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7 毫秒
1.
为系统发现轨道交通运营服务质量的优势与不足,促进各城市间的交流对比,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服务和服务质量的本质出发,构建了一套基于运营企业固有服务能力、水平及乘客感知的综合评价体系。以乘客为中心、考虑乘客出行过程和需求,建立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服务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确定指标综合量化方法、德尔菲与AHP结合的赋权方法、总分评定的综合评价方法、服务改善策略分析方法(importance-performance analysis,IPA)等。  相似文献   

2.
<正>"2013城市轨道交通无线CBTC信号系统抗干扰技术研讨会"近日在南京召开。南京地铁2号线有望用上4G信号,届时乘客上网将更加方便。2012年11月,深圳地铁2号线和5号线多次中断运行,各方排查原因后,断定故障为乘客便携式  相似文献   

3.
分析广州地铁目前运营中换乘地铁站的设置,总结现代城市轨道交通网线的换乘设置方式及理念,并提出思考和看法。对城市轨道交通换乘站的设置提出建议,如体系化设计、预先明确票制、乘客需求导向性、与其他交通系统的接驳等。  相似文献   

4.
针对北京市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服务管理规范实施以来存在的不足及问题展开深入的探讨,提出以乘客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的原则,主要从便捷性、舒适性以及乘客关怀等方面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服务管理规范在现实中的问题进行了梳理,提出解决的对策,对规范服务标准体系的科学完善提出了建议.力求能从现行规范中寻找经验和答案,从而为北京市城市轨道交通客运服务标准的未来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提高运输效率和服务水平、降低运营成本,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设计中需要设计经济合理的列车运行交路.文章构建了基于乘客时间成本和运营成本的城市轨道交通小交路折返站选择模型,以加权乘客时间成本与运营成本之和最小化为目标,在满足运输需求的条件下,解得小交路列车运行范围.并以某市城市轨道交通为例,利用所构建模型进行计算,同时对乘客时间成本权重系数进行灵敏度分析.模型计算结果随着乘客时间成本权重变化相对稳定,在保证服务水平的情况下能够有效降低运营成本,可以为工程设计小交路折返站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根据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三期工程建设规划,结合深圳地铁11号线交通疏解工程特点,制定了交通疏解设计目标和原则,重点介绍了地铁11号线几类施工工法引起的交通疏解设计方案,以及对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分析,为后期地铁建设期间的交通疏解工程设计以及管理提供一些经验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地铁往往无法满足乘客“点对点”出行需求,需借助与地面公交换乘,打通“最后一公里”,提升出行便捷性和幸福感。本文以北京地铁代表性站点为研究对象,对其地面公交与地铁换乘路线的空间接驳和乘客换乘现状进行调研分析,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关于北京地面公交与地铁换乘问题的改进措施,为城市轨道交通与地面公交的线路接驳和乘客换乘问题研究提供相应参考。  相似文献   

8.
城市轨道交通枢纽是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的关键节点,其运营效率的高低直接决定整个轨道交通网络的运输效率.乘客换乘效率不仅与枢纽场站的选址和设计有关,同时还与换乘设施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以北京地铁西直门站换乘设施为研究对象,经过调查预测目标年地铁西直门站的交通量,并进行换乘设施服务能力和交通需求之间的匹配性研究,判断设施利用率,从换乘便利性等角度进行换乘效率分析与评价,最终实现换乘设施的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9.
摘 要:在当今互联网经济时代和城市轨道交通高质量发展的双重背景下,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企业纷纷推出地铁App,打造线上商业模式。通过对行业财务数据和网民使用体验的分析,目前各城市的地铁App主要以乘车功能为主,在多元商业模式上培育、稳定的用户群体和运作模式等方面的探索尚处于起步阶段。本研究针对地铁App的商业模式拓展,提出“三阶段”的发展策略,即:流量积累阶段、共赢平台阶段、生态延展阶段,并根据三个阶段不同的重点目标,提出具体的实施路径。力图将各城市的地铁App打造成为最公平的区域互联网平台,为乘客、商家、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企业共同创造利益,拉动消费内循环。  相似文献   

10.
城市轨道交通快、慢车运营组织方案是满足乘客出行时间需求差异的重要途径.本文系统地回顾了快、慢车运营组织方案近年来相关的研究进展及成果,依据相关文献按乘客选择行为、模型构建以及求解方法 3个方面分别进行总结分析.结果表明,城市轨道交通快、慢车运营组织方案可充分考虑运营组织过程中客流时空分布的不均衡特性和非平行运行图的技术特征,实现运营综合效益的最大化.同时,现有快、慢车运营组织模式相关研究成果对乘客的选择行为研究仍有待进一步深入,且模型在构建时仅单独优化部分内容,如停站方案或越行站位置,而未将运营组织过程中的重要因素作为整体考虑.通过对既有研究成果的特点和适用性的评述和总结,为进一步探讨快、慢车运营组织模式的优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谭彬彬 《时代汽车》2023,(9):193-195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是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的关键节点。车站内服务设施的布局直接影响乘客流线的选择,是缓解站内拥堵的重要因素。本文分析了不同服务设施布局下的客流冲突。基于Any Logic构建不同设施布局模型模拟客流,总结不同设施布局的优缺点。根据西安地铁2号线小寨站布局,模拟了某工作日的低峰期客流。针对乘客密度图的瓶颈所在,提出优化方案并再次建模仿真,并提出了缓解车站拥堵的建设性建议。  相似文献   

12.
以常州为例,分别从政府、轨道交通运营企业和乘客三个角度分析了影响城市轨道交通票价制定的相关因素。结合既有城市公共交通运营情况和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相关参数,拟定了两套票价方案并进行了相应的客流测试。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票价方案综合评价模型,分别从乘客利益、企业利益、社会效益三方面进行综合比选后得出了推荐票价方案。  相似文献   

