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依托新建换乘通道密贴下穿既有地铁车站工程,针对新建换乘通道采用多分部开挖的施工工序难题,采用数值模拟对比分析了3种不同施工工序引起的既有地铁车站、新建换乘通道、围岩介质等的力学响应.结果 表明:从既有地铁车站底板附加变形、新建换乘通道初期支护变形及围岩塑性区指标来看,工况1所引起的最大变形值及塑性区体积均相对最小,建议采用工况1为优选施工工序.  相似文献   

2.
北京地铁4号线宣武门站需要下穿既有2号线宣武门车站,形成十字交叉,需修建换乘结构,换乘通道垂直下穿既有站,然后顺着既有站底板开洞后接站台板,施工过程需保证既有线的正常运营.对既有线的保护标准、下穿结构的设计与施工的辅助措施和步序、拆除底板的关键技术和工艺、施工效果和监控量测结果等进行研究,使4号线宣武门顺利建成并投入运营,并实现了最短距离换乘.  相似文献   

3.
新建成都地铁6号线下穿既有地铁2号线与成灌城际铁路同台换乘的犀浦站,为实现三线换乘,需要对犀浦站进行改造。本文分析了该站改工程的重难点,优化了站改方案,阐述了既有站房立柱的桩基托换技术;且在桩基托换和基坑开挖过程中,监测了周边地下水位、托换站房立柱及城铁桥墩的沉降。实践表明:通过优化换乘通道基坑开挖深度,可以做到城铁桥墩周边不降水,且桩基承载力满足要求;采用叠合梁被动托换技术对站房立柱进行托换,解决了新建换乘通道与既有站房立柱在空间上的冲突;这可为类似工程设计、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地下检票厅开挖过程中周边换乘通道的稳定性,建立地下检票厅开挖离散元数值模型,通过分析检票厅开挖后对换乘通道结构力学响应,揭示地下开挖对周边既有结构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检票厅开挖后将引起换乘通道产生附加位移,双洞室分别开挖的过程中,右侧洞室开挖对换乘通道的影响远远高于左侧洞室,左侧洞室开挖后其周边岩体的位移以左侧洞室为中心成对称分布,右侧洞室开挖后其周边岩体的位移大致以检票厅中柱为中心成对称分布;检票厅开挖后,换乘通道洞壁中心最大水平位移为1.9mm,顶板中心最大竖向位移为0.74mm,底板中心最大竖向位移为3.3mm。位移值在施工控制中均满足位移控制标准。  相似文献   

5.
在南京地铁区间隧道竖井施工中 ,采用三重管旋喷注浆对软弱地层进行加固 ,文章详细介绍竖井和横通道的施工技术  相似文献   

6.
以一地铁工程为依托研究车站换乘通道施工对与其接建的既有地下商场的影响。利用MIDAS/GTS软件对不同施工条件进行了三维模拟分析,得出采用台阶法施工、管棚支护的合理开挖进尺及管棚参数,对比实际监测数据验证了施工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上海轨道交通11号线愚园路站换乘通道实施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换乘通道的实施经常会面临既要实现换乘方便、快捷,同时又要尽量减少工程的实施难度,以保证施工进度;还要尽量不对道路交通、管线和周围环境造成影响.这一矛盾如何有效解决已成为车站换乘通道设计、施工考虑的重点.通过对轨道交通11号线愚园路站与2号线江苏路站换乘通道可实施性方案的研究,提出通过改造既有2号线风井结构实施两线换乘通道的方案.介绍了该方案的改造内容、改造步骤及实施难点.  相似文献   

8.
以广州轨道交通21号线金坑站—镇龙南站区间土压平衡盾构下穿均和村房屋群为工程依托,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盾构隧道侧穿房屋群基础沉降特性,对比分析不同隧道开挖顺序下房屋基础沉降响应规律,并结合现场实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揭示软弱地层盾构隧道侧穿房屋群施工扰动特性。研究结果表明:(1)在软弱地层双线隧道侧穿既有建筑物时,优先施作受荷载作用显著侧隧道,可有效降低既有建筑物变形;(2)在软弱地层盾构隧道掘进过程中,地表既有建筑物产生的主要沉降位于隧道穿越既有建筑物前3倍洞径至穿越建筑物后6倍洞径范围内,在此区段内可加强监测力度,根据实际需求采取降低掘进速度或适当加大注浆量的控制措施来控制既有建筑物变形;(3)受软土地层特性和施工同步注浆浆液固化的影响,在盾构穿越监测点10 m左右监测点沉降达到最大,随着浆液强度的增大,存在沉降回弹现象。  相似文献   

