驻波管法对两种路面的试样在不同厚度条件下测定其吸声系数,发现采用厚度为4cm的OGFC路面可获得最大的降噪效果。得出采用胶粉改性沥青厚度为4cm的开级配排水式磨耗层作为低噪声路面具有比较好的降噪特性。  相似文献   

18.
文章选取了7辆车进行噪声舒适性主客观评价试验,客观评价指标为驾驶员耳边噪声值,主观评价指标为滚动噪声、边棱敏感性等5个,评车师根据试验情况对试验车各指标进行打分并给出总分值。比较了不同试验车速车辆前后排的噪声值,并对主、客观数值进行多元回归分析。  相似文献   

19.
Hydraulically damped rubber mount (HDM) can effectively attenuate vibrations transmitted between an automotive powertrain and body/chassis and reduce interior noise in the car compartment. Predicting the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a HDM faces challenges due to fluid-structure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rubber spring and fluid in the chambers, nonlinear material properties of the rubber parts and turbulent flow in the chambers and fluid track linking chambers. In this paper, an experimental analysis and hydrostatic finite element (FE) modeling technique are integrated in a numerical simulation approach to modeling the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a HDM with a lumped-parameter HDM model. The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a typical HDM with a fixed decoupler are predicted and compared with experimental results, which verify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roposed approach. Moreover, a parametric effect analysis is performed to demonstrate parameter influence on dynamic characteristic, which provides a concise design guideline for the parameter adjustments necessary for a HDM to meet the vibration isolation requirements of a powertrain mount syste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