13.
<正>当无人驾驶对于汽车、公交、飞机这些交通工具还处于小规模试验阶段时,"无人驾驶"地铁已可成熟运营。继北京燕房线和上海10号线后,成都也迎来了首条无人驾驶线路——9号线。2019年2月19日上午,成都地铁9号线全自动无人驾驶首列列车在成都新津中车亮相,并正式启动了动态调试!成都地铁9号线位于成都市三、四环之间,这是成都第2条地铁环线,同时也是成都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中首条全自动无人驾驶轨道交通线路,最高运营速度将达到100 km/h。根据规划,9号线将由3期工程组合成环,其中1期工程已在建,2、3期工程尚  相似文献   

14.
为提高社区公交对乘客出行需求空间和时间分布波动性的适应能力,减少乘客等待时间和步行到站时间,提出了一种新型响应型社区公交服务,对响应型社区公交的行车调度优化方法进行了研究。通过在社区内部设置高密度的上车、下车备选站点,并根据需求申请的时间将需求等级划分为3个等级。考虑需求起讫点及需求等级对响应型社区公交行车调度进行优化,满足了乘客对于起讫站点的个性化需求,避免了乘客产生二次等待。以空载率、乘客平均不满意度、以及运营里程最小化为评价目标,考虑各类需求、车辆载客容量、乘客被服务时间窗等约束条件,针对响应型社区公交建立了两阶段行车调度优化模型。第1阶段静态调度优化针对发车前已收到的出行预约需求求解优化模型,确定本班次车辆需要响应的预约需求和行车路线;第2阶段动态调度优化针对本班次发车后收到的动态预约需求,考虑动态预约需求申请时刻,在第1阶段静态调度优化结果的基础上求解第2阶段动态调度优化模型,确定本班次需要响应的动态预约需求并调整行车路线。以上海市温泰线社区公交为案例,验证了调度优化方法的效益,匹配了出行需求的起讫站点,根据需求等级对静态、动态需求进行了区别响应,案例优化效果达到了37.68%。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轨道交通线网的日趋形成和完善,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重要性将逐步显现,并将面临更高的挑战和要求。而列车发车间隔作为运营管理的核心,是乘客与运营公司衔接的纽带。正是以此为背景,本文以列车运营公司成本和乘客成本最小化为目标,平均满载率、最大最小发车间隔、任意相邻两车的发车间隔之差这三者为约束,构建了城市轨道交通列车发车间隔优化模型。然后,以某地铁一号线为实例,运用粒子群算法基本原理,优化列车发车间隔,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与合理性。  相似文献   

16.
以长沙市轨道交通3号线灵官渡站至侯家塘站盾构区间近距离立体交叉下穿运营中的地铁1号线为工程背景,对无线监测技术及其相应的反馈分析进行了研究。研究中对盾构掘进参数、无线监测特点及方法、监测断面及监测点布设等阐述的基础上,采用自动监测、无线传输技术对运营中的长沙地铁1号线盾构管片的变形、轨道板横向沉降差进行实时监测,并对监测数据进行反馈分析。通过研究得到盾构掘进中土仓压力控制在1.0~1.3 bar、注浆压力控制在3.0~3.6 bar时,各监测断面的收敛变形及轨道板的横向不均匀沉降均在0.5 mm以内,远小于《城市轨道交通结构安全保护技术规范》规定的预警值,说明在该盾构掘进参数控制下运营中的地铁1号线区间隧道处于安全状态。  相似文献   

17.
以城市轨道交通车站为研究对象,立足于乘客自身感受,通过系统分析,构建了以快捷性、舒适性、安全性等为一级指标的城市轨道交通车站服务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以西安地铁钟楼车站为例,运用AHP确定指标权重并基于改进的TOPSIS对其进行评价,以验证指标体系和改进的TOPSIS方法在城市轨道交通车站服务水平综合评价中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8.
邱巧  李丽华  全利  孙坚 《公路》2021,(1):269-272
城市轨道交通站点的服务主体是乘客,其空间环境离不开乘客的体验、认知与感受。结合新冠肺炎疫情下乘客交通出行时心理因素、行为模式的改变,以及其对空间环境的新要求,围绕着空间形式、空间环境、空间秩序等因素思考构建与之相符的城市轨道交通站点人性化公共空间,并通过符合乘客生理与心理需求、高效空间秩序需求、弹性空间需求等方面的改进方式和设计策略,使轨道交通站点解决与乘客新需求的不适应、不匹配问题,既提升设计品质,同时也体现人性关怀。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决城市轨道交通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存在的早晚高峰期间客流量集中增加这一突出问题,在轨道交通的运行管理中采用了不均衡运输的运营管理方式,对既定运力资源进行优化时空分配,以满足高峰阶段的运力需求,从而提高城市轨道交通的服务质量和水平,并实现降低满载率以及节能降耗的目标。因此应结合各城市实际情况,加强对城市轨道交通不均衡运输的研究,积极探索更加高效优质的轨道交通运营模式,推动我国城市的现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20.
司玉迪 《隧道建设》2019,39(Z1):411-419
为解决双护盾TBM 在城市轨道交通隧道施工中频繁过站的问题,以青岛地铁2号线双护盾TBM施工为背景,根据TBM所经车站的具体情况,结合车站施工条件及TBM过站影响,研究并实施了空推和平移2种双护盾TBM过站方式,制订了合理可行的TBM过站方案和关键措施,解决了双护盾TBM 过站多次拆解、组装、调试以及对车站影响的技术难题,为青岛地铁1号线、4号线、8号线采用双护盾TBM施工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