9.
北京地铁10号线国贸站至1号线国贸站换乘通道主洞长为97.566 m,支洞长63.282 m;支洞步梯段从大北窑桥DB134、DB135号桥墩及DB142号桥台基础间穿过,采用"复合锚杆桩"对既有桥梁(短)桩基础进行加固后开挖。两支洞分叉处北侧为紧急疏散通道开口处,减小此处暗挖施工时群洞效应的影响是安全控制的关键。疏散通道及支洞挑高段最大坡角达35°,开挖安全控制是工程的重点。介绍国贸站换乘通道暗挖施工技术。  相似文献   

10.
宁波轨道交通1号线T形换乘大卿桥车站同步施工了换乘节点,1号线已建车站为地下二层,后建4号线换乘车站为地下三层,后建车站深基坑施工需对既有的车站进行保护。采用三维有限元分析比选了不同基坑支护设计方案对既有车站变形和内力的影响,从而确定合理的支护方案,并将计算结果与监测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已建车站整体纵向刚度大,能够有效减少基坑开挖引起的变形,在基坑开挖过程中可以对既有车站结构不设置斜支撑。利用既有车站结构作为重力式挡墙有利于减少施工工序,缩短施工周期。  相似文献   

11.
12.
兰州石化公司化肥厂厂前区市政污水分流管网改造管线(一道600 mm排水管)穿越兰州西固环行线石岗车站东咽喉道岔区,管道埋深于轨道以下6.5 m,需做铁路护涵进行防护。线路加固采用工便梁及型钢形成纵横梁体系,并对路基本体和地基注浆加固,以确保加固体系安全可靠。通过本设计实践可对今后复杂情况下的顶管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特殊位置接触网线岔发生弓网故障的原因,结合既有线特殊位置接触网线岔调整经验,提出了对策和建议,为防止类似事故的发生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夕发朝至列车在开行时段上具有很大的固有优势,对中高收入水平且对舒适度和安全性有较高要求的中长距离旅客来说有很大吸引力。目前,高速铁路综合维修天窗均设置在夜间,在高速铁路上开行夕发朝至列车受到综合维修天窗的严重制约。通过选择合适的行车组织方式,为夕发朝至列车在高速铁路上的开行提供条件。基于此,从综合维修天窗的设置方式、需要满足的技术条件和面临的主要问题等方面,系统分析高速铁路夕发朝至列车的3种行车组织方式(即等线、下线和不下线),并对3种方式的适用性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泥质膨胀性围岩隧道施工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膨胀性围岩具有吸水膨胀、地应力高、变形量大、易受扰动的特性,隧道施工时如措施不当,将对支护结构造成破坏;四角田隧道膨胀性围岩施工时,采取了增大预留变形空间、长大锚杆拉锚、型钢钢架支护、深孔注浆以及科学的施工组织等措施,成功地克服了这一难题,对今后类似工程施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合理选择路段速度目标值,是满足运输需求、适应沿线地形条件使选择线路经济合理的重要条件。针对沪通铁路南通经太仓至安亭段线路实际情况,从本线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功能定位、工程技术经济比较、速度目标值适应性方面进行分析,得出本段速度目标值为160 km/h、预留200 km/h基础条件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以珠三角城际列车某站房为例,研究列车高速通过站房所引起的建筑结构动力响应。通过车辆-桥梁耦合系统以及桥梁-站房系统的求解,确定车辆-桥梁-站房结构系统动力学计算的求解策略与方法,解决了在高速列车穿越引起的振动下建筑结构的安全(稳定、强度、疲劳等)、经济及使用性能的问题。研究结论为:列车在正线通过及到发线进站时,站房变形以轨道梁自身的跨中弯曲变形最为明显,量值为1.5~3.25 mm;站厅层变形很小,可忽略;列车到发线进站时,横向框架梁跨中有0.5~1.5 mm的竖向变形;列车在正线过站以及到发线进站时,除轨道梁外,该站房其余结构竖向振动波均小于75 dB;站房主要构件可不考虑因列车荷载引发的疲劳问题。  相似文献   

18.
无砟轨道--一种适宜高速铁路的轨道结构 大家以前看到的普速铁路,大多采用传统的有砟轨道结构,但是随着线路运营时间的推移和运营速度的提高,道砟粉化严重、轨道几何尺寸难以保持、维修周期缩短、维修费用大幅增加等问题随之产生.更重要的是,列车运行速度的大幅提升,运营安全问题逐步显现.  相似文献   

19.
介绍青藏铁路湿地地段路堤施工的施工方案及施工方法.  相似文献   

20.
韩兰贵 《中国铁路》2010,(11):36-40,55
总结我国采用的道岔区接触网布置方式,分析我国传统交叉式线岔、新型交叉式线岔、两支无交叉线岔、带第三组辅助悬挂的三支无交叉线岔等道岔区接触网布置的原理和特点,比较几种布置方式的优缺点。根据不同等级线路的运营需求,阐述不同道岔布置方式的适用范围,提出道岔区接触网设计、施工、运营维护过程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